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夏之交,我从武汉军区131野战医院调入军区总医院,翻开了军旅生涯新的一页。那时,改革开放巳在艰难而坚定地迈出步伐。从山区来到大城市,时代变迁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br>作为当时八大军区总医院之一、武汉军区最高级别的医院,这里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与地处山区环境艰苦的野战医院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各项工作的要求也高得多。<br>初到总医院,我先是在院务部任副团职协理员,与一位营房助理员小吴负责“清房小组”工作。<div>几个月后,我被调到门诊部任协理员兼党支部书记,与比我年长20多岁的老主任搭班子。门诊部是是医院对外的“第一印象”窗口,更是患者的生命安危关口,是医院的重要门户。<br>到任后,我深入门诊各科室熟悉情况,抓住各种空隙时间,与科室领导,及医护人员交流。对于我这个来自基层医院的政工干部,更多是热情和期待,当然也有疑惑与观望。<br>门诊部人员年龄、军龄或学历,都有较大跨度,带着不同时代的烙印。<br>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初入伍的老同志,对党和人民军队感情深厚,听说我的父母都是老红军,言谈中流露着格外的亲切。他们对于时代的变革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他们希望我这个新来的政工干部、党支部书记要把好方向,防止走偏路。<br>一批七十年代后期入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她们从军校毕业,好学上进,对新鲜事物充满着热情。她们与我这个而立之年的领导,好象有种久逢知己的亲近和信任。第一次与我见面,有的就象竹筒倒豆子一样,说了许多心里话,有工作中的烦恼也有生活中的困难;有的对政治教育的方式直接提出看法,有批评也有建议。<br></div> <div>政治协理员是医院的一支政治工作队伍,简称政工干部,主要负责所在科室人员的思想教育,日常政治学习,党、团支部工作开展及医患关系的协调处理等。<br>与大家的交流中,我强烈感受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思想不断解放,人们对单一的说教式的政治教育表现出厌倦,越来越反感假大空,更加呼唤真善美。政工干部如何让政治教育贴近现实变得鲜活,让人们感受它的温度,这是那个时期所有政工干部面临的新的课题。<br>门诊部是医院对外的窗口,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到医院求医就诊,首先接触的是门诊部的医护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风尚是门诊部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主题。那时,医院的政工干部和机关干部都在参加湖北自修大学学习,我结合所学的哲学及心理学课程,尝试组织医学哲学的专题学习研讨,运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原理研究探讨医患关系。学习中,我从唯物论的认识论“存在决定意识”原理出发,帮助大家了解思维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形成,又反作用于客观,因而由于医护人员的实践行为、方式、方法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患者,所形成的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治疗效果的不同。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是必备的技能,好的沟通和交流能使医疗效果最大化,医疗伦理最大化。医患沟通的核心在于诚信与尊重,目光接触,耐心倾听,包容理解,这些细节都会带来有效的沟通结果。<br></div> 这种学习形式和内容,引起大家的兴趣,特别是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医生护士。通过学习,她们从理论层面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情感上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而且激发了为挽救生命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急诊室的护士多是二十多岁年轻人,她们积极学习技术,人人都掌握了气管挿管、心脏除颤、心内注射这些麻醉师掌握的高难技术,在抢救中,急诊室护士能根据病人的情况,准确配合医生釆取急救措施。有一次,送来一位电击伤病人,心脏已停止跳动,值班护士刘瑞玲遵医嘱迅速输上液体,值班的年经医生果断开胸直接用手捏压心脏,终于心脏获得复苏,这个成功抢救病例,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div><br><div>几年前,急诊室护士刘瑞玲、刘艳燕回忆那段教育给她们带来的变化着实让我激动,没想到一场关于医患关系的医学哲学专题学习讨论,给她们的人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刘瑞玲说,那时,我曾对地方病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而地方病人对部队医院也感到敬畏。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反思,良好医德医风的树立,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养成。我八十年代末转业到湖北省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有一次到武汉锅炉厂财务科联系业务,那里的何伟总监一下认出我,很激动地对我说,有一年他姑妈因心脏问题送到急诊室,那天是我值班。他姑妈单身一人无儿无女,也无单位医疗保障。当时,医生诊断她的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一过性的心脏问题,何总说,我很同情和体谅他姑妈的实际困难,没有安排入专科住院,而是为她找了一个“留观”病床在门诊观察,节省了住院费用,全家人对此很感激,一直记得这个事情。刘瑞玲说,没想到几年前的这场缘分,让原本有些困难的业务迎刃而解,真是福报!<br></div></div> 刘艳燕谈到她离开门诊部调到其他科室工作的经历。她说,有天晚上接到紧急通知出诊,某科室主任的爱人服安眠药和吸入煤气双中毒,当时已无意识,最大的可能是成为植物人,但是我们都不放弃,按照治疗方案,每隔一天送去高压氧仓治疗,我们轮流呼唤她,我值班时,我趴在她耳边,不停地呼唤“护士长”,这是她最喜欢的称谓,那一段嗓子都哑了,每天虽然看不到希望也没有放弃,后来她竟然苏醒过来了!刘艳燕非常感慨:你引导我们学哲学,学心理学,可以说这是入骨髄影响一生的,这种影响力会延伸,会传承。<br><div>军区总医院在为军队服务的同时,也面向社会,为广大群众服务。门诊部急诊室是最繁忙,突发性抢救最多,24小时连轴转的科室,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争分夺秒,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惊心动魄的活剧,在这里,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不同年代的军人,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这一崇高使命面前的共同忠诚与奉献!我决心用新的视角去聚焦这些白衣战士的闪光点。<br></div> 1986年3月13日中午,门诊急诊室外,有人呼喊着“医生快救人啊!”,接着一个浑身是血的青年被抱进急诊室。据介绍,他叫肖志强,是武汉市汽轮发电机厂业务员,因两车相撞头部从驾驶室破碎的挡风玻璃冲出致伤。值班医生赵林双立即上前接诊,只见伤者的脖子与头部半分开,鲜血喷射而出。见此状,主治军医丁伯坦马上意识到,这是致命伤。检查中发现病人颈部左侧所有血管及神经断离,其中严重的是左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断裂,颈椎横突骨折,气管前膜部分损伤,头面部三至五公分长的伤口多达10余处,此时病人血压已降到零,生命垂危。急诊室迅速定下抢救方案。<br>立即止血一一在血肉模糊的颈部,断裂的血管回缩难以辨认,丁医生一根一根地寻找着。一把,两把,三把…整整十四把止血钳夹住了大小血管。保证呼吸通畅一一护士万红,不到两分钟完成了气管插管,接通呼吸机。<br>抗休克一一护士郭文兰、陈继红,仅用10分钟时间建立起两条液路。血库以最快的速度配好血,900毫升血和2500毫升液体,随着加压输液棒的转动,呼呼呼的输入病人体内。<br>1小时50分钟后,病人血压开始恢复,并逐步上升到80 /50毫米汞柱。不料,此间武昌地区突然停电,加压输液泵、电动吸引器呼吸机,顿时失去作用,病人血压再次急剧下降。闻讯赶来的急诊室陈淑元主任组织大家用人工方法继续抢救。脚踏吸引器代替了电动吸引器,人工加压输液代替了加压泵。<br>二十分钟后,供电正常,抢救继续进行。病人出血渐渐止住,呼吸平稳了血压上升到130 /90毫米汞柱,抢救第一关终于闯过去。大家顾不得松一口气,随即把病人送进手术室。早已在手术室待命的三、四外科的郑玉明、马廉亭主任,迅速检查了伤情,率领三、四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十几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人造血管移植术。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成功地将一段直径为0.7公分,长5.5公分的人造血管移植于断裂了的颈总动脉之间,恢复了颈总动脉的循环,保证了左侧脑部的血液供应。<br>据了解,这种伤例在外科病例中罕见,抢救成功率极低。总医院医护人员的抢救,使病人闯过止血、抗休克、手术等难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br>术后病人已转入病房,四天来病人情况良好,医护人员日夜严密观察病情,精心地进行治疗。 这是1986年3月18日,武汉晚报头版登载的我的新闻特写《颈血泉涌续命时--记一场抢治罕见创伤的战斗》,关于这场抢救的新闻,后来被解放军报、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br>两个月后,肖志强康复出院,武汉晚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再度报道。“脑袋将掉又接好 ,断颈青工出院了”,一时间在江城武汉传为佳话。从成功抢救到治癒也标志着创伤外科抢救的新突破,并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经过及时的总结经验,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有的受到立功、嘉奖的表彰,有的荣获全军科技成果奖。<br>后来,军区总医院门诊部与各科室通力合作,在武汉市重大车祸中,竭尽全力抢救身怀六甲多处骨折的孕妇,保证了母子平安,61个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把罕见的骨盆、会阴部复合伤的战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门诊部的军医们坚持六年为聋哑学校的儿童们送医送药;门诊部的团员青年年复一年的上门照顾孤寡老人…。这些生命至上,服务至上的感人事迹见诸报端,走进人们的视线广为传播。一桩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成为鲜活的教育素材,让大家感到亲切,也大大鼓舞了士气。 那是一个新思想与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的年代。人们呼喚真善美,也表现在大城市的人们衣着上开始个性化的展示,由单调、沉闷的色彩转向多彩亮丽,身处大城市的军人也在变化着,有的年轻人也开始化淡妆,涂口红,但一些老同志看不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这些追求外在美的年轻人能不能入党?这是当时很有争议的问题。刘艳燕,门诊部急诊室的一位护士,团支部书记,是位敢于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年轻人,业务工作能力很强,不少医生评价,和刘艳燕一起值班特别让人放心。在她快言快语,风风火火的背后,还有着温暖柔情的一面。听说她带领支部团员在工作之余照顾一位孤寡老人黄婆婆有几年时间了。一天,我和她们一起去看望黄婆婆,到了老人家里,姑娘们有的擦地抹桌子,有的整理床铺,有的刷洗锅碗瓢勺,熟练地忙碌着。 刘艳燕给我分配的任务是陪黄婆婆聊天,老人不停地竖起大拇指说:这些吖们(孩子)真好!眼里泛起泪光。看着屋里屋外绿色军装的身影,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件事,至今想起都不禁动容。有一天,在急诊室门口发现一个女弃婴,在门诊部领导向医院报告联系收养人的几天时间里,刘艳燕和急诊室的姑娘们主动当起了这个可怜宝宝的“妈妈”,给她买来衣服、包被和奶瓶等物品,还给她取名叫露露,安置在急诊室隔壁的休息室里。尽管她们都没当过妈妈,但她们轮流给露露喂牛奶,换尿布。露露的身体状况及照顾的流程,也成为交接班的内容。后来,收养人来接露露,“妈妈”们巳经舍不得这个宝宝了。刘艳燕含着眼泪给露露写了封信:亲爱的宝贝,我们相遇在洪山脚下,你不幸被父母抛弃,但你又有幸遇见了一群爱你疼你的解放军阿姨们,我们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把你从冰冷的地上拥入怀抱的亲人!现在有个温暖的家在等着你,祝愿你在那里健康成长,快乐幸福! 党支部多年没有在青年团员中发展党员,刘艳燕真是难得的好苗子!我打算建议支部把刘艳燕列入入党发展对象。这时,我发现她本人并没有提交入党申请书。原来,她在另一所部队医院时,曾经积极要求入党,但是她的入党申请书被党支部书记扔到字纸篓里,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从此把入党申请书压在抽屉里。知道了这番原委,我鼓励她只要自己内心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人能够剥夺你的政治权利。我中肯地分析了她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她作为团支部书记要给团员青年树立积极要求进歩的榜样。我的话深深打动了她,第二天,她郑重地向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在支委会上提出了我的建议,得到多数支委的支持,特别是急诊室主任陈淑元,她对刘艳燕的表现了如指掌大加赞赏。但也有因为穿着打扮而提出反对的声音。那时,我在支部成员中虽然是最年青的干部,但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坦率地发表个人意见,希望大家从主流和本质上看待一个同志,要用包容宽厚的胸怀,去爱护和帮助年轻人成长。会后,我逐一和党员交换意见,得到了许多同志的认同。后来,在支部大会上刘艳燕的入党决议以全票通过。这件事情在团员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激励了她们要求进步的热情,詹丽、刘瑞玲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团员被吸收入党。她们不负众望,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生新的起点。 1986年6月1日,急诊室成功抢救了一位因为失恋和被人歧视而轻生的女孩赵玲。刘艳燕是那天的当班护士,她看到了赵玲写的遗书,想到自己曾经的境遇。她心底腾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拯救她的生命,还要从精神上帮她树立坚强生活的意志。赵玲出院后,刘艳燕和一名团员专程上门看望她。几天以后,刘艳燕和门诊部的团员们策划了一次特别聚会,得到了门诊党支部和医院团工委的热情支持。那个炎热夏日的晚上,不同年龄的主任、医生、护士和机关干部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聚在一起,雪白的墙上挂着火红色的标语:“朋友,欢迎你到我们中间来”,会场中央悬挂着用彩纸拼成的“爱”字。在聚会上刘艳燕和几位团员用自己或是别人的经历讲述了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关键是如何坚强面对;爱美,说明热爱生活,但是只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才是完善的美。大家还送给赵玲一包糖和几本书,祝福她生活甜蜜,并在书的海洋中寻找生活真谛,自强不息。也许从未经历过如此热情的礼遇,也从未有人对她这样关怀指点,小姑娘赵玲感动得哭了。这次聚会不仅是对一个曾经失去生活勇气的少女最温暖的精神抚慰,也是门诊部年轻一代与老同志的思想交流。我为这次特别聚会写了一篇通讯《心,在爱的暖流中复苏》,被武汉《知音》及湖南《生活方式》杂志刋豋。 “刘艳燕入党”,仿佛一束光激发了门诊部青年团员、青年党员的活力,到处都能看到她们青春的涌动:参加全院的技术比武取得好成绩;跳健美操展示美汇演夺冠;谈理想讲人生,军区演讲比赛获奖而归;坚持不懈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荣豋人民日报海外版;全军门诊部工作大检查,我院光荣夺魁,她们功不可没;获广州军区“先进团支部”的荣誉是对她们最好的褒奖!<div><br></div><div>我与这支青春的队伍互相激励着成长着,先后被评为“优秀政工干部”,获得奖励晋级,并出席了广州军区后勤部第六次党代表大会。<br></div> 有一年冬天,我出差到武汉,住在刘艳燕家,我们深夜长谈,回忆80年代在一起的难忘岁月。此时我早已不是她的领导了,我们是战友,也是闺蜜。她对我说,当年,你是我们的领导,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你冲破了论资排辈,打破了僵化的思维,你站在领导的角度欣赏我们,爱护我们。你不是只会读报纸念文件的政工干部,你是带着一股清新的空气走进我们心里的政工干部。<br>在那个冬天的夜晚,她这番动情的话象团火,突然点燃了我内心的庆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中华民族伟大的觉醒年代,我们青春的激情随着时代的潮流一起涌动,我们没有辜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