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居家离工作单位很近,近到可以每天走路上下班。</p><p class="ql-block"> 走路,从家里到单位十分钟,从单位到家里一般也是十分钟,但有时要十多分钟,甚至会更久,多是傍晩下班时,心情舒缓了,脚步自然就慢,也或许是路边的景象,引我留连驻足,路仿佛变长了,时间却不等人。</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从家里到单位,有三四百米是西堤路,一边是不舍昼夜淌流不息的罗江,一边是由少到多或高或矮的楼房。走完这几百米,就到了罗江大桥,桥以凌空跨江之势直冲而来,硬生生冲断了西堤路,被西堤路一阻,桥的冲势也缓了下来,并分出两条:一条依然直挺挺地往前冲,直冲到那座叫作狮子岭的山,戛然而止,回转过来散作百十条纵横交错的曲径巷弄,在民居之间绵延开去;一条被江堤路撞得斜向左边去,那边是人声喧嚣的热闹街市。而被桥势冲断的西堤路,打了个趔趄,折了一下,却依然伴着罗江径往直前。这样一来,桥头便形成了个五岔路口。</p><p class="ql-block"> 这条飞渡罗江的大桥,是座新桥。几年前一阵闷雷般的炮响,旧桥永远沉睡江底,几个月后原址便崛起了一座更加宽阔的新桥。随着新桥的建成,河边的荒滩也在人力和机械的劳作下,悄然地变化着:松软堤岸夯实了,防滑地砖铺好了,绿树青草种上了,还有那结实的栏杆和五彩的灯饰,也都装齐了。两岸的绿道穿过桥底,如两条齐头并进的游龙,随着罗江消失在远方的转弯处。</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加班回得迟了,就看到夜幕下的桥岸风景:晚霞满天,一水西来,铺金洒银,大桥如长虹卧波,与倒映接成个流光溢彩的圆,绿道灯光迷离,画出河道的轮廓,鳞次栉比高楼漏出的灯光,轻轻地印在在江面上,早出星星的笑靥,在平静如镜般的水面闪烁着,数只乌蓬船,默默地静泊渡头…此时的河面就是一幅色彩斑斓油画,和谐统一而又宁静幽远,仿佛是天造地设了个五彩缤纷的梦--这自然是晴朗夏日夜晚的景致了。当然,我也沉醉过春江花月夜的旖旎,也感受过秋江霜月明的孤清,至于有月的冬夜,则又是另一番寂寞沙洲冷的凄美境象了。</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通往单位的路与通往市场的路自然地形成一个夹角,见缝插针地挤满一座座的楼房,夹角的顶处却挺立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近市场,夹角处的楼房全作商业用途,而且生意红火,无论经济如何跌宕起伏,生意景气不景气,这些楼房的铺面却从不担心租不出去,只不过东家变成西家,米店变成药店也是常见的事,这大概就是市场的地缘效应吧。</p><p class="ql-block"> 也因为近市场在岔路口人流多的缘故,夹角那棵大树底下渐渐就变成了外地民工的天堂。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常绿的树荫下总驻满外地的民工,他们没有扁担,也没有绳子,但擦汗的毛巾却是不可或缺的,或缠在手腕,或斜搭在肩。我偶与他们交谈过,知道他们大多是云贵川桂等地的,中年男人居多,也有两三个中年女人,她们与其中的某个男人是夫妻关系。意外的是,本地口音的民工一个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当潜在的雇主走近他们时,他们便三三两两地围上去,操着带有方言的普通话与雇主讨价还价,这时候就见到了团结一致的力量,生意很少有不成交的,毕竟他们付出的成本只是气力,有工开就意味着伙食费和房租有了着落,或许还能剩余一些积蓄起来。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聚在一起用家乡话扯着家常,或者席地打起扑克牌,大呼小叫着。天气热的时候,男的多数脱去上衣,露出或结实或松驰的肌肉,打牌的兴奋地叫喊着,其余的倚着树干休憩,静静地候着人们光顾。</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这些民工在这棵树下盘缠了多久,我见到这棵树的同时,也见到了他们,应有二十余年了吧。但近年却是一个年青人也见不着了,或许年青人都不愿干这活了,也或许是年青人少了,反而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但我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这里是有过不少年青人的,或许这些中年就是当年的青年,他们同我一样,经过岁月的打磨,从青年变成了中年,只是我不刻意留意过他们其中任何人,如同他们也没特别留意过我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的地方故事也多。道路也是一样,往来的车辆人流多了,事故也多,桥头的五岔路口就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大桥由北而南横跨罗江后,势不可挡地冲下一个斜坡,以笔直道路的方式将一大爿民居一分为二,五岔路口又近菜市场,所以向来都是交通堵点。</p><p class="ql-block"> 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城区还不够大,路上的行人也少,而且自行车是易控制的,有时在快碰到行人的时候,如果刹不住车,骑车人两脚往地上一顿,“嚓”地一声,利用水泥地面的摩擦力就可将车辆稳稳的停住,受到惊吓的行人顶多是愕然望一眼骑车人,然后笑笑,继续走他的路,有时两辆自行车不可避免地撞上了,只要自己和对方的人与车没事,也是挥一挥手,便就此作别,各行各的路,各办各的事。</p><p class="ql-block">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摩托车和小汽车在城区就多了起来,城区也在不知不觉间就变大了许多,五岔路口在节假日或上放学和上下班时间更拥挤了,车多人杂的交通高峰期,尽管车辆和行人都小心翼翼,但事故依然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由于车速不快,小车相挨碰是最轻的事故,多数是双方互相体谅握手言和,然后匆匆离去,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如若不然,也是斯斯文文地将车开到路边,停好后,招来保险公司人员善后。</p><p class="ql-block"> 小汽车和摩托车相撞,或摩托车互撞的情况要严重些,我经常见到撞后的摩托车残件和驾车人的头盔鞋子散落一地,有时还见到血淋淋的惊悚场面。机动车碰撞自行车或行人是最触目惊心的,血肉之躯PK机器怪兽的结果,当然是完败。有伤者鲜血淋漓的场景,除非是出手救护,否则我是不忍多看两眼的。这时候,交警是必须要到现场处置的,而被堵车影响了的人们即使有大的怨气,也会被事故造成的恐惧感消弥尽了,规规矩矩地接受交警的指挥,是绝不敢起加塞或横冲直撞念头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见过无赖的碰瓷者,故意躺在地上呼天抢地,全然不顾被堵人们的侧目或斥骂。他们是不会去医院的,一门心思只讹钱,但也不多要,怕麻烦的人往往就着了道,你要是横起心肠叫警察,他们就会骂骂咧咧地快速遁去。这两三个碰瓷的,都是老人老脸孔,他们的伎俩用多了,也就失了效果。后来,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了。</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绕过那棵民工们常年占领的大树,那条直冲狮子岭的罗江南路是我上班时常走的路。这条路修得早,周围又是密密匝匝的老民居,所以路面就不宽,仅够两辆小车并行,然而这却是过桥后通往这片居民区的主要道路,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主道,哪能少得了绿化树呢,于是隔三五米就有一棵,树是常绿乔木,树干苍老虬劲,树冠亭亭如盖,秋冬不调,春夏更荣。暖风和煦的春日,它们绽吐新绿花满枝头,骄阳如火的夏日,它们就化作绿伞撑起一簇簇阴凉,萧瑟的秋冬,它们又以不褪绿色不掉叶子的方式,坚毅地显示着一路勃勃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我最惊讶的,莫过于这些绿化树的生命力,树长高大了,枝浓叶密了,就难免在某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折断几枝来,这可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于是每当这些树长到足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时,园林部门便在春夏之交台风即将来临的时候,将绿树的枝桠叶子悉数砍掉,只留下光秃秃的粗壮树干,在晴天丽日下投下一截截怪异的身影。但这些树木的生命力可真顽强,不过十天半月,粗糙的树身和新斫的创面就会蓬勃出一丛丛嫩绿的芽叶来,在春风夏雨的滋养下,三五月便又长成了一朵绿伞,而经过几年的肆意生长,又逼使人们不得不再次举起刀锯。这大概就是这些树的宿命吧。</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故意不走寻常路,绕行市场的道路上下班。这个菜市场虽地处市中心,但当初建起时却极简陋,数幢只建了一层的烂尾楼房,便是市场的全部区域了,周边居民还不多,且不远处还有个历史久远的老市场,所以这个市场一度冷冷清清,光顾者寥寥。</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税改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得以进城务工和生活,城区不仅逐渐增大,而且向高空发展,市场那几幢烂尾楼也得以建成并且以最快速度售罄,不经意间市场就红火了起来,从早到晚,人流如织。人流多了,也带动了其它诸如粮油、副食、日杂、成衣、家电维修、餐饮等等的生意,甚至市场旁边还多了两三家药店和几档麻将铺,人间烟火,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同很多事物发展由乱而治的规律一样,这个现在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的市场也曾经过很长时间脏乱差的历程。肉菜生鲜贵在新鲜,但凡新鲜的东西就易腐败变质,产生异味。我以前是很抗拒去菜市场的,不是“君子远庖厨”的自命清高,也不是家有贤妻的矫情,而是市场确实太脏太臭了,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难以下足,臭气冲天又掩鼻不及。我家在市场边,之前靠市场一侧的窗户是永远不敢打开的,但就算不开,那无孔不入的异味也时时会侵扰着你,令你在大快朵颐时大倒胃口,又或者在你安眠时将你熏到醒来,让我不知生了多少回搬家逃离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好在有创文创卫活动,经过年多长的治理,市场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观,市场重新装修,重新规划功能定位,分区经营肉与菜、生鲜与熟食,垃圾不落地,污水即时排。在家人的游说下,我也重新踏足市场,感同身受着市场的变化。我家那扇关闭了不知多久的窗户也终于敢打开了,吹入的是四时清爽的风,而不是熏天的臭气了。</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每天上下班,经常映入眼帘的,除了道旁的树,就是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楼房了。城市要发展,基建必先行,自古至今,国人皆以居家为重,在城市没有一栋楼或者一套房子,便觉得自己是无根浮萍,无论是工作或生活,总不得安心,因此人们一旦有了些许能力,必先投资置业于房地产。政府也因应市场需求,在特定的时期采取特定的政策。于是我所在的这座小城,由于农村入口的大量涌入,自90年代初至2008年前后,一幢接一幢的私人楼房拔地而起,城区一下子增大了数倍,城市周边的农村变成了城中村,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人口的剧增,自然而然地带来各行各业的繁荣,小城一天天变大,也一天天地越来越有城市气息。</p><p class="ql-block"> 城区人口是越来越多,但可用的土地资源却有限,于是2010年前后,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商品楼时代。到如今,城区的东南西北中都耸起幢幢高楼大厦了,在一栋栋低矮私人楼房的簇拥下,如鹤立鸡群般,然而卓尔不群之中又处处彰显着城市文明的影子。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虽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旧城区改造的良好效果,却是显如易见的。</p><p class="ql-block">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学习,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也越来越城市化,人们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我见到人们会在堵车时不加塞,在排队时不抢插,与陌生人不小心冲撞时会道歉,车辆路遇行人时会礼让…我每天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见到的每一个人,就猜想周边星罗棋布的楼房里,一定有个他们温暖的家,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装载着他们的忧乐和悲欢,装满了他们的平安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我每天走路上下班,虽然来去匆匆,但时光荏苒,经年累月之间,便见证了小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看到了人间百态,万家灯火。我留意着我上下班时的所见所闻,回忆着每一帧深入脑海的影像,品味着时间岁月的陈酿。我想,我以后还会坚持走路上下班,用脚去丈量生命的距离,用心去记录人世间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