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每当听到这首充满当代军人悲壮的英雄风采之歌时,我那感情的波涛便会奔湧而起,强烈地冲开我记忆的闸门,勾起我对在云南前线战斗中牺牲了的战友深深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他叫梁波,是我团一连副连长,湖北鄂州人,大大的个头,长得象《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战友们都唤他"大梁"。我俩同岁,同一年当兵,同一列火车开赴前线,可他再也没有和我一同回来,永远留在了南疆的热土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张建和</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部队于1985年12月至1987年5月参加云南老山前线对越防御作,历时18个月。我是在参战前由部队医院充实到团卫生队的,兴许是缘分,我俩一见如故,也是前线的战斗生活更加深了我们之间兄弟般的情感。我們团的防区在云南老山地区盘龙江东侧的八里河东山,大梁所在的阵地与我所在的团救护所相距不到1000米。他在山顶我在山脚,他蹲猫耳洞我驻坑道;他每次带队下山背水背粮时总爱来我这里歇脚,聊上一会儿。前线的战斗生活非常艰苦,狭小的猫耳洞只能一个人坐在里边,尤其是在雨季,阵地上闷热潮湿,虫蚊猖獗,日头出来像蒸笼,云彩飘来满地水,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大部分战士都患上了烂裆症。下雨时站到外边淋点雨用毛巾擦一擦算是洗了澡,基本都光着膀子守阵地,而且随时有遭受炮火袭击的危险;遇着炮火封锁,食品和饮水供给会受阻,一连几天供不上,战士们就接些雨水下干粮充饥。我的战友们包括梁波他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守卫着我们的阵地。因此,大梁他每次来歇脚时我总要为他浓浓地泡上一缸子由家乡捎去的平时舍不得喝的“碧螺春”,算是犒劳他吧。有时设法搞些黄瓜、西红柿之类的东西给他。这在后方算不了什么,可在阵地上要能吃上也是不容易的啊。他喝起茶来那副香甜样,就像好酒者突然得到一瓶茅台那样快活。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先美美地喝上几口,闭上眼睛用他那湖北腔叹上一声“好茶……”,然后拿起一根黄瓜放在鼻子上嗅嗅,欲咬又罢,一副舍不得的样子,最后干脆把所有的“犒劳品”一并放入挎包并深情地说:“带回去给弟兄们一起享受吧”。他每次来还要带许多水壶,让我把茶水灌满,因为阵地上是无法泡茶的。我非常乐意帮他做这些事,总是找最好的茶叶。他走时用枪挑着灌满的水壶,叮叮当当,嘴里还哼着小曲儿,活象个买货郎。</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阵地上改造工事,他一个多月没有下山。一天清晨,他匆匆来到我处,猛一见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又黑又瘦,胡子少说也有寸把长,身上到处是泥,显得十分疲惫。我一看就知道他一定是“连轴转”了。他就是这样,做什么事总是那样“玩命”。他来到我跟前摸出一封信和一小叠钱放在我手上,我不解地看着他。他略顿后对我说:“老婆病了是肾炎,孩子也不知怎样,我又帮不上他们,没法子我向其他连长借300元钱先给他们寄去,先应付应付”。他让我帮他把钱和信邮回去。我看着手中的钱和信,一种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我给他出主意,我说我设法让他去后方看病,顺便遛回去看看。他听后平静地说:“这样做不好,怎么给战士们作榜样”。我说人家多的是,还不是一样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我不想做这号子事”。他显得很认真。还没等我再说什么他就接着说:“尽快帮我把事办了,好让她早些收到”。说完就匆匆回阵地去了。这次他连茶都没喝就走了。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波涛在翻滚着,心痛、感慨、敬佩之情交织在一起。谁没有兄弟姐妹,谁没有父母妻儿,谁不想花前月下柳荫湖畔尽享那天伦之乐?而梁波他这样舍妻弃子而不顾又是为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他和我一样曾经都是知青,怀揣着对人生的探寻和向往参军入伍,他爱人是一位纺织女工,儿子出生才几天他就奉命上了前线。梁波他和我们许许多多军人一样,把真诚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可以把他的爱和满腔热血毫不保留、毫无条件地奉献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他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全部融进了当代军人的灵魂,染织了一幅无私奉献的风彩图。</p><p class="ql-block"> 我永远忘不了1986年10月19日那天。我团奉命对越军侵占的某高地进行拔点作战,梁波他是这次战斗的突击连长。战斗持续10多个小时,炮火遮天,枪弹如雨,双方短兵相接打得异常激烈。梁波他身先士卒,率先冲上敌阵地,在硝烟中他左拼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一连摧毁多个敌工事。就在他指挥合围另一制高点敌工事时,离他约30米处的一敌暗堡向他喷出了罪恶的火舌。他全身多处中弹,双臂被打断,可他没有倒下,更没有后退,犹如一尊钢铸的巨人巍然挺立在前沿阵地上。</p> <p class="ql-block"> 一名战士迅速打掉了这个暗堡回身来到梁波身边为他进行简单包扎后要背他下来,可他坚决不肯,“战斗还没有结束我怎么能下!”。他把身子靠在一块山石上,忍着剧烈的伤痛继续指挥战斗。“5号目标打掉了没有,3号呢,其他各路进展如何”。他不停地询问着战斗进展情况,调整着各战斗小组的阵容。“立即让一、二小组从侧面配合三、四小组迅速拿下2、4号目标,要快!其他各组注意搜索稳固阵地,防止敌人反扑!”。“是”。紧跟上来的步话员迅速传达着他的命令。在我强大攻势下,高地很快被我军拿下。受到沉重打击的越军发急了,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进行疯狂反扑。我方将士以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反扑,阵地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梁波他始终没有下来,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由于伤势严重,他几次昏迷过去,又几次从昏迷中醒来,顽强地指挥战斗。我根据步话员报告的方位,带领一个抢救小组向梁波所在的位置奔去。</p> <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他时,殷红的鲜血已浸透了他整个身子,在昏迷中的他嘴里还喃喃地说着“快…….”。我看着他,不由分说地把他抱上担架,让担架员立即后送。我心里着急,救他心切,抱他时动作过猛,把他从昏迷中疼醒过来。当他睁开眼睛看到是我在他身边时,他怒气地朝我吼道:“你来这儿干什么!”说完,也不知道他哪来的一股劲,朝我猛蹬一脚。好重的一脚啊!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脚蹬得身子向后倒去,翻滚着跌下山坡,掉进一个大弹坑。就在这时,一发敌军炮弹落在了梁波身边,一股巨大的气浪夹着浓浓的硝烟把他抛向高高的天空……。硝烟滚滚炮声隆,群山在颤抖,江河在怒吼!当我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时,我的心被震裂了!我不顾一切往上爬去,双手紧紧地抓着山土,拼命喊着大梁的名字,寻找着他,我几乎喊疯了!我再也没有听到他的回声,我再也没有找到他完整的躯体!</p> <p class="ql-block"> 我怎么就没有把他背下来,或者我可以和他在一起!我的心在滴血,我恨我无能,恨我胆怯!时间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我也早已脱下军装转业回地方,然而,每当我回想起这刻骨铭心的一幕,我的心中便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痛。</p><p class="ql-block"> 大梁他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一串二十九年浅浅的脚印。临出发前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其中这样写道:“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也许我已不在了。我无时不在挂念着你们,我多么想和你过安定的生活,可我是个军人…….。对不起,别怨恨我,有合适的重新成个家吧,把孩子抚养大。我是个穷当兵的,没什么留给您和孩子,我的抚恤金就权当我为孩子尽的一点责任吧……”。</p><p class="ql-block"> 他没有要求,没有华丽的词语,一切都是那样质朴,那样坦然;他献出了一切,可他并没想要得到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他和许许多多的军人一样普普通通不为人知。他曾说他只希望做一支蜡烛。然而,他更是一座丰碑,他那英雄的精神风采将永留人间,永远刻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夜晚,我望着安逸中的万家灯火,心里常常难以平静,耳边仿佛听到梁波在歌唱:“也许我倒下,将不再醒来,你是否知道我化作了山脉……”。是啊,在我们祖国大地上不正是由历代无数的英雄们所化作的山脉在捍卫着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吗?我那可敬可爱的战友——梁波,此刻不正在向我们微笑吗?</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地唱起《血染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近照</b></p><p class="ql-block"> 作者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兰州军区服役,1985年12月至1987年5月赴云南老山前线参战,1987年12月转业回常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中图片除作者提供外选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曾泽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为此,《茅山知青》公众号编辑部开展了“我的军旅生涯”征文活动。当年,将近300名茅山知青先后参军入伍。星移斗转,如今成了退休大军中的普通一兵。征文活动期间,他们纷纷来信来稿,抒发保家卫国的情怀,深情怀念昔日战友,热情讴歌军营生活。这些,无疑成了军旅生涯的缩影,他们的理想、勇气、坚韧与担当,连同他们的青春,值得今天的人们切肤地关情和永远的致敬。特辟专辑,献礼“八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转录于《茅山知青》公众号130期。</p> <p class="ql-block">笔误,9月31日应改成7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