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没有当过兵,但是,当兵却是我从小的一种奢望。可是,在那样的年代,我的身份,家庭的背景,是绝对不能当兵的。不过在刚玉机收队,我这个副总指挥却当了三年的“军官”。一身戎装的我,现在看照片还是有一种军人的感觉吧!</p> <p class="ql-block">采访我的记者是河南市舞阳电视台的,又像是河南省电视台的,记不太清楚了,因为那会儿中央电视台的也老到机收队采访。</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机收队出发,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纪馨芳为机收队授旗。</p> <p class="ql-block">这位采访我的记者是信阳电视台的记者。拖拉机上拉的是日本产的洋马牌水稻收割机,这是我们专门从日本订购的,当时是希望引进最先进的农机产品和最先进的农机技术。</p> <p class="ql-block">省委书记胡富国看望机收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带领机收队从太原出发刚到河南舞阳新安乡乡政府,刚刚到达目的地,安顿好了收割机,突然接到集团老总的命令,要我立刻出发赶到北京,去为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赶写一篇5000字的新闻稿,而且已经定了发稿的时间。照片上人群中,中间戴眼镜的是我。</p><p class="ql-block"> 听说我要走,乡政府附近的几个连长和指挥部的几个人都来为我践行。照片上大家高喊茄子,为的是露个笑脸。其实,在饭桌上就已经合唱《驼铃》痛哭了一场。待晚上把我送到离驻地50多公里的漯河火车站时,才是真的让我感到了挥泪告别的滋味!那时是99年,距现在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那时的我们刚40岁多一点,照片上的13个人,还有拍照的,共14个人,开了三辆北京吉普车,(那时机收队共配了十部大屁股军绿色北京吉普车)去车站送我,一帮大男人居然在站台上嚎啕大哭,真是难舍难分的战友情啊!现在我写着这一段时,依然是老泪纵横的。从那时,我离开了战斗了三年的刚玉机收队,那三年的机收队生活,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那记忆真是刻骨铭心,至今依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赶到北京后,我了解了两家大报的意图,立刻开始撰稿,写了一个晚上,完成了5000多字的稿子,不过那会儿我还不会用电脑,是叫曾经是我的司机的后生打得字,我一边写他一边打。用了一个通宵完成了任务,第二天送稿,很快两家报纸都刊登了这篇稿子。好多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报纸上还散发着麦地里的麦子味呢!不过能在那么短的时间赶写出那么大的稿子,还马上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上,而且是一个整版的篇幅,虽然我连续忙活很疲劳,但是还是很高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