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梦

清雅竹韵

<p class="ql-block"> 童年里家喻户晓,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里描述的、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生活,可在七十多年前,对于刚刚站起来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来说,仿佛就是一个梦。看着家里昏暗的煤油灯,望着住在茅草屋用牛耕地的农民,想着鸿雁传书的故事,我也和大家一样觉得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中国梦”。直到在水口村第一次目睹了耕地不用牛的机器后,我才发现这个“中国梦”里描述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它也是我期盼的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听爸爸和同事聊天说:“明天县上的‘铁牛’要来水口表演耕地。”就好奇就问:“爸爸,‘铁牛’长什么样?”爸爸说:“我也没有见过,明天看了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挑着一串“气球”,走到了县城到水口的公路边,被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惊呆了。连汽车都很少见过的村民,听说今天要从县上来辆像牛一样会耕地的机器,惊讶的不得了,都早早跑来等着看热闹。我站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样,扬起脖子,瞪大了双眼,望着前方,都想第一个看到会耕地的机器长什么样。时间长了,眼睛酸了,腿脚困了,也没看见“铁牛”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男女老少们从太阳出山等到饭时,一个个热情锐减回家吃早饭去了。肚子饿的“咕咕响”的我,也挑着“气球”回到收购站,喝了口水,吃了个辣子夹馍,就心急火燎的返回大路边,看见回家吃过饭的群众都陆陆续续回来了,乡政府干部率领着锣鼓队,打着“欢迎县农机站下乡演示机耕”的横幅标语,站在围观群众的前边。</p><p class="ql-block">  人群中的一个小伙子把耳朵贴在公路上听了好一阵,站起来说“来了,来了,我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了”,大家睁大眼睛看了看公路的尽头,一阵“嘟、嘟、嘟……”的机器声由远及近,由小变大,转眼间三辆四轮红色的机器,终于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露出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披着红彩带的三辆“铁牛”减慢了速度,缓缓的开过来了。我人小在外边看不见,就急中生智从大人的裤裆下钻了进去,终于看清了前边两个小轱辘,后边两个大轱辘,外壳是红色的,后边挂着犁的“铁牛”。开“铁牛”的师傅上身穿着白衬衫,下身穿着有背带的蓝色工人裤,头戴工人帽,坐在驾驶座上,目视前方,手握着方向盘,驾驶着“铁牛”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停在了乡政府的大门口。人们把“铁牛”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的人敲敲轮胎,有的人摸摸鉄犁,更多的人关注的是驾驶员,尤其关注的是哪位年轻漂亮的女司机,她帽子下边露出乌黑的头发,随风飘舞,脖子上围着雪白的毛巾,显得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 一位领导站在乡政府门前的高台阶上,挥了回手,锣鼓队停了,他清了清嗓门,抬高声音说:“大家静一静,请工人老大哥给我们介绍‘铁牛’的用途。”听到领导的讲话,喧嚣的人群安静了下来。一位坐在驾驶台上的工人师傅说:“‘铁牛’的大名叫拖拉机,今天来的三辆拖拉机,是国家从苏联买来后分给我们彬县农业机械耕作站的。拖拉机带上犁就能耕地,带上播种机就能播种,带上收割机就能收麦子,带上拖车就能搞运输。今天拖拉机带的是犁,来给大家演示耕地作业,它耕的地又深又平整。今后无论哪家合作社愿意请拖拉机作业的,都可以给县机耕队打电话,我们就会派拖拉机来给咱们干活。”听了工人老大哥的话,有的农民好奇地问,这么庞大的铁牛吃什么?有的问,“铁牛”耕地要钱不?有的担心的说,铁牛把农活都干完了,我们农民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工人老大哥给农民们解答完问题后,领导接着讲话说:“我们伟大的领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此党中央已经批准,正在河南洛阳兴建我国第一个拖拉机厂,两年后就会投产,到那时咱们就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好日子了。”大家听了领导的这句描述未来美好生活的话,都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领导听到大家的议论后,解释说:“大家不是已经见到不用牛耕地的拖拉机了吗?我们乡政府里不是也有电话吗?县城里不是也有楼房吗?怎么能说是神话呢?应该说是梦想,是中国人的梦想。我想过不了多久,大家就会逐一见到这些东西,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领导讲完话后,三位驾驶员开着拖拉机,来到了水口村合作社一片有几十亩大的土地里开始表演耕地。</p> <p class="ql-block">  我和许多小孩子一边跟在拖拉机后边跑,一边唱着:“拖拉机呀真能干,天天都在地里转,这边去松土,那边把地翻。老牛一见红了脸,使劲的追,使劲的赶,累的老牛一身汗。”“铁牛铁牛跑跑, 地里长出苗苗, 苗苗要喝水水, 一变变成穗穗, 穗穗越长越旺, 地里一片金黄。 东也黄, 西也黄 铁牛铁牛收割忙”等歌谣。我们跑的满头大汗,唱的舌燥口干。农民们看得喜笑颜开,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还是“铁牛”厉害,不用吃草力气大,耕地快如飞快,翻地深如沟,真是个好东西。不到一个小时,那片地就耕完了。瞅着驾驶员开着拖拉机消失在返回县城的公路尽头,看热闹的人们才各回各家。</p> <p class="ql-block">  在水口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拖拉机耕地的实况,就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六九年我下乡后,看到了公社农机站有好几台轮式、链轨式拖拉机和推土机。我们生产队麦收后,就请公社拖拉机站派东方红五十五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来耕地,它耕地又深又快。公社开展平整土地大会战时,我看到公社拖拉机站的一百马力推土机也来参战,那力气比一百头牛的力气大多了。改革开放后,轮式、链轨式拖拉机,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还有微型拖拉机渐渐的代替了牛,让传统的农业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代化,把耕地不用牛的“中国梦”变成了现实。</p><p class="ql-block">  我从水口回到县城后不久,水北火电厂就建成发电了,县城的机关学校用上了电,街道上也有了照明的路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也用上了电灯,小小的十五瓦电灯泡,就像一颗小太阳,照的房子里如同白昼,书上的字看起来清晰多了。七十年代县上在东门外修建了火电厂,八十年代又在朱家湾建了大电厂,全县城乡逐步通了电,点灯不用油的“中国梦”在我们县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我在爸爸的收购站,第一次见到了电话机。听爸爸讲,那是一种黑色胶木摇把磁石式电话机。电话机座上边架着一个话筒,上头是听接电话人声音的,叫听话筒,下头是把打电话人说的话,通过电线传给接听电话的人,叫传话筒。有一条电线一头连着话筒,一头连着电话机。电话机后边有两条线,一条线和挂在墙上的两节甲号特大电池相连,一条和通往邮电局的电话线相连。打电话的时候,拿起话筒,用手摇几圈电话机上的摇把,总机的铃声就会响起,瞬间听筒里就会传来总机的询问,“要哪里?”你再通过话筒报告你要的单位,然后总机才给你转换。转换需要时间等,少则一两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后来我下乡后,看到生产大队办公室有一部和爸爸单位一模一样的电话。这种电话在五十至七十年代,被广泛运用到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社生产大队。本世纪初,电话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有线电话线发展到无线电话,从大哥大、传呼机到小灵通、手机,如今基本上普及了智能手机。</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故乡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里人率先住上了楼房。一九九五年,我们家买了单元楼,安上了拨号式固定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中国梦,我的梦也已经实现。</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后,故乡的新农村建设进入高潮,城乡居民和农民渐渐的住上了楼房,安上了固定电话,看上了电视,普及了手机。勤劳智慧的故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一跃成为陕西十强县,跨进了西部百强县,被国家授予文明城市称号,撤县荣升为彬州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我们故乡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民追求、向往和憧憬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中国梦”已经全部实现。</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蔓》第二章快乐童年连载(1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