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字,再书法

牧鹿山人

<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几千年,</p><p class="ql-block">何人翰墨把名传。</p><p class="ql-block">二王父子最杰出,</p><p class="ql-block">引领风骚多雅赞。2021.8.31</p> <p class="ql-block">书法学习有真传,</p><p class="ql-block">入门临摹看经典。</p><p class="ql-block">溯源晋唐求完美,</p><p class="ql-block">尚韵宋元靠机缘。2021.9.2</p> <p class="ql-block"><b>  怎样自学书法? 历来学书者方法不一,亦多有成者, 总结这些成功者的规律可有以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b>先贤书论为写字依据</b></p> <p class="ql-block">历来书论皆是历代书家总结的经验教训,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书家实践,流传于世的书论皆是经典不二之法则,以免重蹈旧辙。</p> <p class="ql-block"><b>先写字,再书法</b></p> <p class="ql-block">书法的本体还是写字,刚开始入门建议从实用方向努力学习,包括汉字的基本字法、笔顺,以及书写内容的典雅通顺,艺术欣赏方面为辅切忌本末倒置。</p> <p class="ql-block"><b>临帖始终贯穿</b></p> <p class="ql-block">历来书家成功者无不是临帖大家,古人之法帖均是书法之准则,笔法、结体都应有来历,方能入雅,长久不懈的临帖兼创作,是最有效最直接迹近古人的一条捷径。当然,这里的“帖”值得是值得效法的法书,古人碑帖众多,需有慧眼,择优而学。</p> <p class="ql-block"><b>宜正楷开始</b></p> <p class="ql-block">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隶、篆种类多样,从何入手最为合适呢?历来书家(书论家)各持言辞,认识不一。我以为,相对而言,正书是基础,从楷书、隶书、篆书入手更为妥帖:</p><p class="ql-block"><b>1、</b>初学书法,应先重规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轨道。楷书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以此绳之,可算严师严教,定能精进。楷书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其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最能训练基本功夫,最能培养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门的正道。近人潘天寿说得好:“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p> <p class="ql-block"><b>2、</b>初学书法,应遵次序,先静后动,方能提高效益。楷如立,气象稳静。行如行,草如跑,气象飞动。学过楷书,再学行书和草书,正是先静后动,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转换。所以宋朝苏东坡很有哲理地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唐人张敬玄甚至义正词严地说:“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真体,难成矣!”</p> <p class="ql-block"><b>3、</b>初学书法,应从方便之处入手,方能早见成果。在汉字书体形成和演变的时序上,楷书是最后定型的字体,是今天我们使用最广和最普及的字体。我们对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从此入手,比起从篆、隶、草(行)入手,减少了识辨方面的困难。而且学了马上益于日常实用,又多了一项成果,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b>笔法是学书关键</b></p> <p class="ql-block">“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沈尹默《论书论》)。<b>“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 《兰亭十三跋》)。“书法之妙,全在运笔。</b>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对于笔法,古人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重视,因为它是书写的关键。写字因用笔不同,或称刷字,或谓填字,或叫涂鸭……,其效果大径相庭。</p><p class="ql-block">笔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提、按、绞、翻或使、转、缓、疾等等,而在写出的笔迹(墨迹)上,则表现为轻、重、圆、方或连、断、润、躁等等。这正是艺术风格的展现处,正是艺术语言的深邃处,差之毫厘,则异之千里。笔法的精湛、丰富和复杂,最不容忽视,也很费功夫。掌握了各种笔势的写法,点画才更富变化,书写才更加生动。若能运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说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b>注意修行字内功</b></p> <p class="ql-block">古代书法家无不是文人,而今人“书法家”可谓泛滥矣。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最终决定书者高度的还是学养,学养的丰厚与否决定此人的艺术高度。所谓字内功是指国学、艺术等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需努力打造。</p> <h3><strong>坚持不懈的学习</strong></h3></br><h3><strong> <p class="ql-block">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学书不可一曝十寒,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更是提升自身艺术水准的必要之路。</p> <p class="ql-block"><b>水到渠成</b></p> <p class="ql-block">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学好传统最终的目的是要转化和活用。这种“转化”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非刻意而能为之。</p> <p class="ql-block">读书和不读书的,书法落款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一、署名</p><p class="ql-block">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p><p class="ql-block">二、谦辞</p><p class="ql-block">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p> <p class="ql-block">三、敬词</p><p class="ql-block">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p><p class="ql-block">四、篆刻敬词</p><p class="ql-block">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p><p class="ql-block">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p><p class="ql-block">“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p> <p class="ql-block">五、落款称谓</p><p class="ql-block">1、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p><p class="ql-block">2、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p><p class="ql-block">3、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p><p class="ql-block">4、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p><p class="ql-block">5、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不会轻易说的秘法</p><p class="ql-block">对于已经有基础的来说:</p><p class="ql-block">  1、姿势: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p><p class="ql-block">  2、工具: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p><p class="ql-block">  3、临帖: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临,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4、练习量: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p><p class="ql-block">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传,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p><p class="ql-block">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p><p class="ql-block">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途另有斩获。</p><p class="ql-block">集中回答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1、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p><p class="ql-block">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p><p class="ql-block">  2、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p><p class="ql-block">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p><p class="ql-block">  3、《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p><p class="ql-block">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p><p class="ql-block">  4、练习用什么纸?</p><p class="ql-block">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p><p class="ql-block">  5、进入状态慢怎么办?</p><p class="ql-block">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p><p class="ql-block"> 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啊!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p><p class="ql-block"> 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信不信由你。</p> <p class="ql-block">接着谈几个理论问题: </p><p class="ql-block">1、“弱水三千瓦一瓢”说:“我们书法老师教运笔,是推着走,不是拖着运笔。这点我学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写字要象扫地而不是拖地,恭喜遇到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还应该细化一下:用哪个部位推笔走?也就是发力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多教初学者从臂膀处发力,手腕相对固定,因为要写大字嘛。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运笔速度提不上去,发力不干脆。所以我们不妨对“推、托”之说换个形式,以“平移”和“圆转”对两种运笔方式进行区分。</p><p class="ql-block">  所谓平移,是指平行于纸面发力,也就是弱水三千老师所说的拖字,是最不可取的发力方式。而“圆转”之圆则是同纸面形成垂直面的一个球面上发力,圆心是手腕。留心古典笔法者请于此处深思!</p><p class="ql-block">  2、散世物和隶碑提出了练习和创作的脱节问题,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我们临习的碑帖不能化成创作时的元素?这是个大问题,很多美院毕业学生都未解决。但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练习的时候写快点就可以了,切忌缓慢描画字形。</p><p class="ql-block">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落入这个陷阱?首先是过于求像,总认为写字就要写得像才对,其实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古人运笔的轨迹。古人运笔轨迹是立体的,要抓住并不容易,需要不断揣测、实践、验证等等。今人喜欢做体力活,不喜欢动脑筋,因此抓不住笔法,纷纷去当复印机。其次是过于重视视觉效果而忽略了身体感受,尤其受过西方美术训练的人,恨不能找出每个笔画的精确坐标。现代书法之失误,多在于迎合西方注重视觉冲击力的习惯,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感受。也有些野狐禅,以提倡心性为主,胡写乱涂,在下也不敢苟同。心性太过高妙,暂且不论,先把身体的感觉找对再说其他!</p><p class="ql-block">   3、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p><p class="ql-block">  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我见过当代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神?学界还没有个统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字形生动,有人说字中有奇趣,有人说是通篇格调,意境。</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些因素都跟神韵有关系,但是很难具体阐述神韵的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书法之神韵,乃书法之“情”“气”构成特殊生命力并有余味之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这个“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朝蔡邕有神采至尊之说,晋人羲之孙王僧虔说神采为上,张怀瓘说风神骨气,到了宋元明又更进一步的发展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能细微的感受到,“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放宽的,或者说,有了更多包容性。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感受到“神”这个概念。</p> <p class="ql-block">《易经》中说“立象以尽意”</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个似乎可以解释“神”在哪,“立象”说明先圣用“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美学,也就是“意”。</p><p class="ql-block">“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p><p class="ql-block">说明“神”的本质,还是要建立在“象”的基础上,也就是“字形,点画”之上。</p><p class="ql-block">对于这点,我个人是感触颇深的。</p> <p class="ql-block">曾经写字一幅,自以为还不错,然后拿去请教老师,老师教曰“有形而无神”。</p><p class="ql-block">我也没去问“何为神”,因为没必要,这个字是说不清的,只能自己尝试理解。</p><p class="ql-block">我又反观我写的字,觉得形态确实还可以,为何神不够呢?究竟是哪里的问题?当初那副字笔法仿颜真卿,米芾。我就拿自己的字和二圣帖对比,发现不足处,在于“点画质量不够”“结字处理欠精妙”“通篇章法大小错乱,没有统一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究其根源,还是字不够好,学字,也只是学到了笔法,但是不够稳定,学到了结构,但是变化无法度,学了章法,章法无气象。</p><p class="ql-block">综合来说“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没有到达一个和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和谐”?,大体意思就是:一堆字,应如出自一人之手,如家中兄弟姊妹,像而不同,有父母之遗韵,有个人之新意。</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幅字,和一班学生一样,参差不齐,长相不一,是没有神韵的。</p><p class="ql-block">好,以上就是我对“神”的初级理解。</p><p class="ql-block">《庄子》中“使其形”</p><p class="ql-block">《淮南子》中“君形”</p><p class="ql-block">二点,均是形之开始。</p><p class="ql-block">为何说是初级呢?因为“神”还有更高级的理解,也就是不好言传,大家众说纷纭的那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所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如无形质,则无神之基础,上文部分,大可算“形质”一类,初级入门的“神”。</p><p class="ql-block">高级的神,应该指的是“神采”,通篇的“气质气韵”,一幅作品传达给人的“感官刺激”。</p><p class="ql-block">何谓呢?</p><p class="ql-block">如诗之言外意,妙句之余味。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余味,潇洒冷酷,剑法精妙等感觉。</p><p class="ql-block">诗中言辞未尽其意,诗外余味却能品。</p><p class="ql-block">这是高明处。</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书法大可分为两路:</p><p class="ql-block">阳刚之美,雄浑刚健,气势恢宏,如颜鲁公,欧阳询。</p><p class="ql-block">阴柔之美,天真平淡,飘逸自然,如王羲之,董华亭。</p> <p class="ql-block">其中书法美学,蕴含中华传统哲学,如雄强一路,有儒家所言“乾坤之论”天行健地势坤。如道家所谓“强其骨”,释家“金刚怒目”。</p><p class="ql-block">阴柔一路又如儒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白布中画出绚丽的图画),道家“无为”,释家“禅”。</p><p class="ql-block">一幅作品,能在字外,传达给人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如大家所厌恶之丑书,不看字,大家能体会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燥”有没有?</p><p class="ql-block">今日不论“丑书丑否美否”,先说给大众的第一感觉。</p><p class="ql-block">有没有“燥”?</p><p class="ql-block">这也算是“画外之音,言外之意”也能算是一种传神的表现,只是表现!</p><p class="ql-block">不要管这种传达是积极还是消极,这种传达,也是通过笔墨技巧来实现的,这点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为何以丑书举例呢?因为大家都有共鸣!更容易理解。</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例子举的肯定不合适,因为“丑未必丑,只是角度不同”。</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也就无奈举此例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举例《兰亭》《祭侄稿》估计还是很多人不懂的。</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神韵情绪变化,都表现在笔锋的弹跳之中,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绪,产生的神韵,其中变化丰富,有如心绪,所以是“神品”。</p><p class="ql-block">这点,也只能如此解释了。</p> <p class="ql-block">为何中国人在乎神?因为中国人有“儒释道”的文化根基,任何一家文化的任何一路,都是有“至高境界”也就是“书中神品”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字重字外功,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跟字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能通过一个字的神韵,来表现一个人的“君形”“格调”等神采上的要素。</p> <p class="ql-block">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王敏,原名图强,以字行,号牧鹿山人。</p><p class="ql-block"> 生于六十年代, 少失学,一事无成。混跡于市井,忘情于诗书。耐寂寞于繁华,持淡然于浮尘。闲暇时,以书为友取古人快意文章,读之则心神超逸独享快乐。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学习浅尝辄止。唯书法一事,受家父祖辈之醺陶,酷爱写字,以砚墨为良田,得诗礼传家。留得家门风雅在,置身寂寞翰墨中。 学习书法,得翰墨灵气,出于传统而入于生活,爱上书法,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 居凤鸣之园,兆余之地;远庙堂,交三两书友为知己。王者哀孤单,寂寞常无言。牧鹿饮泾水,凤鸣栖南山。“山中人唯知自乐,天下事不在多言”。因祖居于唐太宗牧鹿狩猎之地名牧鹿湾。乡村故土未敢忘怀,故号牧鹿山人。</p><p class="ql-block">附庸以言志:</p><p class="ql-block">牧笛悠扬千年长,</p><p class="ql-block">鹿台对句品华章。</p><p class="ql-block">山野羞言鸿鹄志,</p><p class="ql-block">人醉翰墨知书香。</p><p class="ql-block"> 牧鹿山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