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几年前,南京四方艺术湖区就以“重建平衡”为主题,在江北老山一处40 多公顷的山林中,打造“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这是一片集功能性建筑、艺术展示空间为一体的建筑生态,号称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人文景观。<div><br><div>建筑大师辛克丁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建筑是会说话的”。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呈现社会现象与景观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人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对艺术与美感经验的一种表现。<br><br>“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有20多组风格迥异、极具当代设计感的多功能建筑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者来头都不小,其中有王澍、矶崎新等4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有孟菲斯风格的创始人,也有各个国家当红的建筑师。<br><br>远离闹市的喧嚣,行进在山林间,去寻找隐于深山里的建筑大师的作品,是这个季节恰逢时宜的不错的选择。</div></div> 先看四组公共建筑 <p class="ql-block">《四方当代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设计师:斯蒂文·霍尔(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创造以概念为驱动的建筑设计,被授予了多项建筑界最高的荣誉与奖项。</p> 一座四四方方的盒子悬浮在空中,是整个湖区最富盛名的建筑。由一片平行透视的空间和黑色的竹模板混凝土墙构成,其上漂浮着的是一个半透明的结构体。首层的直线通道逐渐转化为上层体量中的蜿蜒环绕的路径,最后结束于一处可以眺望南京城的空间。 四方当代美术馆花园 四方当代美术馆花园 .<div><br></div> 《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div>设计师:刘家琨(中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div> 用顺应山势,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公共空间隐匿于山洼,山脊部分的客房作小体量切分,使整个建筑群顺应地势,融入自然。<br> .<div><br></div> 《国际会议中心》<div>设计师:矶崎新(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建筑大师,国际最著名的建筑活动家,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div> 这是一座400人的会议中心,根据地形特征,采用下沉式布局,坐落在自然环抱的山谷之中。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休闲文化中心》<div>设计师:埃塔•索特萨斯(意大利),孟菲斯风格的创始人,反教条现代主义设计师之一。擅长用颜色来突显形状,使外部设计和内部功能巧妙结合,他的建筑是最让人开心的,色彩明亮,活泼跳跃。</div> 这一建筑静静躺于山脊,山坡南部平缓,一直延伸至湖里。建筑外观视觉效果鲜明,与茂密的树林和无与伦比的景色交相辉映,从审美和思维上冲击了传统艺术的构成。<br> .<div><br></div> 接下来去看看风格迥异的住宅建筑 《舟泊》<div>设计师:马蒂·沙那克塞那豪与妻子皮若·沙那克塞那豪(芬兰),著名的青年建筑师</div> 据说这可能是绿得最好看的建筑,采用青铜色的外装饰使它看起来如同一艘泊岸的古船。 ”舟泊“室内 .<div><br></div> 《归隐》<div>设计师:周恺(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协会理事,2016 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br></div> <p class="ql-block">建筑和谐地融入自然环境,体形顺应山势,突出于道路平面的简洁折板门廊连接其下覆盖的楼梯间,人由此入,拾阶而下。建筑师不愿他的作品对其他建筑产生遮挡,而用屋面覆土的做法“消失”,以一己之退让换芳邻之展现。</p> "归隐"室内 .<div><br></div> 《碉堡》<div>设计师:张雷(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1985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1993年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div> 在这一众建筑群中这座建筑是极其特别的,它坐落在一个别致的山谷中,大量的树木掩映着这栋白房子,建筑本身的流线型装饰又只留出少量的窗口,这些都让它具有了“碉堡”的隐蔽性和私密性。 四层建筑以贯穿横向裂缝分离,在每层特定的位置上扩大成景框,通过观察方式的改变重新塑造了周围的景致,是传统中国山水绘画横轴展开的当代立体主义表现。 .<div><br></div> 《睡莲》<div>设计师:马休斯·克劳(智利),南美青年建筑师的杰出代表。曾参加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等重要建筑展,作品在国际著名建筑杂志上广泛发表,并在圣地亚哥、迈阿密双年展中五次获奖,两次荣获密斯凡德罗奖最终提名奖。</div> 低缓的外形,晶莹剔透的玻璃外墙和屋顶种植园使得建筑宛如漂浮在林海中的一片绿叶。 楼梯是一长长的坡道,设在建筑之外。<div><br></div> 屋顶是一浅浅的水池,水池上散布着园形石板,如睡莲。<div><br></div> 《光盒子》<div>设计师:戴维·艾德加耶(英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之一,美国建筑协会的荣誉会员,美国艺术文学院一名外籍荣誉学员,未来设计学会的高级研究员。</div> 这是一个架起的60米细长箱体,横亘在小溪前面。外墙除了两个起居室开有大玻璃窗,其余部分只有像舷窗一样的小方洞。建筑以一种宁静和克制的态度,创造了建筑和大自然之间的新的平衡。 <p class="ql-block">”光盒子“室内</p><p class="ql-block"><br></p> 《佛手》<div>设计师:路易斯·曼西拉(西班牙)</div> 自由形状的平面,由内外两层边界划分完成,内部的边界是连续而透明的,外部边界由垂直排列的竹质板条构成如同卷竹帘。<br> 佛手本身是曲线型的,空间也运用了大量曲面空间,整个建筑都透着呼吸感。<div><br></div> 《竹影》<div>设计师:肖恩·戈德尔(澳大利亚)</div> 一个狭长的方盒子,进入建筑内部需要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廊一侧的金属围栏如同竹林,走廊尽头则有绿色风光等候,这段进门的路径也别有风味,走进去会体会到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div><br></div> 《 马踏飞燕》<div>设计师:欧蒂娜·戴克(法国),曾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高奖“金狮奖”</div> 从中国雕塑“马踏飞燕”寻得灵感,设计了这座建筑。整座建筑分为5个体块,俯瞰起来如同“马踏飞燕”。<div><br></div> 《折房子》<div>设计师:刘珩(中国) 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副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客席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瑞德曼教席实践教授。自2020年9月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并主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div><br></div></div> 在建筑师的想象中,理想的建筑应该是一个四维空间,用一张长长的二维纸折叠,沿着山径蜿蜒进入水中,维持山和水之间遥不可及又有所关联的暧昧关系。<div><br></div> 《晶舍》<div>设计师:袁烽(中国),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div> 一个梦境之屋,一个藏在树林中的由玻璃砖砌成的盒子,既反射着周围环境又消隐自我,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外立面的色彩状态。<br>最为特别的是晶舍的外立面的形状,如同波浪,又像百褶裙,这让它更加如梦似幻。 入口<div><br></div> 《三合宅》<div>设计师:王澍(中国),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div> 与我们熟悉的四合院相比,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似乎少了一“合”。设计师认为:四合即是口,中间有木即为困字,寓意不好。去掉一宅,即为闲字。而缺掉的那一宅,朝向东,即为紫气东来之意。十分玄妙。 .<div><br></div> 《六间》<div>设计师:艾未未(中国),当代艺术家。</div> 由六个清水混凝土单元连接而成,这些独立的单元以有序且相对分离的状态存在,几何形状明晰又在角度上富有变化,在鲜艳的绿意中也丝毫没有被埋没。 室内 .<div><br></div> 《水榭》<div>设计师:阿尔伯特·卡拉奇(墨西哥)</div> 把园林中的水榭流亭置于湖间,站在水榭之中,视野非常开阔。和中国园林中的水榭一样,这是一个和谐的观赏与被观赏的节点,在整个四方艺术湖区可以算得上点睛之笔。 站在水榭上看不远处的吊脚楼 《 吊脚楼》<div>设计师:张永和(中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div> 以钢格栅系统作为建筑的结构和围护构件,表达了“轻”、“透”、“散”、“薄”的设计理念。空间各功能单元相对松散组织,适应多种使用的可能;保证了日光,通风的通透性;采用轻盈的结构和受力方式,期望最大限度的保持天然地貌。<div><br></div> <p class="ql-block">好的建筑,一般不扎堆出现。几乎不可能在同一个园区内,能见到这么多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p> 摄影/撰文:有空来坐坐<div>谢谢浏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