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天是建军95周年,在庆祝八一建军节,特别怀念从朝鲜战场下来开垦北大荒的老兵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北大荒没有忘记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八五二高中李腾蛟老师1991年2月采访英雄连长王喜贵写的一篇通讯报道。2013年8月16日我在王秀玲家收集老照片时翻拍了这篇通讯报道的原稿;8月24日从北大荒返回路过天津,黄振江跟我聊起2006年看望王连长的情景、聊起王连长当年打天津从金汤桥进入的,他很敬佩王连长从东北一直打到广西、从朝鲜战场下来又参加北大荒的开垦,为解放全中国、为开垦建设八五二贡献自己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因忙于杂事,一直没能把原稿照片整理出来,现将这篇通讯报道改编成美篇,以深切缅怀四队的老连长王喜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难忘852</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打起鼓,敲起锣,</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不知这个故事该怎么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河、长江是把尺子,</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十万大山就是秤砣,</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国、朝鲜都有他谱写的歌。</font></div> <font color="#ed2308">王喜贵同志,吉林省镇赉县人,1947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解放东北的辽沈战役,解放华北的平津战役及解放华南的战斗。1951年7月随新中国坦克部队入朝,参加了著名的老突山战役,抗击美帝侵略军。荣获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中南纪念章、解放奖章、坦克纪念章、功臣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纪念章等。1953年7月回国。1956年3月复员,同年5月调入八五二农场,历任垦荒队长、机务队长、生产队长、北沟林场场长,为开发北大荒建设现代化国营农场奋斗三十余年。</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英雄连长王喜贵</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医院急诊</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医院是个人人不愿去,可又不得不去的地方,老王队长不几年就住过两回了。1984年患上脑血栓,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话也说不清,吃饭吃药都要喂。经住院治疗,恢复得够理想的了。可从此以后,那高大魁梧的体态变形了,当年踏荒者所特有的两条腿象老机械一样运转不灵活了,迈步如画圈;那双紧握机枪和开动坦克的大手,左指弯曲了,随时给它做些按摩伸展运动;当年那讲话高声大嗓,干脆利落,幽默风趣的口舌,现在象刚起动的机车,必须空转预热方能负荷作业一样,嘴唇先动几下而后才有话语。就这样一个失去健康的人,病魔无情,一九九〇年五月六日因昏迷送进医院急救,经诊断严重亏血,血色素只剩4.5克了,先后输血1600CC,终于大地回春,恢复了生命的活力。病榻上的老队长,象又一次经过炮火战斗的洗礼,生命变得更加坚强了。他依然是那样的爽朗,心底象一团火一样的热爱生活。他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构成了人生的里程。每当回忆往事,他好像年轻了许多,自己是20岁、30岁的当年,时而紧张急切,时而轻松欢快,仍是那样的强壮、勇敢、耐劳,仍是那样的活跃充沛,阵阵舒心地欢笑,把他从病床带到了战场。</div></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006年8月北京天津战友回八五二参加50周年场庆</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特地看望了卧床不起的王连长</font></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战场凯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7年3月吉林省镇赉县的一个村农民协会动员青年参军,排行老六的王喜贵同志正年满18岁就应征入伍了,编至四野辽北军区独立一团,即时投入辽沈战役,担负围困长春,阻击增援沈阳的战斗任务。长春被围得国民党的空运也投不进去,只剩下动物园的猴子还没有吃掉。夜间常有国民党的士兵和老百姓跑过来,吃饭就是第一的故事。当时部队号召每人每天节约2两粮,援救老百姓。长春投降,即转辽宁,打清源,解放新民,国民党军企图从营口窜逃,结果俘虏国民党三个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辽沈战役胜利了,1948年11月进关,编入四野八纵队四十五军警卫营,王喜贵同志由于思想好,身体壮,作战勇敢,便当了机枪射手。部队担任阻击天津外围的任务。天津战役中他的故事更加生动,11月底打天津西的杨柳青,据侦察报告驻有傅作义部剧团五百人,我军以三个连、一个炮兵营、一个担架营夜袭。命令从四百米处的花生地里爬,前襟磨掉了,脱去大头鞋,爬进街,摸到院子里才被发现。可是老王(该说是小王)他们的机枪已经架到门口和窗台上,全被俘虏收容了千余人。还记得正是这次夜袭破伤了他的脚。第二天老百姓车拉人抬送战利品,中午就见快报了。从此四十五军的剧团装备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49年1月打天津,天津的护城河有十多米宽,河水流动,河底密布一米多高的竹签。为了攻城渡河,部队赶做“车桥”,由全排战士抬起五米或八米的“车桥”做夜战演习,壮观紧张而又热烈。有天夜里(1月14日),北风大起,攻城的战斗打响了,我军踏过护城河,敌军退守二线,再进再退,直至打巷战,俘虏都接不过来了。那些租界地上的英、法、美、日的国旗挂起来说是表示抗议,谁管这一套,中国的土地上哪有外国的地,豺狼虎豹一齐打,直至投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正是攻打天津的那一夜,两个尖刀连夺取金刚桥,三十八军的先将红旗插上桥,而三十九军的先搜捕桥上桥下的敌军。评功评奖时有了争议,谁算第一呢?裁定结果三十九军的尖刀连立第一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注:资料显示,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四十五军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第45军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津攻下了,等于北平的门户大开了。1949年古历正月初二解放北平的动员令发布了,我军在京津的柏油路上全线挺近,行至丰台,光是炮弹就卸了几天。这时,北平的大学生在城墙上高喊,宣传保护古城的意义,宣传和平解放。我军广播宣传“只要傅作义讲和平,我们绝不打一枪一炮”的好评主张,北平就在这和平的声浪中解放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部队经整编训练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夏初,四十五军率部南下,渡黄河、过长江,由山东到广西,进而解放海南岛,途径五个省,行程八千里,走一路,打一路,解放了许多城镇,势如破竹。沿途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景,一幕幕现在眼前:渡黄河时,两岸乡亲演戏送迎;过长江时,每人接受黄冈人民“两个枣、一块姜”的慰问品。最有故事性的还算打柳州,命令奇袭飞机场,经过严密部署攻击,国民党的飞机根本没顾得起飞就被缴获了,真是迅雷不及掩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随后,又接到截击火车的命令,扛着机枪跑步前进,到达目的地时,一列满载国民党潜逃部队的火车已在熊熊大火中燃烧。究其原因,据说是两个车头牵引,第二个车头的司机是我党地下工作者,为配合我军行动,他的机车空转,增加前车的负荷,借以延误时间。当追击迫紧,无法脱逃时,便用汽油火化,人车同归于尽,何其惨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柳州解放了,转而北上桂林,四十五军的四个师和白崇禧的四个师交锋了,敌人利用桂东南尖峰壁立、谷地开阔的低山与丘陵的有利地形,负隅顽抗,这就不同于常规作战,而是历尽艰险,歼灭残匪。再转南下,进发雷州半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回忆在四十五军当机枪手的这段战斗生活,对四十五军有深厚的感情,对战友有着深沉的怀念。永远不忘他的副班长江苏人、26岁的陈宗生给他传授技术,如何打冲锋,教他思想不犹豫,行动要果断。更忧思难忘的是和他同一机枪组的班长内蒙人余奠发和战友李金,思想好,身体素质好,技术好,他俩就是自己1949年7月入党的介绍人。正是在这解放战争的年代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年,他获得夙愿以偿的政治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十五军历经数月的战斗辛劳,刚到祖国的南大门,由于1950年侵朝战争爆发,新中国要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了,又得北上东北。一路上全是“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热烈景象,王喜贵同志在参军三年之后又回到了原籍吉林。这时新中国初建坦克部队,全是苏联装备,他被选送编入坦克三师六团,在四平训练六个月之后,于1951年7月1日12点过鸭绿江,两夜功夫就到了三八线。经过交接车辆,观察地形,炮群掩护,第七天就上阵地打击朝鲜李伪军和美帝侵略军了。这个农民出身的22岁的青年此时已经是掌握现代化战车108号坦克的驾驶员了。第一次出征就旗开得胜,完成摧毁6个碉堡的任务,步炮配合,消灭李伪军两个营。而他最出杰的成绩答卷,要数1952年3月的老突山战役。老突山它不但是西线临津江江东岸敌军阵地的制高点,也是对我军阵地威胁很大的一颗“钉子”,白天山上的敌人炮兵,射击我上、下浦防一线阵地,夜晚,可以封锁我驿川渡口。如果夺过它来,就可以保证我上、下浦防阵地的安全,也可以保证驿川渡口的安全,并可以毁掉敌军防御阵地前沿的屏障,直接威胁敌军的主阵地。这是战略上敌我双方必争之地。所以,敌人占领的老突山,始终是我军战士的眼中钉。前两次的攻击都未能如愿,这第三次经过充分的备战部署,加强了炮火攻击力,有了绝对优势,战士决心把“胜利红旗插上无名高地主峰”,谁都深深懂得红旗象征着我们革命事业的胜利,象征着抗美援朝事业的胜利,象征着这次现代化攻坚作战的胜利。它代表着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希望和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突山战斗打响了,王老的坦克连主要的攻击点的美一师哥伦比亚王牌军的据点,每一坦克车按自己的射击点发炮,驾驶员位在大炮下方1.8米处,负责观察进炮阵地的弹到点。刹时,坦克炮火以1100~1200米/秒的速度发射,敌军的炮群据点被摧毁,配合支援喀秋莎火炮及步兵的进攻,尽管美军飞机配合,连续企图反攻,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老突山峰顶。战前彭老总有命令:全歼敌人。果真老突山上敌据点上的侵略军基本死光。所剩无几的李伪军跪在我进攻步兵面前缴枪投降。半小时结束了战斗,而我们的坦克及人员无一伤残。想当年的战利品——美国多用水壶,则是存留至今的老突山战役最好的纪念品,伴随他三十八个春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参加中线的马谅山战役,再次打击了美帝侵略军。可有一次危险之至,108号三辆坦克在阵地被敌军发现目标,八架飞机追来轰炸,一个炮弹落在车前两三米处,险些扎进弹坑。恰因高炮的掩护脱险,安全进入掩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无坚不摧,击败了李承晚伪军和美帝侵略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王喜贵同志亲眼看到了板门店和平谈判区上空高悬的红灯。1953年7月和平列车把中国优秀的儿女、最可爱的人交给了祖国——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王喜贵同志回忆到每一战斗场景时,显得格外兴奋,思绪感情总和机枪、坦克联系在一起。自然,他的戎马生涯,必将和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纪念章、中南纪念章、解放奖章、和平鸽纪念章联结起来。这是他和新中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血肉联系,这是他战斗业绩的写照和战斗精神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农场垦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尝遍了苦辣和酸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岁月给他脸上刻下犁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给大地刻上垅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喜贵同志听从母亲的召唤,1956年3月脱下军装,开始从事和建设事业,他的复员,可以说是把坦克换成了拖拉机,还是掌握操纵杆。而他又有了一串串新的故事,虽有战争与和平的区别,可对他来说同是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同年5月20日他踏进八五二这块宝地,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第一个任务就是带队接来五台80号拖拉机到四合屯开荒点任小队长。这个开荒队容有十四台80号、二台克多勃,280人(两个劳改队)。二分场场部和四队的地正是他亲手开出的,就二分场来说,他就是荒原上开出第一梨的始祖,大地没有忘却。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道路不通,汽车运油,只能从老场部送到钢铁镇,若遇雨天,三人抬一桶给机车送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铁道兵是农场的创业大军,而他则是大军的前哨和尖兵。1956年7月铁道兵大军要到来,他率开荒队在四队大面积种上萝卜和白菜,一马车菜籽播了四百亩,虽未经拣苗锄草等管理,大地仍然不辜负希望。秋末也是他们收菜积垛,冬天野猪群发现了美味佳肴,吃去了大半。不要说这无什么深意,它可是二分场种地的前奏曲和开幕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头店闻名遐迩,同年7月他接受新任务率车队开发老头店,住马架草棚,睡榛柴床铺,在新作业区开犁不久,适逢大雨,一夜之间,水漫工棚,烟筒倒了,锅漂走了,野外汪洋一片,空油桶飘散了,最要紧的是抢收油桶。第二天水平齐链轨了,被迫退却。直到九月份第二次进发老头店,只能不连片、不规则的选高岗地开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的建场宗旨是“边开荒、边种地”的五边方针,1957年是正式种地又开荒双管齐下的岁月,他回首往事,在那雨雪交加。大地解冻的时月,二、三、四分场和八五二都到一分场大道两旁拉豆种,谁去谁装,好一派热闹景象。他风趣地说:“既不过秤,又无登记,要说大锅饭,这才算得上头号大锅饭哩。”就二分场到一分场的这段四五十里路的距离,拖拉机一天两夜才能拉两趟,可想行程多么艰难!这年二分场开春抢播7000余亩大豆,创造了“垈片点抪法”、“裤裆抪种法”。虽然耕作粗放,而肥沃的黑土地却唤发青春,象北大荒人一样奉献出累累硕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57年、1958年是大开荒的年代,二分场有一个开荒大队,下有三个机务小队。余光珍同志率车开发五队,丁启峰同志率车开发二队,王喜贵同志率车开发一队。王喜贵的机组力量有两台80号、一台K95、一台DT54、一台K55,这时正是“而立”之年,只有一个心眼——开荒。三个月五台车开荒一万多亩。两年来开发了一队西北部的大片荒地,直至下大雪,他们还住着单帐篷,坚持枪翻。正是由于这三个机务小队的艰苦奋战,三年开荒22万亩,二分场初具规模了,各个连队初具规模了。正是由于这一批拓荒者公而忘家的奉献,才使千里沃野变良田,才为现代化的农场景观奠定了基础。如今,苗大嫂还在回忆说:“我大孩子1958年出生,象住在冰洞里,差点把我娘俩冻死了,尿布我揣在怀里暖干,老王一点也不顾家。”这就是踏荒者的妻子、北大荒第二代出生的境遇。古有毁家抒祸之人,我们的垦荒者王队长大有毁家建场的胸怀。这就是美称北大荒精神的内容实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说起王喜贵同志率车开荒的故事,人们送他一个有特征性称号,那就是“王队长的腿”。这说明他马不停蹄,这和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腿有可比拟。他的足迹遍及二分场土地方圆,从垦荒、生产到离休,三十年的农田耕作里,有些地号上已经重复过他多少次的脚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更传奇的是他这个垦荒队长还当过一回旷野的助产士,别看他大手大脚的,实际做的很利落周全,油棉袄当了初生儿的包被,又开着80号送产妇回家。唯有北大荒人才有这种奇遇历险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年的大面积突击开荒的高潮过去了,1959年起,王喜贵同志就从游动的垦荒队转到定居的生产队,生活渐趋平稳。他的职务就是二分场一队的机务队长了。从此,机务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农机具的使用与保养,土地的规划连片与标准作业,就成了他的全部工作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由于有他这样一个富有战斗经验、顽强工作、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带头人,一队的机务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他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驾驶员,象张维田、白忠礼、周辉森、罗殿水等同志身上都可以找到王队长的影子,有的后来成为生产队或分场级干部,仍具有王老的工作作风。这就是常言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的培养和教育作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此后,他就在二分场一队、五队、四队等单位担任生产队长了这样既精深机务,又通晓农业,一专多能的队长,是最适合农场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队长了。他一干就是26年,连队的春种秋收冬藏,成本利润、基本建设、贯彻精神、执行政策这类事日日月月,年复一年的费尽脑汁的在思考。即使在批走资派、批唯生产力论的岁月,他一边接受批判,一边照例安排生产。此刻,他也只有一个心眼,自信搞生产多打粮食是不会有过错的。因此,王队长的威信,在职工心里始终是崇高的。真是你有你的尺子,我有我的秤砣,是非曲直,自在心底。只要开会,职工听听王队长那干净利落的讲话,就感到顺心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干了二十余年农业生产队队长的王喜贵同志,一九七七年他被调到文化大革命成立的地居偏僻的非农业单位值班连,随着民兵战士的解甲归田,组建成砖瓦连。他就开辟沙场,建设砖瓦窑,安装制砖机,经三年的苦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年产瓦12万、红砖30余万初具规模的砖瓦厂,又种植一千多亩地以自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1年因体制结构改革人事调正,在砖瓦厂的基础上成立林场。他就带领一个排归属林业战线了,组建了北沟林场,于是改称王场长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大转变,从此离开了泥满身,汗满脸,开垦耕植的生产队黑土地,告别了数十年的农业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林场任职五年,虽然年过半百,仍然开拓精神不减当年,封山育林。古城子的一面山经过治理约三百余亩,全部绿化,栽培的两万余株落叶松现已三米多高。又建设了15亩苗圃。为连队村庄绿化和防护林带培植了樟子松和落叶松。每在冬季,又组织好采伐,完成出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4年退居二线,同年患脑血栓,1985年离休。1990年又一次躺在八五二职工医院的病榻上,自己回顾这他的人生里程,乐在其中,又关切着八五二农场的发展和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些老北大荒的移山愚公,一生战斗再战斗,奉献再奉献,其光辉业绩是永恒的。后继者是踏着巨人的肩膀而前行。他的职工各自默想着讲述着老队长战斗的片断故事,即有称颂,也难道其万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离休后的王连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不忘种树绿化环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