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雨中遐思</p><p class="ql-block"> 宋瑜琪</p><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确昂贵如油。细雨春风,对于滋养温饱世人生命所需的粮食,真比金子还拥有骄贵的实用价值。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的北方,春雨滋润着肥沃的土地,才有苗齐秧壮的良好墒情。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生命之中的世界,涤洗着天空,洁净我们的生存环境。</p><p class="ql-block"> 街道洁净了,树叶绿了,光合作用好了,空气新鲜了。遥望大江之南,那迷人的初春,梅雨绵绵,多少天都难以见到太阳,唯见如丝的细雨,情感升华了撑着油纸伞的诗人,思维更加的活跃,情感丰富的诗人在他的笔下,也吟唱出悠然孤独,彷徨寂寥般的苍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情的细雨,柔美了山河,扮靓了诗文的意境。每当回首童年的雨,心绪中蔚然些许的胆怯与不安,忧生凄凉。民间流传着“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谚语,关老爷五月十三要在南天门磨刀,磨刀水会从南天门倾泻而下,漫天流淌,大雨就来了。于是乎,人们心中期盼的久旱也会逢甘霖。的确再旱的年景,也不会超过农历五月十三,就这句不具有科学性的民谚,把刀耕火种的庄稼人,折磨的腰酸背痛,腿脚抽筋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古老的农耕时代,我的家乡没有南国水乡那么多河湖恩泽,祖辈靠天吃饭,靠地为生。尽管浑身淋的如同落汤般的凄楚,也不希望干旱少雨,万物枯萎,粮食减产。</p><p class="ql-block"> 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耕种、没有化肥的补充滋养,农业科技又是“清汤寡水”般的匮乏。为了大地的丰收,粮食增产增收的希望,也只能寄托在“人勤地不懒”的勤奋劳作之中。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勤奋真是起到了极大作用,发挥着巨大的效果。缺失肥料的时代,就更不允许苗旁杂草,剥夺水分与养料,杂草是庄稼汉的眼中钉,肉中刺,一遍遍的铲除。老祖宗聪明的智慧,在造字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田+力=男,田里的劳力就成了男子汉的男字。三铲三趟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几千年,基本依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亲爱的乡亲父老,还有那拉犁的畜力牛马,为温饱天下,真是煎熬劳累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在大旱的终止点,雨季到来前,完成田间管理最后一趟的封垄作业,而后挂锄歇息,备战比春种夏管更忙的秋收,我的祖辈真是费尽心力,奔忙于田野上。像夸父一样追赶着太阳,日升而起,日落而息,戴月荷锄归。惧怕的就是雨季到来,不能完成农田三铲三趟作业程序,在集体大帮哄的时代,以粮为刚的岁月中,影响粮食产量,是耻辱的事,更是直接影响着分值的贵贱,收入盈亏的大事情。</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雨,或许说是家乡的雨,在我的心中它没有诗情画意的柔美,更不具备江南细雨婉约缠绵的气质。家乡的雨,总是铺天盖地,大雨磅礴,甚有吞噬苍穹的气势。儿时母校,乡村小学堂,还是故乡最早的拓荒者后代,于清未民初兴资助教捐地的遗址上建设的,几栋茅屋草舍,就是启蒙我的求知天堂。北高南低的院落地势,涝套雨下了几天,老百姓说是天漏了,校园变成了一片汪洋,水乡泽国,上下学都要淌水而过,体育活动没处开展。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雨一直不停的下着,茅草房滴答的漏着雨滴,做饭的柴草垛也被雨水侵蚀,漏雨了。没有干柴的炊事之劳,不比无米之炊容易什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在首席的位置呀?母亲望着窗外,长吁短叹,这雨何时能够停下来,没有干柴,饭也做不成呀。雨天的大地气压偏低,烟筒失去了往日的吸力,潮湿的柴禾,又生不起火,为了让家人吃上果腹的饭菜,妈妈真的尽力了,既要忙于灶上的烹饪,又要对着灶膛非吹即扇,望着星星之火盼望燎原,妈妈费尽千般苦,方得一餐香甜。</p> <p class="ql-block"> 锄地田亩垄上,偶遇风雨更是麻烦痛苦的事情。与其说庄稼人不惧怕风雨,淋湿身体,不如说是物资匮乏,没有雨伞雨衣防御雨水的工具,只好穿行雨中。北方地区更没有编织蓑衣斗笠的材料,制作伞具的手艺,童年的乡下,确实不缺少抵御风雨的聪明智慧,队里施肥剩下的塑料袋子,如视为珍宝般的保留起来,洗刷干净,保留起来雨天就派上了大用场,简易折叠一下,披在头顶就变成防雨的雨披,我的童年就披过这种“时尚的防雨工具”去上学。</p><p class="ql-block"> 在农田干活,如果遇到雨天,苍茫大地,无处躲避,栖身树下暂避足以。在雨天奔跑回家最快的人,或许不是急于避雨的,而是酱缸忘盖了。也不是忘记盖了,四月初八开始下酱,酱缸上只盖一块“蒙头布”,经过月余近距离接受阳光灼晒,才能够发酵成为乡下的人间美味。酱在乡下生活中,是生命里至关重要的生活储备,柴米油盐的日子,没有咸菜,没有酱,穷苦的日子里,生活本来就寡淡,在失去咸淡,那日子可怎么过呀?记得那年春天雨后,邻居大伯家都到田里劳动,一缸即将发酵好的大酱,雨后的菜园土地松软,加上家里养的“二师兄”突破圈门,大闹菜园,给大酱缸拱倒了。失去了酱之美味的邻居大伯家,那一年日子过得超然不爽,生活没有滋味,那是多么的苦涩。偶尔送一碗酱,邻家大娘都无数次的深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的先祖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风雨同舟,春风化雨,细雨春风等赞美生活,讴歌人生,历练人性的极具风雨两字的褒性之词,又何将人生路上遇到各种挫折和艰难,用风雨之词代指呀?风雨人生路,苦乐自己渡。路上无论什么样的狂风暴雨,都必须自己去承担面对。不要埋怨风雨,谁都不是你的永远遮风挡雨的伞,就连形影不离自己的影子,也会在风雨中悄然离你而去。</p><p class="ql-block"> 夜雨袭窗,叩打窗棂。梦境中耳畔依稀回响起,童年时临窗观雨时诵读的“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的童谣。一声震天霹雳的雷鸣,斩断了我那悠远而去的梦境里人生,如今的雨后,生活决然不再缺少雨后做饭的烧柴,不再苦愁遮风避雨的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