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 军</h3> “樽藏千年史,酒解万古愁”。作为一名资深“瓶友”,以收藏奇特器形的酒瓶自居。每当我历经周折淘来的酒瓶洗净铅华,置放案头,一番摩挲、品味,让我思绪飘飞,独享一份惬意。真是瓷器虽无语,相看两不厌啊。 俗话说“工于形,慧于心”,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传递着一种美的价值追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婀娜多姿,有的飘逸灵动,有的沉稳内敛。器形是一代代匠人用辛勤劳作、智慧、汗水烧造出来的,也留下一代代工匠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印记。 上周周末到襄阳古玩城闲逛,摆摊的人气不旺。正当以为今天又是“白板”,不料一个瓶子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个正面是孙中山和蒋介石站立合影,背面交插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中华民国旗,下面是黄埔军校训词的瓷瓶。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仍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军阀混战的欺诈。历史在匆匆向前的同时,也会掉下一些斑驳的记忆,冲蚀着昔日的繁华,遮盖着过往的喧嚣。拨开茅草,拭去尘埃,会激发一片熠熠生辉的光芒。 按照瓷器命名的一般规则,我看可以叫“民国白釉黑彩盘口圈足黄埔军校葫芦瓶”。瓶子底部落款1924年,底足带点淡淡的“火石红”,俗称“窑红”,是指古代瓷器在窑烧时候呈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一般位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形成宽窄不一、或浓或淡、晶莹闪亮的火石红圈。 1924年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伟大的革命导师孙中山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一次次失败后,深刻的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于是,他在苏联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旨在培养革命力量的黄埔军校,大批热血青年以打到列强军阀为己任,纷纷投笔从戎。 郁郁葱葱的广州长洲岛,黄埔军校临江而建。这里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1924年6月16日广州长洲岛举行开学典礼,学校门口有一块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是黄埔军校建校的初衷,也是治校治学的理念,语言朴素,道理深刻。 开学仪式上,孙中山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谆谆告诫莘莘学子:“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训词也是孙中山撰写的: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孙中山的教诲振聋发聩,今日读来仍让我们心潮澎湃。 1924年5月,从全国报考的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学生350名,备录120名。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学校由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恽代英等多名共产党人先后担任过政治部主任和各科教员。 黄埔军校,铸造国共将星,问鼎中原似龙虎;南国武堂,磨砺百战巨子,兄弟同心势破竹。这里许多人是师是生,时敌时友,多少江湖恩怨,多少爱恨情仇,当民族危亡却不计前嫌,遇强寇入侵能同仇敌忾,这么多精彩往事,令人欲诉还休。 凝视孙蒋两人合影,孙中山目光深邃,神情坚毅,身穿西服,左手执仗;蒋介石站在其后,炯炯有神,一身戎装。照片仿佛打开尘封已久的往事。蒋介石早年追随孙中山,孙中山比蒋介石大了21岁,两人第一次相识是在1905年,那年蒋介石刚刚18岁,风华正茂,英姿勃发,两人有一种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蒋介石是个坚定的三民主义者,真心拥护孙中山,曾经救过其命。1922年6月16日,陈迥明反叛,炮轰广州中山总统府,孙至蒋急电“事紧急、盼速来!”。蒋誓死相救,坚决还击,声誉鹊起。黄埔军校开学时,当时应该是四个人合影,后来被P成孙蒋二人,那年蒋介石35岁,踌躇满志,有“舍我其谁”的霸气。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蒋介石蓄势待发,迎来转机。1925年廖仲恺被刺,蒋一石三鸟:包围许崇智、拘审胡汉民、体面下葬廖仲恺;1926年中山舰事件,蒋又挤兑汪精卫、架空鲍罗延、获得大量资本,随后带着学生直接干掉陈迥明,风光无限。1926年,全票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声望如日中天。 蒋宋联姻,又让蒋介石如虎添翼。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宋美龄喜结连理,当时蒋介石年届40,宋美龄年近30,蒋和孙中山正式成为连襟,但此时伟人已逝,让人扼腕叹息。后来蒋率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国民军,摧枯拉朽打垮一帮军阀,<br>张学良易帜,蒋遂攀上权力顶峰。<br> 历史上孙蒋很可能没有这样一张合影。但我相信,这樽“黄埔军校”酒瓶,蕴藏独特的“火石红”,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我“一日游”长洲岛,更记住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份: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