<p class="ql-block">喜欢越剧并非一两天的事。自小在农村,看见祠堂旁空旷处搭着戏台准备唱戏,总和小伙伴们早早就搬着小矮凳坐在前头等待。</p> <p class="ql-block">等夜幕一降临,戏台左侧七八个伴奏的就开始敲锣打鼓(据说这叫"敲头场")。“看戏去!”同村邻村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等人群聚集差不多后,演戏的开始粉墨登场了。</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红楼梦》《碧玉簪》《玉蜻蜓》《五女拜寿》《梁祝》这些是越剧比较经典剧目。越剧故事大多以“才子佳人”为主,扮相靓丽,唱腔委婉好听。</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越剧在这里得到了蓬勃发展,据史料记载不管上海“阿拉”本地人还是外地来上海的“乡巴佬”,听越剧已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他们从无线电(收音机)收听点唱还是打电话购票,小报上参与调查,都非常热情。同样在这期间也诞生了以“越剧皇后”筱丹桂为主和“一娟”姚水娟以及“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p> <p class="ql-block">过去上海滩十里洋场发生多少故事,恐怕没人数得清。于是1983年完全虚构的港剧《上海滩》能如此吸引眼球。当然这都是后话。</p><p class="ql-block">1947年8月中旬,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过六十岁寿辰之际,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戏校,袁雪芬牵头,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在黄金大戏院同台演出了《山河恋》上下集,轰动上海,“越剧十姐妹”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而解放后1951年8月10日-9月中旬,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参演的剧目有巜杏花村》、巜梁祝》等传统折子戏等。捐献11亿(旧币)购买“越剧号”飞机给志愿军抗美援朝之用。越剧“十二姐妹”义演募捐再次轰动全国曲艺界。</p> <p class="ql-block">现在越剧人以茅威涛为代表。1984年,越剧《五女拜寿》拍成电影后,出演该片的五位小百花的年轻演员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何英、方雪雯,被戏迷誉为小百花的“五朵金花”。</p><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中目前只有茅威涛和董柯娣还在越剧界。而通过越剧走上影视界或其他行业的却有不少人,像何赛飞陶慧敏李玲玉白雪等。</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有友特喜欢越剧,其父原是当地越剧班的,一起聚会欢唱卡拉OK,别人点歌唱,他点越剧唱。那首《孔雀东南飞》里的《惜别离》选段他能一人诠释两角,听得让人拍好叫绝。</p><p class="ql-block">前些年在三亚时又巧遇北电一位编导,也是越剧票友,她说自己曾在福建某越剧团学习过,后在微信中发来她录制的《玉蜻蜓》选段,唱腔确实也是优美。</p><p class="ql-block">而后在杭州时,某天看到楼下小区内搭建了戏台,到了晚饭后人山人海聚集看戏。本人在那驻足良久,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看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送给所有越剧人以及共同喜欢越剧的好友亿兄和荣姐!</p><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背景音乐,史料引用来自网络,如有冒犯直接删除。本文只限在美篇平台分享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