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国画大师解永钧

寸有所长

<p class="ql-block">解永钧老师的丹青之路</p><p class="ql-block">解永钧,号春雨,1968年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现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p><p class="ql-block">40多年来,潜心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和创作,出版连环画册《王莽赶刘秀》、《大战齐平山》等十多部。</p><p class="ql-block">出版年画与插图《叶副主席夸咱又创新》、《历代山水诗百首配图》百余幅。山水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大展中获金、银、铜大奖,发表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美术观察》、《中国美术家》、《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书 画邀请展作品集》、《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集》、《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百十种书刊。应邀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展出交流,并获国际金奖。出版有《解永钧画集》、《中国邮册》珍藏及论文专著多种。</p> <p class="ql-block">解老师之丹青心语</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艺术,发端于晋,繁荣于唐,鼎盛于宋,升华于元。经过一千多年的创造与发展,山水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成为最发达,技法最完备,成就最高,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堪称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之瑰宝,大有继承、发扬光大的必要。我学习、研究山水画,深有心得体会,虽属老生常谈,但实为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非常喜欢传统的山水画,那自然山川的峰回路转,溪流瀑飞,屋显径隐,风啸松林,水拍石岸,鸟飞船游等幽美怡人的景象,使我神往,陶醉和深深地爱上了山水画。1964年,我考入天津美术学院,除学习西画外,也向李智超老先生学习山水画基础知识,算是“师傅领进门”。毕业后,为出版社画了多部故事连环画,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树木、山石、屋宇等环境的描写。因此,跋山涉水,对景写生,用西画素描的方法收集素材,结果与线描人物格格不入。无奈找来《芥子园画传》和古今名家山水画印刷品,进行临摹与研究,狠下一番功夫,才掌握了些笔墨技法与造型程式,为连环画创造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p><p class="ql-block">真正系统的学习山水画是在我岳父一老书画家爱新觉罗毓君彦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的。他是当代杰出的诗、书、画大师,傅心畲先生的亲侄子(傅心畲1896-1963),为清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奕的孙子,贝勒载滢的次子。幼读经史,博览群书,一生著述甚丰,人称诗书画“三绝”,四十年代有南张(大千)北傅(心畲)之美誉。1949年去了台湾,对台湾画界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岳父青年时在北京恭王府和颐和园跟傅心畲学习书画,随其左右当其助手几十年,偶尔代笔,他人莫识,颇能继承家学。自此,我潜心向岳父学习傅氏山水从石法、树法、皴法、苔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等基本功学起,口传心授,曲尽其旨。 并结合临习傅心畲留下来的大量画稿和出版的傅心畲多种画集,经10多年寒暑,仿得傅氏山水画与扎实的传统功力。有幸承袭家学为傅心畲先生再传弟子。</p> <p class="ql-block">解老之丹青心语</p><p class="ql-block">傅氏山水的精髓首属笔法,他以线立骨,以书入画,下笔起伏顿挫,中侧互用,圆转自如,活而不滞,巧妙的用笔将物象的软硬质感和阴阳明晦表现出来,既造型又抒情,写意传神极为精彩,而无一败笔,可谓“线条的雄辩”。再是傅心畲先生的北宗小青绿山水,画中多以亭台楼阁点景,徒手画线,不用界尺。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笔势跌宕灵秀,着色为多层渲染而不掩其笔墨,给人以峭丽雅逸,风神俊朗,大气清新的审美感受。我坚持先学一家,旁及诸家的学习方法,除学溥心畲的文人画外,尚不断临摹,赏读“五代四家”、“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清四僧”和近现代名家作品,深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创新和笔墨技法的渊源变通,悟透其中奥妙,汲取其中精华。</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临古或摹古的做法,就如同书法家临摹历代碑帖一样,都是正途。因中国画是“主体介入”很强的艺术,重笔墨,尚气韵,讲品味,虽说是临仿古人作品,但个人素质、笔墨意趣,时代气息却迥然不同,从这点上讲,也是一种在创作。纵观历史上的大画家,无不继承传统而走向成功,这也是中国绘画的奥妙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解老师之丹青心语</p><p class="ql-block">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写生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国画的写生有别于西画的写生,重要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不把肖似自然看作是最高艺术。黑格尔说过:“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因此,写生必须“迁想妙得”、“悟对神通”,使所画形象与自然物象拉开距离,追求“不似之似”。不仅画出眼之所见,并且写出人之所想,达到既反映客观物象的特征与内在精神,又能展示自己的情意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这样,所写生的山川、树木虽没西画所画得那样逼真,但又会觉得比真还要真。所谓“来自自然而超妙自然”,这也是中国画“写意传神”之精妙所在。我曾在山下居住20年,朝夕与大山为伴。体察领略春山之秀丽,夏山之浓郁,秋山之萧疏,冬山之枯寂的四季天光山色,以及风雨阴晴与朝暮变化。因长久的目识心计,峰、壑、林、瀑,闭目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画好山水画,我又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历了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太行山、燕山、长白山以及长江三峡、嘉峪关、敦煌等名山大川,并画出了大量写生,发扬了前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师法自然的优秀传统。同时,深感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锦绣江山时时化为创作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描绘美、创造美”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试图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雄伟博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风范。三、创新作品艺术贵在创新,但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如三代青铜艺术是在彩陶艺术的基础上创新的; 元代兴盛的文人画是在唐宋绘画基础上创新的。因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衍生发展必定有前后相承的连续性,每个时期无不包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各流派的风韵。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在绘画方面,我不反对形式上怪奇和抽象的表现,因为那也是一种美。而反对那些打着”创新”和”现代艺术”旗号,而粗制滥造的艺术垃圾,谁也看不懂,胡涂乱抹,看了让人作呕,以无视传统,反传统来掩盖自己浅薄与无知。殊不知,无人接受艺术是失败的,艺术是苦中求得的,“急功近利”是艺术发展创新的大敌。</p> <p class="ql-block">解老师之丹青心语</p><p class="ql-block">山水画的创新,我在三方面进行了尝试:</p><p class="ql-block">1、立意:中国画山水画重意境,认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我之立意,力求时代新意,新感受,新理解,如喜作青绿的“大山大水”,大山大水,试想表现自己游历名山大川后,“祖国”在我心中的意象。于是,欣然造境寄情,吐胸中之豪气,发千古之畅想。又喜作浅降的“秋山红叶”,意在表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意境,预示一种热烈而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同时发扬山水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畅神怡情之境。</p> <p class="ql-block">2、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急剧提高,对色彩的审美需求更为强烈,试想在“笔精墨妙”的基础上,发挥色彩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随类赋彩的青绿山水和浅降山水中,适当汲取水彩画和水粉画的表现技法,将大片空疏处和浓墨处留给色彩去表现,并结合湿画法和先色后墨以及以色代墨法,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深远,雄秀壮丽、活脱清新的艺术效果。我喜爱盛唐时的看了“金碧山水”,在青绿重彩调子上勾金、洒金的装饰风格,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典雅的美感享受。</p> <p class="ql-block">3、形式:传统山水画作为书斋艺术,一般大的形式感不强,视觉效果较弱。现在多服务于展览和大厅广厦中的装点,必须对山水画形式进行探索与创新。我在作品中适当汲取西方平面构成的方法,将杂乱无章的丘壑、山林、河流、村庄等,按美的原则进行分割、组合、营造、形成新的秩序和完美的形式,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引导使其情不自禁地按着意定的轨迹去观赏,去领悟作品的主题,达到应有的艺术效应。总之,绘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嫂爱新觉罗敬箴,亦为国字号名家大师,从辈分排序,为启功之姑姑,善画牡丹,诗词歌赋,天承贵华之才,与解老师同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一对贤伉俪二人,已安享退休生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