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台历又要翻了,继5月离开、6月出走之后,7月又要不辞而别。<br><br>一整夜没有咳喘,但塞满了梦,清晨还记得,现在已忘了。<br>大概跟写作有关,很好的构思,落笔却难。<br><br>若不是有简短日记,真不知道这个月是怎么过来的。<br>还有手机上的照片和朋友圈,作了侧面记录。<br>7月1日的窗外特别美,朝霞初绽,被早醒的我拍下,但并没预示生活锦绣。 《武汉1949》仍在延续,突然纠结在武汉人民第一届一次代表会议,从6日开始,到26日终于获得武汉市档案馆的原始资料,有了我孜孜以求的代表名单。<div><br>同时也联系到了久安制药厂的答氏后人、“曹祥泰”曹美成的公子、以及其父是巴南冈的忠人先生。</div><div><br>历史研究也好,打发时间也罢,总之是在慢慢推进,耐得寂寞。<br><br>写作方面,还帮铁喇叭草拟了“武汉三镇老杆球迷歌”。<br><br>“武汉三镇老杆多<br>馺到球场蛮得罗<br>谁拿冠军谁大哥<br>我们三镇稳到夺<br>管你服周不服周<br>搞搞搞!<br>逼逼逼!<br>剁剁剁!”<br>——所得的回报已有一次啤酒会,据说还可终生免费看球。<br><br>《长江日报》“江花”刊登了“文藻满湖映紫阳”,那是4月份的旧作。</div><div><br>搁置近两年的报告文学工程重启,标题暂为“恒久——中冶南方的时间历史”。</div><div><br>面对如此优秀企业,我深感力所不逮。</div> 社会交往方面,帮凡氏老相机博物馆和“隐居昙华林”两位美女作了推广和策划。<div><br>虽不见效果,也获成就感。</div><div><br>感谢王琪让我们在螃蟹岬之巅有一次相聚,那夜,电闪雷鸣。<br>但愿哪天重返“寅泉别院”。</div><div><br><br>正值苦夏,一年的垃圾时间。几次游泳,一千米可以不歇气,自以为身体还行。</div><div><br>向热投降,每天都纠结在中央空调的开关上。一次不慎就中招,多年未遇的感冒,今天有所缓和。</div><div><br>不知被插了几多次签子,活命要紧。</div><div><br>写作变得可有可无,见缝插针。<br><br>“二舅”的贴子在7月份火了,据说治愈了很多人。<br>我也瘸过腿。在外甥的眼里,我这个三舅也曾是励志的“二舅”。</div><div><br>想起身残志坚的他,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就是胜利。</div> <p class="ql-block">今天从报上得知,本社原副总李鑫炎去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个在本报群里发声致哀,引发弹幕(泪蛋),持续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总要有点响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峰曾与我同部门,我50岁生日那天在办公室的照片就是他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读到他为父亲写的文章,大受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得有后人为我们作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世无常。前几天我的一个前同事在睡觉时离去了,7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年也是我的一个坎?</p> 我的“岁月履痕”台历中有一页,不知是否有朋友注意。<div><br>“那天,在武昌汉阳门江边回望汉口<br>71岁的我想起17岁‘八一渡江’时从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一幕惨剧<br>不胜唏嘘<br>我后来的人生<br>是靠自己拼死挣扎捡回来的呀”<br><br>命运让我多活了半个多世纪。</div><div><br>现在,我从窗口溯望武昌,真想再渡江一次,还有这份勇气,但没约到人。<br><br></div><div>明天,还是我一位好同学的生日,他已离世多年。<br><br></div><div>接到一个约电,我明天将去保元里9号与原张轸所部51军后代小聚<br>——又与《武汉1949》相关。</div> <p class="ql-block">听说老张书舍歇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