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时仅凭兴趣收集叫攒烟盒,现在称其:收藏一集烟花。</p><p class="ql-block">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六,七十年代的烟花图片,勾起儿时收集烟花的滿滿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是凭票供给。吃粮食要粮票,穿衣服要布票,烟民抽烟要烟票。如果没有每月定时定量派发的票证,生活在城市里真是举步维艰。</p> <p class="ql-block"> 童年生活虽然艰苦,但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兴趣爱好随意发挥。</p><p class="ql-block"> 攒烟盒也是一种偶然。儿时拍洋画,拍三角,积攒多了不好保存,折开后发现很多图案很好看,就将其展开保存,品种多了,自然就产生了搜集的兴趣,由最初的几十张到上百张。并逐步淘汰品相差,保留品相好的珍藏,夹在一页页书的中间,不时拿来欣赏和小朋友炫耀。</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老百姓普遍工资收入低,但物价也低,白盒经济牌香烟只要八,九分钱一盒,大婴孩,大生产,海河香烟也就一,两毛钱一盒。有些香烟还能拆开盒卖,一分钱就能买两根烟。</p><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之时,各省市烟厂的产品只供应当地。北京占有首都的优势,市面供应有天津和上海的香烟,相对而言品种多些。</p><p class="ql-block"> 当时北京流传,看抽烟就能知道这人的收入状况和身份:普通老百姓抽经济(九分),科级抽大前门(三毛五分),处级抽红牡丹(四毛九分)。</p><p class="ql-block"> 如果普通烟民偶尔抽盒一,两毛钱的烟也就算很奢侈了,必竟工资收入低还要养家糊口呢。家里偶尔备盒好点的烟也是为了招待客人之用,家里人平时是绝对不能享用的。</p> <p class="ql-block"> 烟票是根据户口,由居委会挨家询问造册后每月发放,每人每月两条(20盒)。</p><p class="ql-block"> 爸爸也抽烟,但抽烟叶,主要是省钱。每月的烟票就省下留给朋友,同事及邻居了,有时不够调剂,还要提前预约。</p> <p class="ql-block"> 攒烟盒不仅要用心,更要动脑。除了走路时随时留意观察捡拾;还到电影院垃圾站翻找;跟踪外地来京出差(听口音辩识)烟民;借文革大串联求哥哥及姐姐们帮助搜集;还有就是同学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对换也是必不可少。总之经过不懈努力集攒的烟盒也有上百种。</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烟盒图案,虽然印刷粗糙但都留有深刻的时代印迹,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品牌都已淡出只有少部分保留在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烟价格也在水长船高让人咋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