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红色岩山

豫·平

<p class="ql-block">早在学生时代,就拜读了长篇小说《红岩》。每观封面,残阳如血,苍松尽染,红岩熠熠,便有壮怀激烈之感;每读内容,常被书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书中的江姐、双枪老太婆、许云峰、小萝卜头儿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早已印化到大脑里,成为崇拜的英雄偶像。后来《红岩》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及戏剧《江姐》等,使红岩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红岩精神更成了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成为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p> <p class="ql-block">少读《红岩》,一腔热血,心潮澎湃。中年看电视剧《红岩》《江姐》等,振奋之余,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为什么。红岩魂世代传唱,红岩精神地久天长。突发奇想,《红岩》确有其人其事吗?查史料,红岩故事发生地重庆确有红岩村,原名红岩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就设于此处。尽管《红岩》中大部分内容都有人物故事原型,但小说毕竟是可以塑造和虚构人物的,很多已经较原型有了大的出入。如书中的主角江姐并无其人,是集多个人物形象、性格为一体而成功塑造的女共产党员。江姐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时代的楷模,很少有人会去考证其真伪了。</p><p class="ql-block">《红岩》励志,但毕竟是小说,真假参半,塑造虚构不可避免。自〈跟着书本去旅行〉,却见证了现实中鲜有人知,真正的红岩——红色的岩山!</p><p class="ql-block">酷暑的几场大雨过后,天高气爽,我们驱车前往仰慕已久的红色革命老区一一岩山去瞻仰浏览。</p> <p class="ql-block">看着导航指引,下了208国道顺着乡村公路,找到了岩山。首映眼帘的是岩山右侧高台上的抗日胜利纪念碑,红色标志“火炬”下方,“守正创新,展望未来”八个大字非常醒目。村西口,用心打造的“西岭守望园”,运用了岩山村高低错落的地势,注入了革命老区浓厚的红色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纪念碑前有一队年青人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我们也跟随着瞻仰浏览,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环视四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耸立在山间,烈士们安息吧!后人不会忘记您们的丰功伟绩,不会忘记您们对人民解放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走进岩山精神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观看展示的历史资料,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艰苦卓越的奋斗确实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岩山久已有之。明正德年《怀庆府志》为闫家山;清康熙年间《孟县志》载:“严家山在县西三十里”。清乾隆五十四年,冯敏昌的《孟县志·山川图》中附有严家山地理位置,有 “马吉岭东北六里为严家山”、 “按诸山自轵城东来,皆冈峦低伏即严家山” 等文字说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孟县志》称此地为岩山乡,直至1942年之后的资料中才有 “岩山村“的记载。至于为何叫“岩山”,概因此地北有山岭,南为绝壁,系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古代称险要的城镇为岩邑,可能为岩山之由来。</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孟县志》称此地为岩山乡,1942年之后的资料中第一次出现了岩山村。“民间传言此地有严姓、闫姓居住,后因严姓、闫姓无人,故改称岩山”。</p><p class="ql-block">这些说法都有待考证,但岩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许正是其孕育红色故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据《孟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一个仅几百人的岩山村被烧毁房屋几十间,烧毁窑洞数十孔。在与日、伪、特的斗争中,岩山先后有七人遇难,其中包括中共党员吴书蓂。据其后代讲述,吴书蓂同志被捕后,坚韧不屈,被日本兵活埋在村内的农田里,残忍杀害。</p><p class="ql-block">下图纪念塔东南方约五十米,是吴书蓂烈士遇害地。</p> <p class="ql-block">烽火岁月,硝烟滚滚。1947年7月,孟县独立营、地方武装、民兵配合太岳四分区又一次解放了孟县城,随后又肃清残敌,孟县全境解放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岩山村共有7位烈士光荣牺牲,他们是吴树蓂、吴光辉、吴巧云、吴光合、吴廷智、马既彪、李海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手机拍街墙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岩山村里街道墙壁上的宣传画,概况了当年抗日军民艰苦奋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走进愛国主义教育基地时,恰巧有小学生参观路过。</p> <p class="ql-block">岩山系革命老区,有“英雄村、英烈村”之美誉。曾是孟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1939年春,孟县县委成立了七个区分委,第七区分委为中共孟县县委岩山区分委,书记吴树基。1941年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白色恐怖更为严重,加之“民先事件”,1942年8月,中共孟县县委被迫迁移至岩山,县委书记张方带领吴俊杰等十余名党员以岩山村为中心,在极其恶劣环境下坚持开展秘密地下工作。时值灾荒之年,该村的党员和贫苦百姓积极配合县委开展对日、伪的斗争,在全县先后建立了8个地下交通站和数个情报站,出色地完成为党输送干部,掩护部队过境,营救被捕同志,打入敌人内部搜集、传送情报,配合八路军打击敌人等一系列任务。1945年4月7日,在晋豫区委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届孟县人民政府——孟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人民武装大队在岩山圣佛寺宣告成立。焦祖函任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任开宪任县长兼县大队长,张体道(张方)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积极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并同国民党县政府进行了有利有节的斗争。1945年9月4日,孟县城第一次解放,县委、县政府始由岩山迁入孟县城。但1946年和1947年,孟县城两次又被国民党军占领,孟县人民政府被迫退出至刘庄、岩山一带驻扎,直至1947年7月,孟县城第三次解放才搬入县城。</p><p class="ql-block">孟州的“红色岩山”与小说《红岩》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小说中的红岩村和现实中孟州的红色岩山村都是革命老区,一个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所在地,一个是孟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两者都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荣历史背景,都有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两者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红岩》虽以红岩村命名,故事情节却并没有围绕红岩村展开,换句话说,整部小说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红岩村,甚至几乎很少提及。孟州的红色岩山则是抗日故事发生地,解放战争根据地,英烈们生于斯,长于斯,留下了诸多革命轨迹和红色印记。如果说《红岩》故事大多属虚构,而红色岩山则千真万确,没有半点的糁假和水分。岩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们的一腔热血,一山一石都见证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血与泪。确凿的史料记载,加之烈士后人的佐证,经得起任何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孟县抗日革命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碑上镶嵌的毛泽东的诗词。初看毛泽东那龙飞凤舞的手记并不全识,请教了老师得知为:</p><p class="ql-block">《菩萨蛮•大柏山》</p><p class="ql-block">赤橙黄绿青蓝紫,</p><p class="ql-block">谁持彩练当空舞?</p><p class="ql-block">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p><p class="ql-block">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p><p class="ql-block">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诗词,描绘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了我国的人民战争。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诗句,让我们领悟人民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和胜利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岭守望园”,迎面的大石上写着听党话,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革命老区如颗颗明珠,正迸发出迷人的光彩。现在的岩山,是红色岩山,更是幸福岩山。她是孟州市西北部丘陵上的一个红色地标,是一张集美丽乡村、幸福百姓、正能量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名片,更是一个刻在人们心中的“红色地名”。</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牢记使命。岩山村的红色历史、红色元素,已成为赓续民族血脉的红色地标、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旗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这里缅怀英烈。</p><p class="ql-block">岩山老区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们在参观缅怀英烈,接受革命党史教育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新中国一代人肩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守正创新,展望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