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 卫河

邮影行者

<p class="ql-block">卫河隋代以前称“清水”,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隋唐称“永济渠”, 北宋将永济渠更名为御河,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改御河为卫河,此后卫河之名不再更改,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安阳在这片土地的中心,背靠太行山,东临古黄河,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商王盘庚看中了这块厚土,从黄河东南方渡过黄河来到了这里,把都城定在了这个叫北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黄河西岸是殷商王朝的京畿之地,诞生了诸如殷墟、商城(汤阴任固)、羑里城、爵城(今天安阳遵贵屯附近)、霸台(今天安阳伯台村)、邶城、顿丘(今天浚县屯子)、朝歌、沬邑等好多殷商古城。</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p> <p class="ql-block">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对商后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p> <p class="ql-block">羑(yǒu)里城,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又称文王庙,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商王庙,为纪念商王河亶甲而建的祠庙。河亶甲被誉为“相台始祖”,他在相地所建之都城,史称“河亶甲城”、“相城”或“相台”。 安阳的第一部地方志——北宋《相台志》及相县、相州,命名就都来源于此。始建于汉魏,历代皆有重修。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官方祭祀日。</p> <p class="ql-block">韩魏公祠俗称韩王庙,是古相州人为纪念北宋三朝宰相韩琦修建的生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即1068年,元代成宗大德二年重修,明清两代均曾修葺。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其文“词气典重”,“有垂绅正笏之风”;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于书法,尤善正书。</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的前身古寺应修建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后周显德二年(955)毁于周世宗灭佛,后重建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并于政和元年(1111)改额成“天宁万寿禅寺”。</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修建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172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重新修建天宁寺和塔。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在今安阳市西大街小学校内)相呼应,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高峰,一直沿用到今天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p> <p class="ql-block">安阳古城东南角楼(彰德府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2018年夏天,因暴雨侵袭,东南城墙东侧整体坍塌。在对城墙进行修缮时,复建了魁星阁,并向西、北两个方向各复原了一段城墙。魁星阁因其内部神像为魁星而得名。复建时采用明代城府规制,重檐歇山灰瓦顶,呈现典雅大气的建筑面貌。</p> <p class="ql-block">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万多平方米,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河南省项城县,后因葬母问题(袁系庶出)与其异母长兄不和,遂定居于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死后也葬在这里。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东汉军阀袁绍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汤阴岳飞庙始建年代无考,旧庙在县南关外,明代佥都御史徐有贞巡查汤阴,奏请改建城内,并赐额“精忠”;今址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历代屡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胜利后把殷商的京畿之地一分为三(鄘、卫、邶)。邶城是邶国的都邑,古淇河把鄘、卫、邶三国串连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中国的气候开始转寒,天气变得干燥起来。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突然从浚县改道东去。黄河远离了邶城,远离了安阳。由于汇集了太行山众多的泉水,黄河故道里河水清清,黄河故道改名叫清河。清河从五陵古镇东北流向山东和天津,山东临清地名就是因为她在清河的岸边而得名。这次的黄河改道也淤塞了古淇河,古淇河不再从邶城流过,她留下的淇河故道叫“白沟”。</p> <p class="ql-block">永济渠的前身是古黄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以前,古黄河出洛阳后在今天的浚县大伾山东突然向北流动,从五陵古镇的东面流过继续向北,在今天的天津附近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黄河离安阳依然很近。秦汉时期,洛阳与开封的崛起拉动安阳再次崛起。这时候“安阳”的名字叫“邺城”。</p> <p class="ql-block">为了攻打邺城,在拿下黎阳(浚县)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浚县西边的淇门(今天浚县新镇)下大枋木“遏淇水入白沟”。然后,曹操又在五陵古镇附近开挖河道,把白沟与黄河故道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么说:曹操最初在安阳与鹤壁开挖的运河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为大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安阳汤阴曾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淇河与古黄河交汇于汤阴五陵,安阳境内的楚旺、五陵和道口是著名的“小天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静女其姝”的故事都发生在汤阴。</p> <p class="ql-block">据汤阴县志记:隆兴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位于五陵正中心。五陵名称由来,应当与隆兴寺有关。</p> <p class="ql-block">云阳寺源于北魏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印度一高僧结庵而居,逐成古刹。卫河发源于“百泉直通天津从镇南流过”黄河故道由楚旺镇北穿过,流入漳河,旧内黄县志载有云阳渡口和泊口渔舟(内黄十二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陵古镇的东南不远就是二帝陵,东边不远是商中陵(今天的内黄亳城),再远一点是南乐的仓颉陵,所以好多史书记载说五陵古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这里埋着五个商朝的王陵。</p> <p class="ql-block">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汉朝以来,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胜地,受百王景仰、万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仓颉创造了中华汉字,被尊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p> <p class="ql-block">仓颉陵在河南省濮阳市梁村乡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陵侧有始建于东汉的仓颉庙,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幸存石刻近三十件为复原时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p> <p class="ql-block">河北大名县城内东街路南,有一座高四十二米的钟楼,顶端矗立着一个象征天主教教会的十字架,这就是大名县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该教堂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刘邦在此设魏郡。由于王莽及其姑母王政君家族就诞生于此,因此,这里也叫做“贵乡”。王莽(汉,前45—后23),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一统中原后,就开始对大运河进行改造。整个运河向东转移,不再经过大名,而经济州过临清。虽然大名府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河流和运河相通,但已不复往昔喧嚣繁华的漕运码头情景。其“车水马龙喧夜市,流光溢彩飘歌声”的时代,已一去不回了。</p> <p class="ql-block">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郡(今河北邯郸馆陶)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p> <p class="ql-block">馆陶,一座与大运河打了千年交道的小城。运河之水见证着舟车辐辏、世事喧嚣,给这座小城留下了古迹胜景和灿烂文化。驸马古渡、萧城晓烟、古井甘泉……笑从指间来的冀南皮影、流畅悦耳的四股弦乐……共同汇聚在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当然,还有运河沉淀千年的泥沙,在匠人的指尖抟造成形,化作一件件闪着黑亮光泽的精致陶器,成为古老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卫河向东北进入临清,与京杭大运河汇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