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天 文 (于升云)</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 (鸣谢)</p><p class="ql-block">文题书写: 天 文</p> <p class="ql-block"> 春风吹绿了窗前的柳树,吐绿的柳枝随风摇曳着。望着盎然春意的窗外,我的眼前不由得又闪现出那些令人难忘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 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国南波万</p><p class="ql-block"> 当时光叩开2020庚子之年的大门时,一场肆虐横行的新冠疫情,也随之潜入了湖北。其病毒源于境外,爆发于武汉,却危及全国。</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我从母亲那里回来,一直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将电视机锁屏“战疫情”,实时关注新冠疫情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当我从电视机里,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他们中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有为人父的,也有为人母的;他们舍小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人民的康宁,国家的平安;看到下沉到社区的共产党员,每天义务地为楼道进行消杀的身影时,让我感受到了这场“人民战争”的威力,我一直揪着的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经过五十多天,白衣天使的日夜奋战和各级组织机构的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迎来了方舱医院休舱以及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的消息。它象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春回大地,人们笑逐颜开!</p><p class="ql-block"> 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最先研制出新冠疫苗,其效果最好;新冠病亡率最低;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新冠疫情控制得最好。</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防控新冠疫情中,它所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困难更多,防控新冠疫情的工作难度也就更大。</p><p class="ql-block"> 我国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将疫情控制住,让世人称奇,靠的是制度的优势;凭借的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精神指引;有白衣天使无私地奉献和举国上下,万众一心!</p> <p class="ql-block"> 02</p><p class="ql-block">★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我国不仅取得了防控新冠疫情的胜利,而且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也取得让世人嘱目的骄人成就。</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2015年的初冬时节,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它如同进军的号角,响彻在中国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从5575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县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也从5.7%降至0.6%。</p><p class="ql-block">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党中央精准扶贫决策的指引下,最终实现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拉出贫困泥潭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偌大的国家,众多的人口,要想脱贫谈何容易的事,这其中的难处有多大,可想而知。可是我们中国做到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03</p><p class="ql-block">★“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万米马里亚纳海沟</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它不仅使人们出行受到了影响,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养成了每天到户外晒太阳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晒太阳,我结识了来小区居住不久的李教授。他比我年长一岁,虽说他年纪已有六十开外,但身体还很硬朗。每天,不约而同地来小区广场锻炼,一来二去的,我们也就熟悉了。</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北方,已是夏季。这时的气温刚刚好,天气不十分的热,穿着单薄,也不觉得凉,让人感觉很舒服。</p><p class="ql-block">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风和日丽。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李教授身穿休闲运动衫,坐在靠近柳树旁的长椅上,看着报纸。在他身边椅子上还放着一本《应用水声学》的杂志。</p><p class="ql-block"> 我在靠近他的另一把椅子上,坐下。身子靠在椅背上,合上眼,尽情享受阳光带给的这份惬意。</p><p class="ql-block"> 晒过太阳,起身散步时,我和李教授聊到了中国载人潜水器的话题,他很兴奋,也非常地健谈,出乎了我的意料。他详尽地向我介绍了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先掌握载人潜水器技术的是美国,“阿尔文号”美国潜水器建造于1964年,其下潜深度4500米;法国的“鹦鹉螺号”是在1985年研制成功的,其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日本曾一度保持着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优势,他们的潜水器名字叫“深海6500”。</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上世纪中后叶,就拥有成熟深海载人技术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起步落后了整整50年。</p><p class="ql-block"> 2002年,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牵头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历经十年,接连取得了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下潜的海试成功。</p><p class="ql-block"> 李教授越说越激动,他放慢了脚步,言语间流露着自豪和喜悦,“别看起步晚,我们有制度的优势,中国人聪明得很,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人探索深海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28日,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p><p class="ql-block">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10909米的纪录,让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p> <p class="ql-block"> 04</p><p class="ql-block">★ 我国嫦娥五号,飞天揽月,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 越是了解李教授,就越是敬佩他。我的这种敬佩是由衷的,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多年潜心从事应用水声专业研究;二是,他还养育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儿子。</p><p class="ql-block"> 李教授的儿子,与他所从事的专业相反,是从事航天研究的。我曾好奇地问李教授,你儿子也是从事你这个专业的吗?他却笑着说“我儿子从事的专业,跟我从事的根本不搭界,可以说一个是蓝天之上,一个是深海之下。”</p><p class="ql-block"> 李家父子,都是从事国家尖端项目研究工作的,可真了不起!我边听边在内心为这爷俩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你父子俩人的兴趣差别怎么这么大呢?”我好奇地问道。“我年青那会儿,从事专业研究忙,也没有功夫带娃,我就把他放到了他的爷爷那里,他爷爷颈椎不太好,听人说放风筝,可以有效地帮助矫正和改善颈部功能。于是,他每次到江边放风筝时,都要带上他。”</p><p class="ql-block"> 或许,孩子从小受爷爷放风筝潜意默化的影响,对蓝天充满了向往,对航天发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参加了全国少儿航模夏令营活动。他把过年的压岁钱都用来买航模。正是他这种对航天的兴趣使然,他从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读的都是航天动力学专业。说到儿子,李教授满脸的喜悦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在与李教授交谈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事业之中,才是最有前途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科技发展有今天,是几代科学工作者们潜心研究和无私奉献的结果。中国有这样的英雄群体,他们才是中国人心目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才是中国强大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记得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当天,我和李教授兴奋不已,坐在长椅上,长谈许久,为中国航天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无比地欣慰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12月17日1时59分,当我从电视机里,看到嫦娥五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返回成功着陆的画面时,我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于是伏案撰文,赞美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一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也可以说是中国频创奇迹的一年。对于我来说,有太多地感动与难忘;我知道,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我所生活的伟大国度。</p><p class="ql-block">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只有中国这边独好。作为置身于这片广袤土地之上的中国人,此时,我心潮澎湃,放眼望去,阳光普照,山河壮丽,一片欣欣向荣;此情此景,让我情不禁地唱起:“我爱你,中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歌声在空中荡漾……</p><p class="ql-block">(注:本人曾在2021年2月4以“中国这边独好”为题在美篇上发表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