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古城

王天鹏

<p class="ql-block">文字:王天鹏</p><p class="ql-block">摄影:王天鹏</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8日携夫人来到马帮古城。</p><p class="ql-block"> 在红河南岸群山环抱的红河县,历史上是个偏居一隅的地方,但这里延续了许多令外界人惊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迤萨镇便是其一。迤萨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中西建筑风格的欧式古镇,不仅被称为“滇南侨乡”,亦有“江外建筑大观园”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马帮古城(迤萨东门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红河县县城东门。整个古建筑群由6幢单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有120多个房间。该古建筑群共包括东门楼、姚初基民宅、姚初基后院、钱二官民宅、钱二官附楼,还有3幢私人民居。均建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有“江外建筑大观园”之美誉。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第6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是红河县保护最为完整、美观、雄壮的中西式、传统清式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同时也是该县马帮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p> &nbsp; &nbsp; &nbsp; &nbsp;东门楼古建筑群以姚初民居中西合璧和钱二官迷宫大院为典型代表。 &nbsp; &nbsp; &nbsp; 姚初民居四合院与东门城楼相连,从1937年开始建设,历经7年,于1944年竣工。其房屋为中西式三层三进四合院跑马转角楼,瓦顶砖墙,外观成方形碉堡状,周围砖包土基墙,阳台处设防御射击孔,其建筑利用陡坡地形灵活多样地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坚固稳重,俗雅紧凑,大门顶所装饰图案按英、法等国家的建筑式样,设有“钟表”“十”字等立体图形,无彩绘,用水泥灰色沟缝制作,其建筑格局以天井和两边厢房为水平,倒厅一排五间低于天井,正堂的三间两耳则高于天井,房屋整体风格以法式建筑风格为主,内部建筑却属中式建筑风格。 &nbsp; &nbsp; &nbsp; &nbsp;钱二官迷宫式的砖拱大院堪称江外第一,整幢建筑没用一根钢筋,大小共8个天井,44个房间,188道门窗,结构像迷宫,主要建筑特点是窗拱、门拱、平面楼。整幢建筑既有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江南建筑的风情,同时还杂合了当地特色,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表现了红河人兼容并蓄的思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nbsp; <p class="ql-block">  迤萨马帮将百货及友谊播撒到南亚诸国,又将国外的财富和文化驮回家乡,置田地、建房产,在迤萨建起了一幢幢特色鲜明的青砖白瓦、颇具特色的四合院。</p> 防御外敌时从内部向外射击的射击孔 <p class="ql-block">  山间铃响马帮来,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交通不便的云贵川独有的风景,如今已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走在迤萨马帮古城的石板路上,望着精美的雕刻和宏伟的规模,仿佛又听到了嗒嗒的马蹄声从庄园里传出来。古堡式楼房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们仍然每天在迎接着红河谷的第一缕霞光,好像每天在讲述着红河侨乡马帮人敢为人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马帮,是迤萨的魂,是“老红河”绕不开的故事,是迤萨归去来兮的见证。走进“老红河”,徜徉古城堡泛着幽光的石板街,我们可以聆听马帮遥远的驼铃,穿越时空,那些似乎褪去的记忆,依旧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走在青石板的小巷,去寻找远行的马帮,那紧锁的重门何时阻隔了伊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马帮之路是清代以来活跃在云南境内,并通往东南亚的马帮路,这样勤劳、智慧的人们打通了滇南第一条通往东南亚的第一条马帮之路,驮出了滇南旅居国外的第一代华侨,并创造了独特的集中西建筑文化,马帮文化为一体的迤萨古镇。</p> &nbsp; &nbsp; &nbsp; &nbsp;从清代咸丰初期至宣统末年,近60年间,是迤萨马帮形成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1912年后,随着萨萨“下坝子”、“走烟帮”的兴起,迤萨马帮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除走通越南、老挝外,又先后走通了缅甸、泰国,定居异国的华侨也逐步增加,在旧时交通发展落后的时期,迤萨马帮为商品流通,为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并带动了经济发展,由他们创建的迤萨古城成为了当时的富足之地,也就涤荡出了齐心协力闯边关、披荆斩棘铸辉煌的“马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