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500多年前,浔阳(今九江)人陶渊明,于庭院采摘菊花,写下了“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诗中所指的山,就是庐山。</p><p class="ql-block"> 在他之后300多年,李白游历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首七绝传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50多年之后,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月夜送客,听闻舟中传来琵琶之声,便有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琵琶行》。</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之后,又是200多年,苏轼的《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让她的姿彩风韵享誉千年。</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赣鄱大地上的明珠、庐山的所在地——九江。</p><p class="ql-block"> 九江,一个水汪汪的名字,在这经纬交织的座标系上,纳长江、庐山、鄱阳湖于这一方水土之上,名江、名山、名湖,共同构筑起九江地域的泱泱气象。</p> <p class="ql-block">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江州等,它位于江西北陲,长江中游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东滨,有着“江西北大门”之称。</p><p class="ql-block"> “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这座城市、既有江河的壮美,又有山水的灵秀,被誉为“天下眉目之地”。</p><p class="ql-block">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九江,自古以来,历代文章巨公、诗坛巨擘,在九江留下了16000多首诗词文赋,人文风流,绵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 山水蕴灵秀,九江,一座超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庐山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历史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浔阳烟水亭,周郎夜点兵。甘棠水悠悠,匡庐雨淋淋。”诗中所指,便是九江标志性景点之一的烟水亭,诵其诗,让人感到很惊艳;听其名,让人感到很诗意;观其形,更让人感到很唯美。</p><p class="ql-block"> 烟水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p><p class="ql-block"> 若从空中俯瞰,烟水亭犹如一个宝葫芦,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中,摇曳多姿,风釆依然。</p> <p class="ql-block"> 走过九曲小桥,穿过洞门,便进入了一个有着很多人文故事的烟水亭。</p><p class="ql-block"> 烟水亭前,隔一座小石桥,迎面一座方亭,亭前白石栏杆围就的拜台,传为“周瑜点将台”。</p><p class="ql-block"> 古时,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水面相连,水域十分辽阔,为三国时一处水上军事要塞。当年,湖上战舰云集,东吴大都督周瑜在此挥师点将,日夜操练水军,迎击来犯曹军。</p><p class="ql-block"> 此刻,站立于点将台上,微风拂过,恍如感受到了周瑜雄姿英发的统帅形象和众将士们的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 “四面湖山亭在水,半堤杨柳寺藏烟。” 九江闹市中的一块“净土”——烟水亭,行前虽一无所知,然而,初见便让我喜欢上了它。</p><p class="ql-block"> 烟水亭,它不是一座亭,在风光旖旎的甘棠湖上,它是一组古香古色的小巧建筑群,翠照轩、听雨轩、亦亭等等,听名字就觉得很美。</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为一小岛,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间(公元815—818年),江州司马白居易建亭于岛上,后人以其诗《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诗意,取名“浸月亭”。</p><p class="ql-block"> 之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以“山头水色薄笼烟”诗情,取名为烟水亭。</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两亭皆毁。明万历年二十一年(1593年),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一亭,名烟水亭,这就是现今烟水亭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烟水亭,为晚清时的遗存,中有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等建筑,两侧有镜波楼、浸月亭等。</p><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辉映,清新典雅,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这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赏游之地,如今,亭内有风格各异的楹联,联由景出,文景交融,游亭赏联,令人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才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且将湖水洗心头。</p><p class="ql-block"> 昨日下的庐山,今日游烟水亭,一幅清代德化县令罗广煦所写楹联,看后不由触联生情,令我惊羡连连。</p> <p class="ql-block">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具雄才大略,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兵临江东,周瑜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操于赤壁,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烟水亭内,设有“周瑜战迹陈列馆”,馆中介绍了周瑜的生平,正中一座3米多高的周瑜塑像,携旗挎剑,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p><p class="ql-block"> 望着周瑜戎装塑像,可能是因为风流儒雅的一代名将之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不由地萦绕在脑际。</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是毛泽东喜欢的诗人,在今天庐山的博物馆里,至今还收藏着毛泽东在美庐默背写下的《琵琶行》,虽随手而写,却龙飞凤舞,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琵琶行》情有独钟,当年上庐山,已是66岁高龄了,日理万机之时,居然能够把《琵琶行》600多个字默写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白居易曾经在江州担任过司马一职,而江州正是庐山的所在地——九江。</p><p class="ql-block"> 九江,有座琵琶亭,它位于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处,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为1988年3月新建。</p><p class="ql-block"> 很具匠心的设计,亭前大门横矗着一块巨石,上刻毛泽东墨迹《琵琶行》长诗全文,洋洋洒洒,气脉贯通,令人叹为观止,仰之敬之。</p> <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十年(815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白居易月夜送客浔阳江畔,作诗《琵琶行》。</p><p class="ql-block"> 后人为纪念他,在他送客之处建亭,并以诗名命名“琵琶亭”。</p><p class="ql-block"> 然而,琵琶亭自建成之后,历代屡经兴废,且屡易其址。</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再一次重建,由著名制瓷大师、九江关督、兼督陶史唐英主持,建好后游客如云。然,清咸丰年间,又遭兵毀。</p><p class="ql-block"> 如今,新建的琵琶亭,釆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双层重檐,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亭前正中,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塑像,他左手抚须,凝视远方,真乃“腹有诗书气自华”。</p><p class="ql-block"> 重檐之下,悬掛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琵琶亭”金字大匾额,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门柱上镌刻楹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咏叹了白居易诗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到访琵琶亭,在此凭吊先贤,游园赏景,登亭瞰江,抒发情怀,留下众多名篇诗句,使得琵琶亭成为明清时期“江州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琵琶亭内,左、右碑廊,镶嵌、陈列着历代诗人题咏、诗赋,供游人品赏。</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琵琶亭,望着这一篇篇诗文,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亦为九江之行一人生快事。</p><p class="ql-block"> 细看之,以《琵琶亭》为诗名的甚多,白居易之好友元稹《琵琶亭》一诗,让我很是喜爱。</p><p class="ql-block"> 夜泊浔阳宿酒楼,</p><p class="ql-block"> 琵琶亭畔荻花秋。</p><p class="ql-block"> 云沉星没事已往,</p><p class="ql-block"> 月白风清江自流。</p> <p class="ql-block"> 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琵琶亭里用以祭祀诗人的地方,称之“乐天堂”。</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山,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家庭,幼时聪颖过人,读书刻苦,科举后曾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p><p class="ql-block"> 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有“诗王”、“诗魔”之称,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热心国事,曾频繁上书言事,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p><p class="ql-block"> 贬官江州,深受创击,任职期间虽不得志,仍能恬然自处。</p> <p class="ql-block">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寥寥数言,地点、时辰、所为、季节、景物、心情,诗意般跃然纸上,嵌进人们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那是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即元和十一年一个秋的夜晚,白居易于浔阳江头送别朋友之际,巧遇一位极善琵琶、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怅然间,似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有了名垂青史的《琵琶行》。</p><p class="ql-block">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p> <p class="ql-block"> “江到浔阳九派分”,相传,大禹治水,在这里开挖了九条江,以疏通汹涌的长江洪水,“九江”一名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 锁江楼前,原本铸有四条铁牛,以护楼镇水,然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江发生地震,是时地动山摇,江边岩基崩塌,锁江楼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另外两条铁牛幸存。</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激战,余下铁牛与锁江楼再一次被毁。</p><p class="ql-block"> 1998年长江洪灾之后,九江市在锁江楼旁恢复“水牛镇江″景观,以象征九江人民永远告别了水患。</p> <p class="ql-block"> 回龙矶上锁江楼,</p><p class="ql-block"> 九派东流眼底收。</p><p class="ql-block"> 镇孽驱邪神自若,</p><p class="ql-block"> 巍然耸立怒涛头。</p><p class="ql-block"> 诗中赞誉的锁江楼,位于长江之滨,九江市东北偶,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这组古建筑,傲然屹立,塔影锁江,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此处原为一回龙矶,江岸于这里突出,跃出江面30余米,江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 </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九江郡守吴秀筹集民间款项,汇集高师民匠,建锁江楼、锁江楼宝塔于回龙矶上,并铸铁牛四条护楼镇水。 </p> <p class="ql-block"> 锁江楼,顾名思义,是为锁住波涛汹涌的江水,然而,历经400多年的沧桑,江岸崩塌、楼毁、牛沉、阁倒、轩塌,只存宝塔安然挺拔。 </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国家拨款予以重修,古老的锁江楼重焕生机,如今,成为九江标志性景点。</p><p class="ql-block"> 而今,重修的锁江楼,愈发古朴典雅,登楼眺望,宝塔近在眼前,时而江风吹来,铃声叮玲悦耳;极目环顾,匡庐巍巍,楚天浩浩,长江滔滔,浔城丽丽,正如古人诗云:</p><p class="ql-block"> 望中吴楚穷千里,</p><p class="ql-block"> 楼下波涛聚九江。</p> <p class="ql-block"> 锁江楼塔,九江的风水宝塔,又名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上,又名回龙塔。</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来,它傲然屹立,若要乘船进入九江水域,巍峨宝塔便会映入眼帘,因此,锁江楼塔又是九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回顾历史,侵华日军的罪行不可饶恕,那是在1938年,日军逆江西上,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多处中弹,塔体三处被击穿,造成塔体歪斜,但它仍顽强地屹立在长江边上。</p><p class="ql-block">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剎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p><p class="ql-block"> 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顶极目环顾,北瞰远山含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蔚蓝天空,俯看碧波粼粼,正如对联所云:</p><p class="ql-block"> 百荻波光当岸绕,</p><p class="ql-block"> 黄梅山色过江来。</p> <p class="ql-block">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它位于长江之滨,毗邻锁江楼,与九江长江大桥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浔阳楼,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诗中就写到: “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之后,江州司马白居易又作诗《题浔阳楼》,这说明了浔阳楼至少在唐代时就已颇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浔阳楼,是九江市于1989年重建,重建后的浔阳楼高31米,黛瓦朱栏,飞擔翘角,四面迴廊,古朴厚重,宛如一位从唐宋而来、穿着新装的历史老人,站在江畔,迎迓四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集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名胜,人们于浔阳楼饮酒品茗,登高望远,览古城雄姿,瞰大江风采,为一惬意之事。</p> <p class="ql-block"> 赫然入目的“浔阳楼”三个大字,出自赵朴初的笔端,以他的身份和书法,这三个大字悬于此处,还真能与当年大文豪苏轼所题额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宋时的“浔阳楼”三个大字,传为苏轼所写。据说,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来此饮酒,应店家之请题词,苏轼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写下“浔阳酒楼”四字,但不慎墨污“酒”字,于是将错就错,只将“浔阳楼”三字刻匾。</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印证了这个传说——“一座酒楼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p><p class="ql-block"> 有了苏轼的题额,浔阳楼出名了,文人墨客纷纷光临,或饮酒行乐,或题诗作赋,那时的浔阳楼,俨然已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真正让浔阳楼名噪天下的,这要得力于施耐庵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楼大厅里,陈列着出自景德镇制瓷名家之手、全国唯一的一套梁山泊108将的瓷雕造像,好汉们个性鲜明,造型生动,颇有一呼即应之象。</p><p class="ql-block"> 二楼取名为忠义堂,西侧粉墙上绘有宋江醉题反诗壁画,其一词一诗,全文照录画间。</p><p class="ql-block"> 宋江还在郓城时,便听说江州有一浔阳楼,后来到此楼,叫来酒菜,喝起闷酒,“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募上心来”,挥毫在酒楼白粉墙上写了一词一诗,诗云:</p><p class="ql-block"> 身在山东身在吴,</p><p class="ql-block"> 飘蓬江海谩嗟吁。</p><p class="ql-block"> 他时若遂凌云志,</p><p class="ql-block"> 敢笑黄巢不丈夫!</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牌坊处,仰望庐山五老峰,连骈俪立,形姿舒展。 </p><p class="ql-block"> 古时,诗仙李白隐居于五老峰下,写下了《登庐山五老峰》,诗云:</p><p class="ql-block"> 九江秀色可揽结,</p><p class="ql-block"> 吾将此地巢云松。</p><p class="ql-block"> 庐山,景色秀丽,自古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文人理想的隐居之处,更是文人办学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庐山五老峰南麓之下,一簇楼阁庭院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这就是我国古代久负盛名的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书院的创始人可追溯到唐朝的李渤,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有一只白鹿,常伴左右,时人称白鹿先生;之后,李渤任江州刺史时,在隐居读书旧址建台,号为“白鹿洞”。 </p><p class="ql-block">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在李渤读书的地方,南唐先主李知诰在此建“庐山国学”,中主李璟曾前往视察,白鹿洞办学由此开始,迄今已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扩为书院,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到了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大师朱熹出任知南康军,全面兴复书院。</p><p class="ql-block"> 自此,白鹿洞书院名声鹊起,一时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与当时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 先贤书院,为白鹿洞书院一组主要建筑,书院内遍植柏、梅、桂等名贵花草树木,既增加了几分雅趣,又渲染了对儒家圣贤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先贤书院,其主要建筑为朱子祠,这是后人为朱熹立的专祠,祠中立朱熹画象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正中上方悬掛清康熙帝手书的“学达性天”匾额。</p><p class="ql-block"> 宋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任上,重建书院,自兼洞主,延请名师,亲自讲书,订立学规,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使之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发详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引人注目的古老牌坊棂星门,石质五门六柱,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 </p><p class="ql-block"> 棂星,即"文星”的意思,以它命门,意指此处人才辈出。 </p><p class="ql-block"> 过棂星门,是一座单孔小石桥,建在泮池之上,名状元桥。古时学子参加科考,都要先经过此桥去祭拜孔子。</p><p class="ql-block"> 过桥即为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两侧不同凡响的楹联,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p><p class="ql-block"> 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p> <p class="ql-block"> 过礼圣门,就是礼圣殿。</p><p class="ql-block"> 礼圣殿,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之大成”之意。</p><p class="ql-block"> 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悬有孔子行教立像,为初唐吴道子所画,上悬清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p><p class="ql-block"> 后壁左右,刻有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与人齐高,看后让人铭记不忘。</p> <p class="ql-block"> 过礼圣殿,又是一组庭院建筑,门额上“白鹿洞书院”五个朱红大字,遒劲有力,为赵朴初所题写。</p><p class="ql-block"> 进入书院,为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它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阁中收藏有皇帝御赐《十三经书》、《二十一史》、《朱子全书》等。</p><p class="ql-block"> 御书阁,为二层建筑,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外柱上有一联:</p><p class="ql-block"> 泉清堪洗砚,</p><p class="ql-block"> 山秀可藏书。</p> <p class="ql-block"> 御书阁之后,是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初建于宋,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重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再建。</p><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原为书院授课的讲堂,门柱上刻有楹联:</p><p class="ql-block">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p><p class="ql-block"> 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p><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前,矗立有当时的老师王明伦塑像,这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于洞中。</p><p class="ql-block"> 明南康知府王溱,当初祭山开洞时,筑台于洞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台上建思贤台,寓“睹台思贤”之意。</p><p class="ql-block"> 往上看,石洞上方一古老建筑,重檐下悬有“思贤台”竖额,此刻,也见到了那只通体雪白的石鹿,它跪在洞中,温顺而美丽,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成就了这千古传诵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紫阳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第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p><p class="ql-block"> 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紫阳书院,门楼上“紫阳书院”匾额由冯友兰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 文会堂前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塑像。 </p><p class="ql-block"> 流传千年的《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传世名作,他的一生,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任江西分宁县主簿、南昌县知县等,后归隐庐山,终老之地就在白鹿洞书院。</p> <p class="ql-block"> 这里原为北宋元祐年间(1030—1094年)丞相李万卷校书处,因此,称为勘书台。</p><p class="ql-block">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建亭于此,名接官亭。</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赞颂朱熹理学研究的功绩,命名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 <p class="ql-block"> 亭前一单拱石桥,名为“枕流桥”,桥下涧水飞流,巨石横卧,历代大书法家作品跃然其上——“枕流”、“观澜”、“道名山”等,形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令人驻足流连。</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