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道里区与南岗区交界处有一座横跨铁道线的桥,名曰“霁虹桥”。虽然现在看起来桥体不是很大,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是我心目中最喜欢,最高大,最漂亮的圣桥。</p><p class="ql-block"> 熟悉哈尔滨历史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是一座因沙俄政府与晚清政府签订的协约,于1897年至1903年修建的中东铁路而兴起的移民城市,铁路是这座城市起源的根基。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大批俄罗斯人,波兰人,犹太人等欧洲侨民大量涌入,在开发修建铁路的同时,也将欧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随之带来,使这座城市充满了鲜明异域特色。1926年霁虹桥的建成也是伴随中东铁路不断发展的进程应运而生。桥梁的设计者为中东铁路管理局著名桥梁专家弗拉基米尔·安德耶维奇·巴利设计。建筑师,彼德·谢尔盖耶维奇·斯维利多夫施工的钢筋混凝土跨线桥。桥全长51米,宽27.6米,桥的两侧各有3米多的人行道。可以说霁虹桥的建成使哈尔滨有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立交桥,这在当时的年代是罕见的。霁虹桥在哈尔滨早期桥梁建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工程技术等方面在当时的中东铁路全线堪称独树一帜。霁虹桥是哈尔滨钢筋混凝土立交桥的鼻祖,霁虹桥铸就了哈尔滨交通枢纽咽喉要道上的历史丰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历经近百年。桥体那纯粹的欧式建筑风格,桥栏那纤巧玲珑的铁艺装饰,桥上那灯饰照明无不显示出它那高贵、典雅、古朴、雄浑和壮美。眼前的霁虹桥,如今依旧风光无限,魅力犹存。</p> <p class="ql-block"> “霁虹桥”三字由原中东铁路管理局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刘哲题字命名。“霁虹”二字出自《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中“虹销雨霁”和“复道行宫,不霁何虹?”的诗句,表达“雨止云散,长桥如虹”的含义,取诗句中霁、虹二字,定名为“霁虹桥”。这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以汉语命名的建筑是不多见的,因为那个年代哈尔滨居住的俄罗斯人犹太人太多,满街都是俄语牌匾,街道建筑名称几乎都是俄语命名。至今,老哈尔滨人日常生活中还不时流露出中文俄文混杂的口语,如:大列巴(大面包)里道斯(香肠)布拉吉(连衣裙)等名词术语很习惯地脱口而出。这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吧。俄罗斯人设计并建造的桥,起了汉语名称“霁虹桥”这真是该桥的福分。</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建筑群·霁虹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桥的东西两侧共设有四座方形尖碑作为桥头塔,塔上有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p> <p class="ql-block"> 桥头塔座为长方形,金色的花环状装饰浮雕镶嵌在塔座立面上,很有艺术感,凸显欧式建筑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霁虹桥铺设是方石马路,汽车、马车、有轨电车在桥上通行。画面年代不详,估计是上世20~30年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走近霁虹桥,无论从哪个方向看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方尖碑和通透,线条感鲜明的桥上护栏。特有的欧式建筑风格使这座桥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骑行在96载老桥上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桥的整体造型还是局部展现,都给人以新颖别致,铸造精美的印象。尤其是护栏上镶嵌的双翼风火轮,是我童年时代留下的深刻记忆,后来才知道它是中东铁路的路徽式样。</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俯瞰,左侧线路通往齐齐哈尔方向,右侧线路通往佳木斯方向。</p> <p class="ql-block"> 这座不太大的霁虹桥饱经历史风霜,见证了哈尔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尤其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那些装满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的列车穿过桥洞开往前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些满载龙江大地盛产的粮食、石油、木材、煤炭、机械装备等物资的列车也是通过霁虹桥开往祖国各地;改革开放后省内几大内陆口岸与邻国贸易不断增多,大批货物也是经铁路运输,霁虹桥也是列车必经之桥。可见,霁虹桥不仅一座英雄桥,光荣桥,它还是一座通往幸福的桥。</p> <p class="ql-block"> 中国高铁,中国速度,中国制造,这些响亮的名称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如今哈尔滨开往省内的城际高铁不断增多,开往远途的跨省高铁也明显增多,人们出行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拍到这种黄白相间的高铁列车,放大后看到车体上几个醒目大字“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这可谓是对高铁进行“体检”的“高铁医生列车”。</p> <p class="ql-block"> 桥的整体及局部的细微之处都体现了设计师设计理念的精髓所在。霁虹桥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展现。</p> <p class="ql-block"> 桥下南北两侧的桥体立柱上各有两只雄狮雕塑头像,其建筑形式别具一格。威严的“雄狮”陪伴桥体默默地守护了哈尔滨96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三列高铁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p> <p class="ql-block"> 两列组合的高铁“长龙”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霁虹桥见证了哈尔滨近百年来铁路发展进程。当年从人工铺设的铁道枕木到如今机械化施工的钢筋水泥道枕;从燃煤的蒸汽机车到燃油的内燃机车;再发展到电力机车以至于高铁动车组。一座现在看似不大的百年老桥却承担了哈尔滨近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交通枢纽,咽喉要道的立体交通功能,这不得不令人敬仰,钦佩当年霁虹桥设计者的高远,深邃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造了跨世纪的建筑杰作,霁虹桥永远是哈尔滨人民心中闪光的不朽名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摄影/文字 方圆</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 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 方圆</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的历史照片摘选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