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少往事在脑海中已经模糊,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结存储在记忆的深处,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时在梦中想起,更是象电影一样鲜活生动,仿佛自己又重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二十五年的军旅生涯,开始在基层连队生活了近六年,随之在师级政治机关工作了十一年,最后在团级国防仓库领导岗位上坚守了八年多。人生大半辈子最美好的岁月在军营度过,年青时的向往、追求和梦想是自己无悔的选择,军营中的摔打、锤炼和坎坷是一生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三次教导队的历练,更是助推我野蛮了体魄,提高了素质,锻造了作风,培养了能力,是我至今引以为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军人才培养金字塔中,位于顶层的国防大学是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学府。处在中层的各军兵种的学院学校,担负着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的培养任务。扎根基层的是军师一级的教导队。教导队长年担负繁重的训练任务,新兵集训,骨干集训,条令集训,专业集训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目的就是一个,为部队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人才培养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首次进教导队,是参军入伍后第一年的夏天。记得六月下旬某天的上午,三班长张景禄带我和一起入伍的梁树华,孙海林去司令部战勤科开会,老参谋戎永法同志主持。他说,为落实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分部司令部特从今年新兵中抽调你们三人组成航模组,执行为船运大队对空射击训练提供飞行航模靶机的任务。他向我们介绍了从35师请来的教员荀班长,是一位1969年入伍的老兵。接着戎参谋传达了训练计划,并就训练的时间地点,方法步骤,目标任务和安全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一天甭提有多高兴啦,我们三个人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分在工程连,过了两个多月又被调到警通连警卫排,这次感觉被派上大用场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分部教导队位于距滁州市东营房20公里的珠龙乡。珠龙乡境内青山绿水环绕,历史底蕴厚重,有大沙河水库,有集古战场、古关隘、古驿道于一身的清流关、有建于明朝的珠龙桥,是一个自然风光与皖南相似的田园之乡。教导队坐落在一条从高到低的山冲里,营区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溪水淙淙,蝉叫鸟鸣,咋一看还以为进了世外桃源。我们到达时队里暂无其它集训任务,偌大的营房里,只有队长教导员和书记等干部以及炊事班几名战士,显得十分寂靜,我们到来后,每天早晨出操,打扫院落,饭堂吃饭都热闹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航模训练是有趣的,也是辛苦的。航模机为木制结构,骨架和蒙面板都由质地很轻的泡桐树组成。机身一米多点,翼展一米五左右,由发动机,着陆架,遥控器,降落伞等部件组成。我们的训练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室内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气流学,动力学,无线电学原理,掌握航模机的拼接组装修理,燃油的配比和发动机的发动,蓄电池的保养使用等知识,总共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教员教的认真,我们学的刻苦,耳听眼看口背加上脑存手动笔记,象速成班一样完成了在院校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例如燃油由甲醇和蓖麻油按一定比例配备而成。蓖麻油起润滑作用,配多配少都不行,要求十分严格。第二步是野外实践训练。首先是要选风小晴朗的天气,其次是要选宽阅平坦的场地。同时要明确各人责任,严格操作规程,杜绝火灾伤人等事故发生。按照分工,孙海林负责发动机起动,梁树华负责助跑放飞,教员和我负责遥控器操作。第一次野外训练,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比每天早起了一个小时,对准备工作再一次细化完善,早饭都没心思吃,胡乱扒了几口完事。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扛的扛,背的背,提的提,沿着崎岖的小路向山顶进发。到了目的地,测定风速,确定飞行线路,为飞机加满油料,随着"起动准备完毕"、"放飞准备完毕"的响亮回答的声音,荀班长手握无线操纵台,下达了"开始"的命令。梁树华两手高高托举起航模机腹部,两腿弯成弓字步,两眼目视前上方,象一尊雕塑,屹立在巍峨的山峰上。孙海林站立梁树华右侧,左手紧抓机仓部位,右手将拉绳在发动机上绕了一圈又一圈,用尽全身力气怒吼一声,随着拉绳在身后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单缸发动机的螺旋桨飞速地转动起来,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瞬间有了向前冲刺的力量。教员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紧握升降和方向操纵杆,梁树华凝神聚气,随着教员"机身成仰角四十五度","助跑","加速","松手"的指令,在快速跑出20多米后奋力将飞机向前上方推了出去。飞机随即在教员的操纵下象雄鹰一样,忽而爬升,忽而俯冲,在蓝天下自由地盘旋。教员边操作边向我讲解要领,交待眼要不离飞机,手指用力要轻,方盘舵打猛了容易折断机翼,降落时要多盘旋几圈,高度降低后贴近地面时升降舵要轻而又轻,让机头保持一定仰角,防止飞机倒栽葱等等,并且流畅地操纵飞机安全地成功着陆。第一次野外训练旗开得胜,虽然军装从里到外都汗透了,大家却很高兴,感到两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中饭吃的特香,夜里睡的更沉。接下来的日子七八月的江淮大地,骄阳似火,高温难忍,我们每次野外训练都是挥泪如雨,口干舌苦,一个个晒的脸上脱皮。记得一次操纵不慎,飞机飞出了遥控距离,眼看着飞机向远方飞去而毫无办法,后来我们跑了七八公里山路,翻了几座山头才在老乡的帮助下,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飞机,还好虽然机翼已折断,发动机和接收设备都没损坏。回来后我们分析原因,检讨教训,完善措施,我还去了一趟南京军工厂购买维修器材,回来后修好了飞机。在以后的训练中再没有出现飞行事故。</p><p class="ql-block"> 训练之余,我们的生活也丰富多采,中午会不睡午觉上山去摘野枣,打板栗,晚上会打着手电拎着铁桶在小溪中掏螃蟹抓泥鳅,周末到炊事班帮厨搞生产。荀教员喜欢打扑克,打输了脸上还贴纸条,脖子上挂水壶。分部在教导队办读书班期间,我多次去教室旁听分部首长作《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辅导报告。我到现在还记得关俊英队长曾请我们吃盐巴蘸水煮狗肉,炊事班老兵刘方亮做的冬瓜烧虾米吃了还想吃。夜间站岗会看到出没的野免,刺猬等等。</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的训练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圆满完成了训练计划的各项任务,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教导队,于国庆节前回到了连队。遗憾的是1975年后军队进行整顿,分部等待整编,航模训练没再被提起。1976年,梁树华被连队推荐上了军校,我和孙海林则留在警卫排担任了班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战友梁树华</p> <p class="ql-block">战友孙海林</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当年一起玩航模,</p><p class="ql-block">朝夕相处故事多。</p><p class="ql-block">珠龙集训不畏难,</p><p class="ql-block">穿山越岭趟滁河。</p><p class="ql-block">解甲归田常走动,</p><p class="ql-block">摄影写诗勤切磋。</p><p class="ql-block">我心归宿大淮安,</p><p class="ql-block">圆梦小康奏凯歌。</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一)与战友梁辉(左二),马新民(左一),孙洪生(右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文中彩照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