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经历,往昔的人事,就像一条干涸的小溪,一经雨水冲刷,就会缓缓地流淌起来。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后,一些轶事在我脑海中飘然而至。<br> 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记得1985年1月的一天,吉林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电话告之,要我接待上海电影制片厂来吉林拍摄电影的事宜,我当时在宣传部文艺处工作,是我份内的事。但我感到既意外又欣喜。自己作为一位文艺青年,能见到从故乡来的人,见识电影厂的导演,摄影师,演员,近距离目睹艺术家的风采,聆听他们对电影艺术,人物塑造的感悟,如此机缘,弥足珍贵。<br> 那年1月28日中午时分,松花江上大雾初散,江边的雾凇玉树琼枝,一派北国风光。江堤上,上海电影制片厂《日出》摄制组,随着导演于本正的一声号令,拍摄了第一个外景镜头。至此,电影《日出》的拍摄正式开始......<br> 由著名剧作家曹禺(与其女万方)根据自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上影厂导演于本正和摄影师朱永德曾先后来到吉林选择外景场地。那年冬天,吉林的气候异常寒冷,沿松花江银廊一色,玉树飞花。壮观的“树挂”景色,使摄制组的演职员十分兴奋,尤其是饰演剧中女主角陈白露的青年演员方舒,谈笑风生。<br> 随着剧情的发展,只见方舒在冰雪中缓缓而行,眼神和肢体语言揭示了“高级妓女”陈白露,在醒悟了自己的生活是一场可悲的欺骗时候,徘徊在江岸,做生与死的抉择,拍摄的镜头集中在方舒身上。导演于本正说,外景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为了突出陈白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经过挑选,某些外景就选择在独具特色的吉林沿江“树挂”旁。现在回忆起来,这么精彩的画面我竟没有留下照片,可惜,遗憾。但导演于本正先前已告知过,除了影片摄影师,其他人不能随意拍摄,我作为工作人员也尽到了职责。<br> 在拍摄现场,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梁三喜”。我抬头望去,可不是吗,那个黑红脸膛,面带憨笑的中年人,不正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吗?八十年代,反映云南边界自卫反击战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家喻户晓的。那荡气回肠的场面,曾引发多少国人热泪盈眶。他“梁三喜”是沈阳话剧团的演员吕晓禾,在多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问及如何塑造了“梁三喜”的英雄形象时,他相谈甚欢;从体验生活,访问边防战士,到剧本的理解;尤其对人物的性格,台词中涉及的史实和评价,字斟句酌,力求客观准确。艺术上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令人敬佩的。我在一旁聆听,目睹了艺术家的风采,演员的心路,也收获满满。岁月的故事,走过的是路,不变的是岁月沉淀的情怀。<br> 虽说这已是30多年前的往事了,但此番情景时而在脑海中映现。如今,梳理过往的历程,几朵花絮早已时过境迁,但对于我当时的心境与即将担负新的工作也感到一丝欣慰和快意。这不仅仅是心灵上的满足,或与人的谈资;更是拓展了学习新时期文化艺术的视野,对人生的感悟也更深了......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松花江边,冬天最神奇的景致,雾凇。也叫“树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千里冰封的时候,走进吉林,顺着松花江畔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垂柳青枝变成了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 当年,在此拍照留影。玉树琼花般的雾凇,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一般。 当年与宣传部的同事在吉林松花江畔。多少年过去了,江岸雾淞缭绕一直在脑海中映现。真想疫情过后,这个冬天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雾凇。 于本正,中国电影导演。1985年执导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日出》,深刻地把原著精神在银幕上传达出来。拍完电影《日出》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1994年离任,担任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div><br></div> 吉林拍摄地。它既保持了原话剧的精髓,又跳出了话剧的框框,在探索电影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方舒,在影片中饰演陈白露。 方舒,王诗槐。王诗槐在影片中饰演方达生。 吕晓禾,话剧,电影演员。1985年,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梁三喜,以深沉、质朴的表演 ,塑造了当代人民军队基层指挥员的生动形象,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div>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自卫反击战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高尚品质。</div> 电影《日出》海报。影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奖;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奖;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奖。 文/摄影 国强<div>2022年7月30日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