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上五千年历史文明看山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p><p class="ql-block">山有吕梁和太行,水有桑干孕辉煌,地下有着丰富的矿藏,地上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打算组织学生来一场家门前的研学活动。不必远走,宝贵的历史文明古迹就在我们眼前,接着介绍一下这次研学的历史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唐、宋、元、明、清、近代都对石窟进行了开凿和修缮保护,可以说这一文化遗产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佛教历史文化的记载更是晋北地区辉煌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分窟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西汉时置县,古称云中或平城。这里曾经是辉煌的北魏国都,辽金陪都,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大同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题为“天下大同”,体现出当地“胡汉交融”的文化特征,也表达了祈福思安和渴求和平之意。</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牛车雕塑,背景为北魏时期的贵族出行图,描绘了手持兵器的护卫、吹拉弹唱的乐队、各式各样的马车,以及行走在正中间的牛车,上方乘坐着衣着华丽的贵族。通过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大同最辉煌时期的盛世景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博</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分为三层,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其中,基本陈列分布在一到三层,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依次为“大同恐龙”“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p> <p class="ql-block">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大同地区的地貌为断陷盆地,内部植被茂盛,湖泊水系发达,乃恐龙理想的生息繁衍的场所。因此,经过上亿年的变迁,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