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邻,邻居,比邻而居,一墙之隔,同出同进,低头不见抬头见。邻居,应该是距离最近的陌生人。有句谚语:“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便形象地道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和必要。</p><p class="ql-block">有居必有邻。综合位置、学区、户型、交通及周边生活配套等多方面考量,幸运地在房价上涨前购买了这套房子。由一流大师操刀设计的楼盘,小到户型、大到小区绿化都堪称经典、完美,让人耳目一新。能够入住于此,真的是称心、开心,更令人欣慰的是邻里们的素质。</p><p class="ql-block">曾经在几篇博文里详述过亲历过的几个瞬间,令人心存感激的邻里情。</p><p class="ql-block">同一个单元的二楼是一对中年夫妻,家里有一只宠物狗,白色的京巴,小家伙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时常看到女主与狗狗一起站在窗边等男主回家,静止温馨的画面如油画般动人。一日下班回家,刚进单元门,就看见二楼大姐蹲在地上。担心她身体不适,急忙问她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她看见我却只笑不答,我更加诧异了。见我不知所措,她终于开了口:“我怕你吓着。”说着指了指被她拥在胸前的狗狗。我立时被惊到了。时常见到的养狗人,不拴绳的、不避人的,要么狗仗人势,有要么人仗狗凶,像二楼邻居大姐这样的养狗人,能够如此细心地替别人着想,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有邻如此,实乃幸运。</p><p class="ql-block">四楼的大叔大婶儿,我父母般的年龄,前后入住小区,古道热肠,见面总是嘘寒问暖,天气、孩子(那时孩子还小),面面俱到地提醒着、关心着,受用不浅。一日下班,接上放学的孩子,手里拎着菜,臂上跨着手袋、孩子的书包,走到单元门前,正拿钥匙吃力地开门时,门“叭”地一声自己开了,我和孩子不费力气、高兴地走了进去。上到四楼时,大婶儿突然打开了房门,“我看见你们娘俩了,特意开的门。”这真是举手之劳,却也用心良苦。我感动得有些语塞......</p><p class="ql-block">一个周日,一家三口出门购物。待满载而归之时,惊讶地发现谁也没带钥匙。阳台攀爬,绝对不可能;请人开锁,费用不菲;妈家有备用钥匙,路途不近。怎么办?边望着窗户边快速地想辙。突然,灵光一闪,卫生间窗门没关,与邻居共享卫生间阳台。阳台很宽,绝对安全。如果能到邻居家,从阳台即可安全回家。两家主卧虽然只有一墙之隔,邻居却是另一个单元的,两家并不熟悉。但特殊情况,别无他法,在物业的协调帮助以及隔壁邻居的配合下,最后终于安全回家。素不相识,登堂借路,助人如此,实属难得。这是一对老年邻居,多年来,一直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邻里邻居,有来有往。同层邻居孩子放学没有钥匙进不去家,我会让她到我家里等爸妈下班;邻居夫妻吵架,我也会耐心地听女人诉苦;楼上是一对新婚夫妻,见面总会“嫂子”、“嫂子”地叫着......正如仓央嘉措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喜迁新居,入住之初,一切都是那么美好。</p><p class="ql-block">如白驹过隙,时间过得很快。正如人无完人,新居也并非千般美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当今绝大部分建筑的通病,不隔音,就是其软肋。入住几年之后,楼上小夫妻的孩子淘气地每天很晚也不消停,天花板上什么声音都能传过来,心烦之时真想上去说说,偶尔见面,孩子妈只会说一句我们还小,一听此言,立马断定,这不是能沟通的人。果然,维修阳台需要借道她家时,她把维修工人骂了出来。LG上楼协调,始终没有开门。第一次领教恶邻。好在他们很快卖掉了房子,来了新邻居。新邻居也并不让人省心,俩大一小的组合,整天忙忙碌碌、邋里邋遢。过年回家,匆忙间竟然忘记关水龙头,“耳尖”的我判断准确,与物业紧急沟通,避免了一场灾祸,救人亦救己,实在是幸运之至。</p><p class="ql-block">主卧隔壁的那对老邻居,说起来真的让人羡慕,夫妻俩好有共同语言,总有说不完的话,白天、夜晚、凌晨,几乎全天候都在说话。老年人觉少,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会醒来,随心所欲地聊天、欢笑、歌唱、听广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换句话说,应该是听力的下降,嘈杂声一年比一年高,这对于那时睡意正浓的上班族来说,不啻一种折磨。这折磨,不是一朝一夕,没有时间限制,而是经年累月,无休无止,让人绝望。不止一次地让LG去他们家当面沟通,“毕竟人家帮过咱们,我不想去。”“这么下去,脑神经会得病的。”“想想办法。”终于,在又一次的被惊醒时,LG气愤地举起了拳头砸向墙算作提醒。隔壁的嬉笑声戛然而止。我也扬眉吐气般,很快睡着了,这久违的好觉真舒服啊!那次砸墙“警示”之后,隔壁再也没传来任何不和谐音,后悔没有早点“提醒”他们。看来,对我行我素之人,不能靠自觉转变,只能去“提醒”他们。当然,这“提醒”的度一定要把握好。</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共享阳台吗?好端端的一个大阳台,被邻居以杂物填满,不仅自家有碍观瞻,还过分地“过了界”,每每看到都觉得憋气,这要在乡下老家绝对是高人一头、欺负人的霸行。可LG依然是那句话:“毕竟人家帮过咱们,那里也不放什么东西。”这是妥妥的现代版的六尺巷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只是不知道眼前这三尺何时能变六尺。</p><p class="ql-block">百万买宅,千万买邻;邻居好,赛金宝。如果天下邻人都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所有三尺之争都变为六尺宽巷,路宽了,心会更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