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拾柴火

强哥

<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各家各户都比较穷,烧火做饭买不起煤,又没有现在的电饭煲、电磁炉、空调等家用电器,柴禾是农村家家户户取暖烧饭的主要燃料,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去地里干活或外出,回来时都忘不了拾点柴禾。小的时候,经常听妈妈唠叨,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做饭时少一根柴禾饭也熟不了。正因为在那个年代把柴禾看得比较金贵,在我的童年时期才有了一个特殊的经历一一拾柴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每逢麦收、秋收季节,农民们苦于没法处理地里的麦秸、玉米杆、红薯秧、棉花杆、高梁杆、谷子秸秆等柴禾,在网上、抖音上骂专家、怨政府,部分村民有的甚至冒着焚烧秸秆被抓、被罚、被拘留的危险也要焚烧,我会由衷地感到秸秆烧的有点可惜,要是在过去这些都是烧火的好东西。现在我走到哪里每当看到了路边的枯树枝没人捡、地里的玉米茬子(玉米秸杆根)没人挖、树下的叶子厚厚一层没人搂等,都能联想到小时候拾柴禾的情景,心想当时要有这么多柴禾该有多好呢,家里能省多少煤。这种小时候的情怀经常在脑海里闪烁,那种记忆不会随着时间而忘记,而是越来越深刻越想越有趣。</p> <p class="ql-block">我从记事起就有拾柴禾这件事情,那时候年龄小又没什么事干,生产队的活又干不了,就是拾柴禾或拾粪,这也是我能为家里做的一点贡献吧!上小学时,每到星期天就挎一个篮子(柳条编的),邀上邻居小伙伴(邻居同龄小伙伴付明香、付张成、付明柱等),在村里上川公路两侧杨树下边一根一根捡树上掉下来的树枝,提着篮子一直走一直拾,有时从村边捡到大块地上边邻村赵庄地界有三、四公里,还捡不满篮子,就要想把篮捡满,就爬到树上撇干树枝。</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笨不会爬树,小伙伴可以,只见他脱了鞋子,紧紧裤腰带,手上吐上唾沫,双手抱紧树干,两脚张开,靠双脚内侧左右踏住树皮,身体一窜一窜,蹭、蹭几下就到了树上,抓住树杆摇愰干树枝就哗啦啦掉下来了,我在树下拾树枝,一根一根撇成篮子口长短,装进篮子里;对稍微粗一些的树枝,要把树枝一端戳在地上,一脚踏在树枝中间,一手握住另一端使劲折就断了,可以依次折成几段;对较粗的树枝也可借助周边的树杈树根,利用杠杆的原理折成数段放进篮子里,如果对粗一点的树技弄不断,又放不到篮子里,就用绳子帮好背在房膀上,拾满后背着柴禾提着篮子两个人结伴又说又笑,又跑又跳又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回家后手被绳子勒的都肿了,肩膀也勒出了一道血痕,妈妈见到后再表扬几句就高兴的不知怎么好了。</p><p class="ql-block">拾柴禾我们村里没有大面积的树林,地头、堰边、山坡上只有零星的核桃树、柿树、花椒树、软枣(黑枣)树、柳树、杨树等,去的最多的地方村东南头的南坟上、村西边的后西坡、村南边的蛟里头山坡上,还有村东南边的流水路沟的等地方,村边的所有地方都转遍了,每块地、每颗树、每个山沟、每个山坡都记忆犹新,都有不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秋末冬初时节,是拾柴禾的最好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到处拾柴禾,村里的孩子们也不吃闲饭,总是结伴提着篮子、拿着绳子筢子、腰里别着镰刀到村外的田野里拾柴禾。秋收后的野地里一片空旷,田地里瑟瑟的凉风吹过脸旁,己经有了阵阵寒意。庄稼地里牲口能吃的秸秆生产队己清理干净,地里剩下的也只有玉米叶片和碎秸秆,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地里,东一片西一片,用筢子一点一点一片一片的搂,一堆一堆的放在地里,最后一堆一堆整理打成梱,打梱也是要技术的,打不好背不到家在路上就散架了,必须踩瓷实梱结实,有时柴禾较重背不起来,只有跪在地上慢慢的起。</p><p class="ql-block">往家背柴禾真是又苦又累,背着一大梱柴禾,趔趔趄趄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一路走走歇歇,摇摇晃晃,脸颊上的汗珠是走一路撒一路,滴达滴达往下流,前后背的衣服全湿透了,头上的汗蒸气从头顶直往上冒。想喘口气歇一下,必须找一个低一点田埂、沟沿或大石头,把柴禾梱放在埂、沿或石头上,人再蹲下休息,这样再背起时就不费力。回到家已是精疲力尽。</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拾柴禾印象最深的就是捡玉米、高梁茬子(玉米、高粱根),还有就是棉花枝(花柴)。在这些做烧柴用的茬子中,玉米茬子最难刨,因为它地下根茎又长又粗,扎根又很深,所以刨起来很费劲。一镢头下去只能刨进一半,为此刨玉米茬子一般都得刨几镢头,这样刨下来的茬子用手拿起在镢头把磕打几下,抖掉茬子根部的土,剩下的茬子个大,抗烧。秋未生产队要对收拾完的玉米、高梁地进行犁地,犁完了地就把玉米、高梁茬子翻出了地面。</p><p class="ql-block">村民们就担着箩筐,拿着锄头到地里捡茬(根),把地里的玉米、高梁茬子用箩筐担到堰头平整处,一箩筐一箩筐摆开晾干,用锄头一个茬子一个茬子打拍,把根部的泥土打拍悼,一个一个把茬子头朝插进箩筐,然后一担一担的担回家,堆放到家里的闲地,堆积的越多,冬天烧火就越不愁。再就是花柴(棉花枝子),与干树枝一样,这东西不能喂牲口。</p><p class="ql-block">因此,棉花摘完后到初冬,生产队按人口多少分到每个家庭,冬闲时再到地里清理回家。在我们老家那个年代各家锅旮旯都有一个灶火,是用来专门做饭烧柴禾的,做饭时家家户户的炊烟冉冉升起,屋里烟熏的人不好受,有时熏的一边流泪一边擦泪一边做饭,一家人齐乐融融,生活虽然艰难,但家家都和和睦睦,人人都感觉到很幸福!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里柴禾存放的多少也能反映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家人是否勤快,更能反映这家会不会过日子。如果姑娘相对象,不仅要看房子、粮食,也要看柴禾垛大小多少,可见柴禾在当时是有多么的重要。现在农村家家户户拾柴禾、储柴禾很少见了,更别说冒炊烟了,可以说现在农村没有了过去农村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用柴禾做饭的是越来越少了,不少人家用上了煤气灶,有的农户还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沼气,一根小小的管子点燃了幸福的火焰。现代化清洁厨具也走进了农家的厨房,电饭锅、电炒锅、电水壶、电磁炉、微波炉取代了农村的土灶、烟囱、烟熏火燎,留下的是省时、便捷、节能环保环境。倍受人们青睐的柴禾,现在没得去处反倒成了农民的负担。推广秸秆全量还田,鼓励用秸秆养畜、秸秆气化,探寻既保护环境又使农民获益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则成了各级第一要事。</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溢满情趣。我离开农村已有四十多年了(1980年11月),不知我的家乡是否还有人像我当年那样拾柴禾。童年时的许多往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回想起来越捉摸越有趣。时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种电气化灶具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家乡,只有哪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老人去世才需要支起锅灶,用柴禾烧火做饭。每每想到村子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吃着那香喷喷的大锅菜,总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家乡味道。</p><p class="ql-block">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真想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农村生活中去,再次提着篮子、腰间别上镰刀和绳子、扛上筢子或锄头等工具,与小伙伴儿们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山沟山坡去体验一下拾柴禾的乐趣,想想该有多幸福啊!那段拾柴禾的经历,它将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它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锻造了我生活的坚强毅力,为我后来的军旅生涯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也时刻提醒我别忘了过去难辛,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