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童年拾柴火

强哥

<p class="ql-block">柴禾,是农村农民做饭不可缺少的燃料,而今,单一用柴禾做饭的历史已经过去,柴禾做饭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拾柴火是儿时不可躲避的一项家庭“义务”,特别是秋冬时节,放学后或是不上学的时候,一般要扛上筢子背上筐,到野外四处寻找可供生火做饭的落叶枯草等,然后一筐筐地背回家。时间虽说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但是当年拾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一日三餐生火做饭,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那时除烧柴禾外基本上没有别的能源。没有电,也没有气,连煤炭都是奢侈品。种田产出的柴禾是不够用的。麦秸做牲畜冬季的饲料,秋季的高梁、玉米、大豆、芝麻之类的秸杆,秋收后码成柴禾垛,谁家的柴禾垛大一些,都是很让人羡慕的。可柴禾垛到春天就用完了。过去的有钱人家可买大量的木柴,储存在“后柴院”里随时取用,绝大多数人家都得去野外拾柴禾。拾什么柴,怎么拾法,跟人住的地方有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家住山中的人家,烧柴问题不大。如伏牛山、大别山中大量的柞木林,是三年一伐的用柴灌木林。即使少数人家没有柴林,在山上拾柴也比较容易。过去山里的汉子能娶到平原的女人做妻子,其主要优势是“有柴烧”,除自己有柴烧外,还可以接济亲家。正所谓“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p> <p class="ql-block">住在近山的人家,常进山拾柴禾。自夏种至秋收的几个月里,壮年男人们起早吃饭,带上干粮、扁担、柴刀和柴禾绳,进山砍柴。在非林区的荒山野沟里,砍拾荆棘、杂树、蒿草等不受保护的野生植物。下午时分,每人拾够两捆便可挑担下山,弄回家里晒干备用。进山拾柴大都是结伴搭伙,以便应对摔伤、中暑、狼虫虎豹等不测事件,也曾发生过单独行动中暑身亡的事故。</p> <p class="ql-block">我们村在浅山区,男女老少都可到临近村庄的山坡上去拾柴禾,虽然不如深山里柴源充足,但离家近,半天拾够一箩头也就满足了。山坡上可做柴用的野生植物,一年可收割两三茬,对它们的名字、特性、生长地,小伙伴们都耳熟能详。除了山上,田里也可拾柴禾,那芝麻、大豆等收割后留下的根,在种上麦子后还可以去拾,叫做打芝麻茬,拣豆茬。冬季和早春,我们常成群结队地去山坡上用专用的铲子铲拾白草圪塔。我在上大学前天,还在山上拾柴禾。</p> <p class="ql-block">几个小时候一起拾柴禾的老伙伴,异口同声地对我说,现在的人真享福啊,好吃的东西大街小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烧火做饭,电灶、气灶。连农村也不烧柴禾了,满山遍野的“柴禾”茂密旺盛,无人理睬。</p> <p class="ql-block">拾柴已成绝版的记忆底片,湮没在步履铿锵迈入新时代的征途中。但是,我只要看到了袅袅炊烟,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座座柴堆,浮现出母亲堆柴的样子,还是那样的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