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

素素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旅游公交车一站一站沉浸式慢慢参观,近午到达红四军医院旧址,位于茨坪北4公里小井村。</p><p class="ql-block"> 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这根本就算不上医院,顶多就是一所偏僻山沟沟里,极其简陋的民宿。</p><p class="ql-block"> 但,当年,要白手起家,只是盖这么一栋房子当医院,就非常非常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毛率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红四军医务所迁到大小井。当时,全村的四十多户农民家里住了二百多名伤病员。可想而知,那有多么艰苦。</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红军官兵们纷纷响应,将平时发的少的可怜的伙食费,再省吃俭用留下零星尾款捐献出来。</p><p class="ql-block"> 军民们团结一致,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投入到红军医院的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当年任医院副书记的曾志同志,已怀孕七个月,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于现在的准妈妈们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般的神话,但是,当年的女红军干部就是这样舍身忘我,身先士卒,拼了命的干革命。</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冬,终于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2厅32间,可容纳200多名伤病员的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医院被敌烧毁。1957年按原貌重建。</p> <p class="ql-block">  住院部的房子好不容易建好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令今天的孩子们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而当年的红军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数不胜数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p><p class="ql-block"> 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标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p> <p class="ql-block">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p><p class="ql-block"> 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住在小井医院,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当珍宝藏在铺底下。</p><p class="ql-block"> 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弥足珍贵食盐,全部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可他自己的伤口因长时间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年轻生命。</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张师长献盐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p> <p class="ql-block">  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p><p class="ql-block"> 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被安置在附近群众家中医治。</p><p class="ql-block"> 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油盐柴菜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他们从不颓丧气馁,毫不动摇革命斗志,在治疗期间,依然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p><p class="ql-block"> 一些轻伤员每天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还在医院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朱毛等将领都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生活,经常带着缴获的战利品看望他们,表示对伤病员们的亲切关怀和慰问。</p> <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为了保卫井冈山的大后方和红军总部,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指战员,在彭、滕的指挥下,于五大哨口上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军民们在冰雪中,顽强阻击敌军七天七夜,使敌人没能前进一步。</p><p class="ql-block"> 1月29日,敌军在原宁冈县斜源村用200块大洋收买了陈开恩,乘黄洋界哨口上大雾弥漫,遮蔽红军战士视线的机会,带着敌人从黄洋界右侧,一条极其隐蔽的小山沟里,窜入小井村。敌人仗着人多势众,里外夹击,致使黄洋界失守</p><p class="ql-block"> 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红军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凶恶的敌人立即对红军重伤病员进行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总指挥部的位置和红军主力的去向,这些英勇的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拷打和枪口,没有一个人向敌人屈服,始终忠贞不屈,视死如归。</p><p class="ql-block"> 恼怒的敌人,就把这些伤病员们连推带拖地押到附近小河边的干稻田里,其中最小的红军才14岁。</p><p class="ql-block"> 敌人在这些手无寸铁的红军伤病员四面架起机枪,两次对他们拳打脚踢,要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伤病员们毫不畏惧,大义凛然,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成功万岁!"英雄们气壮山河的口号声在群峰峻岭中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命机枪手向这些红军重伤病员疯狂扫射,130多名红军伤病员应声倒在血泊中,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全部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当天晚上,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的遗体分三堆掩埋在这块稻田中。</p><p class="ql-block"> 这130多名壮志凌云、威武不屈的革命先辈,他们姓谁名啥?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红军医院存放的各种材料也早已被敌军烧成灰烬。</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们,一些断断续续的回忆才得知其中有: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邓颖发等18位有名有姓的烈士,而绝大部分的烈士们,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没能留下任何痕迹,就永远地长眠在这块用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成为我们后人永远怀念的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 1951年,井冈山人民将这三堆红军烈士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同时建造一座雄伟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1970年,井冈山人民又在小井红军伤员殉难处的原墓地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值此八一建军节之日,谨以参观红军医院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回望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感受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传承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