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恒林</p> <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雁北师范学院,第二年完成副教授职称转评,按照规定,2002年我已具有晋升正教授的资格,但评正高要求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于是我想了一个“短平快”的办法,把数十年来创作的歌曲汇集成一本歌曲集,这样就有了《心路——李恒林歌曲作品选》这本小书。 2002年9月,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我顺利通过评审,获得高校正教授的任职资格。</p><p class="ql-block"> 我从自己以前创作(1977-2002)的歌曲中精心挑选了70余首集结成册。分为“祖国篇”、“家乡篇”、“创业篇”、“园丁篇”、“青春篇”和“明天的太阳”等六个专题。 </p><p class="ql-block"> 该书作品题材、体裁多样,曲调力求优美顺畅,民族风格浓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反映了自己近30年来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首都师范大学的姚思源教授、大同师范学校的高级讲师梁述中老师热情为本书作序,我本人写了后记,并把我写的创作体会文章《如何学作曲 先“作”而后“学”》作为自序也收入其中。 </p><p class="ql-block"> 文中首先谈了学习歌曲创作的重要性和这门课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与作用;其次谈了学习歌曲创作前应做的几项准备工作;最后分析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创作歌曲时的交替应用用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音乐创作数十年, 其中大都以歌曲作品为主。因此在歌曲创作领域有不少的经验教训和切身体会,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在多年《歌曲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学作曲应先“作”而后“学”,得出“只要学习者有正常的音乐审美能力、头脑中有一定的音调积累、有较为熟练的听音记谱能力,加上饱满的生活激情,就有可能写出动听的旋律”的结论。因此,作曲并不神秘。我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作曲家在创作中交替使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思维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心路》一书的出版,正是对我多年创作与教学活动的一个小结,也是我上《歌曲写作》课不可缺少的辅助教材,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学谱例,最有发言权,使教学更为生动和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心路——李恒林歌曲作品选》出版的20周年,我把书中的文字部分集结于此,一是回顾,二是感恩,感恩当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感恩为本书作序的两位老前辈。再次向姚教授、梁老师致敬! 2022.7.31</p> <p class="ql-block">序一,作者:姚思源</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李恒林同志先在地区歌舞团任作曲和指挥,后在幼儿师范担任音乐教师,近年又在高等师范音乐系担任教学和管理领导工作。工作岗位的变换,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歌曲写作却一直伴随着他的工作,成为他事业的一部分,并已取得丰盛的成果。我不赞成把他的歌曲创作用“业余”二字来看待(这常常是音乐界一部分人的偏见),而他是孜孜以求沿着他自己的“心路”,执著地把歌曲写作贯穿在他的全部事业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收到这本《歌选》的书稿,逐个地默默在心中哼唱了这些歌曲,感到作者在音乐写作上(特别是旋律写作)已表现得很成熟,并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他善于捕捉身边的有意义的生活题材,无论是抒发对祖国对家乡的胸怀,还是近在身边的校园和学子、儿童,他都能以恰当的音乐语言和体裁,转化成歌曲艺术。</p><p class="ql-block"> 他善于吸收和积累音乐音调素材,这里特别应提到他在歌曲中吸收山西民间音调素材,熔化、创新。读者可以在《中国选择了你》《为这山河更锦绣》等歌曲中清晰地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他具有较好的处理结构和材料以及安排曲式的能力。他的歌曲涉及到多种歌曲体裁:独唱、齐唱、重唱、合唱以及儿童和校园歌曲。特别是在这本《歌选》中,抒情性质的歌曲占了很大的篇幅,这说明他在这个领域的善长。</p><p class="ql-block"> 在哼唱这些歌曲中,我特别喜欢《遥远的回忆》、《班长有只冬不拉》、《校园夜曲》、《爸爸妈妈的第二故乡》等歌曲。</p><p class="ql-block"> 恒林同志已是一位熟练的歌曲作家,我期待着他创作出更多、更美好动听的歌曲。 姚思源 2002年3月1日于北京 </p> <p class="ql-block">序二,作者:梁述中</p> <p class="ql-block"> 心 声 之 路 </p><p class="ql-block"> 《心路》,心声之路,它记录着心声,也饱含着心血! 在当今伴着金钱和商业运作的“流行、通俗”歌曲的高强鸣响中,恒林同志不为所动,依然在他那块绿地里耕耘收获,为祖国和人民,创作着优美、清新的旋律!这饱含心血的70余首《心路》之作,就是他 20多年“歌田”耕耘的收获。品读之余,有些话想写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恒林同志是从1977年开始在各地报刊上发表音乐作品的,那时他还在歌舞团工作,是专业作曲指挥,音乐创作是他的工作任务。但不久因工作的需要,他调到了音乐教育的岗位上。多年来,他不仅身负繁忙的教学管理之责,同时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一直坚持登台授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他停下歌曲创作的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歌曲创作情有独钟”,无论多么繁忙,琴键上照样流出旋律,谱纸上总要记下音符!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执著深情,激励着他从不放下这纪录心声的笔!我想,对于一个专业作曲家来说,从20多年所写的歌曲中选出70余首集结出版,不能算做高产,但对于一个身系教育行政工作,又要从事音乐教学的人来说,真可谓难能可贵了。 通观这厚厚的一册《心路》歌稿,虽不能说篇篇为佳作,但可以说,佳作比比皆是,绝无粗制滥造之嫌!就我大致浏览所得,写在下面与各位读者共赏。 </p><p class="ql-block"> 作者依据作品的题材,将全书分为六个篇章,我认为最美的,当数《祖国篇》。仔细品味,其激情之中辄有柔情,融在那壮美流畅、明媚清新的旋律之中。听那《祖国恋》的“引子” 5 11 654 5 5 6 41 6546 5 - - …… 真像远方传来的号角,游子的思恋、向往,积压在胸臆的乡情,几欲喷薄而发!《我爱你,中华》却是完全不同的格调,清请淡淡、雅雅静静,又那么深深沉沉……。《前进,中国人》,一首用商调式写出的民族风格的进行曲,也那么激情振奋、气势磅礴! 《家乡篇》也感人肺腑,篇篇寄托着他对家乡的赤子之情怀!《黄河,我的家乡》,那悠悠自在、充满浓郁的黄土地风格的笛声前奏,把人们引到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上:“看见了黄河的水”多么亲切的声音啊,当接着唱到:“黄河岸边黄土地,古老的小村庄。”( 2 55 5 21 7121 b7……),其中这个“地”字,作者突然赋予它一个故意延长了的重重的降“7”音,着实是动人心弦,霎时间凝聚的深情崩发,令人哽咽,几乎唱不下去,此时一个唢呐领奏的间奏出现了:(25 165 1 71 2 5 165 1 21 5·)它让这激动的心续稍事平静!……这是作曲技巧和创作激情结合所产生的力量!接着,在一段歌唱性的旋律之后,作者用器乐手法写出一段新颖而又高亢、嘹亮的尾声,它悠久地回荡在河谷上空的蓝天白云间……。《黄河灯会》开头的散板中再一次把器乐的震音手法用于歌唱,旋律新颖悠长,令人神往……。 再如《我的高原》A段结尾处:2 23 2 1 6 5 4 16 56 5 - - - “林丛中淌出清清的河”中 第二个“清”字由清角音4猛然上行五度的大跳,给人感觉亲切而又深情,曲中其它处另有几个五度、八度大跳,都使得旋律黄土韵味十足! 我还想一提的是《当我远在他乡》,这是一首“晋”味浓浓的“戏歌”。其山西梆子腔不时出现、且变化有致,唱来令山西老乡心弛神往。作者出生在北岳恒山脚下,虽然已离开故乡30余载,但家乡的山水常令他梦牵魂绕,在《家乡篇》的12首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写到恒山的就有8首之多,每首都饱含着对故乡山水人情的眷怀依恋。 </p><p class="ql-block"> 其它各篇,佳作也不少!像《青春篇》中的《世界羡慕我们》,浓郁的青春气息,手法不落俗套;《爸爸妈妈的第二故乡》,其旋律合着歌词的新颖创意,用孩子的口气唱出爸妈的峥嵘岁月,万端心绪,一往情深;《二十一,很美丽》,作者运用娴熟的作曲手段和技法,诸如节奏上的变化对比,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得体配合等等,使歌曲活泼、明快,令人振奋。整个旋律中洋溢着青春年华的满腔热情和蓬勃朝气!《创业篇》中的《今日农村天地美》是一首充满浓郁山西风格的民歌合唱;《园丁篇》和《明天的太阳》则记录了他从事音乐教育20余年勤奋敬业的足迹…… </p><p class="ql-block"> 纵观整部《心路》,看得出作者在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结合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颇有成效。许多作品不仅唱出了新时代、新世纪的激情,其中浓郁的黄土风情,更是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个性的体现,唱来令人陶醉!……不需我再赘述了!还是留给读者仔细品味吧。 </p><p class="ql-block"> 梁述中 </p><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5日于山西大同</p> <h3>现年已82岁的梁老师近照</h3> <p class="ql-block"> 如何学作曲 先“作”而后“学”(自序)</p><p class="ql-block"> 李恒林 </p><p class="ql-block"> 说到作曲,人们往往把它看得很神秘,认为那是一个 高不可攀的领域,是一项只有专业作曲家们才能问津的高深技艺,此话固然不无道理,但就歌曲的作曲技法来讲,我认为凡是学音乐者,人人皆可学会的。你不一定非要作到“语不惊人死不休”,马上写出一鸣惊人的佳作,你的早期作品可能只是一首短小的儿童歌曲或校园歌曲,演唱者也仅限于你周围的学生或身边的同事,但毕竟总是有人唱了,这样,你的歌曲也就起到了它应起的一部分作用,如果你潜心于此,今后写出优秀的、能广为流传的作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认为我们更应注重学习作曲的过程,提倡一种“重在参与”的精神,因为在参与学作曲的过程中,你的视谱、记谱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你对旋律发展的一般规律将有更深入的了解;你会获得分析歌曲的能力;你在演唱歌曲时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会有更多的办法…… 一句话,你的整体音乐素质将得到全面的提高。联系到2000年夏季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的 素质测试,假如是一个能作曲的歌手,他在比赛中即使有些紧张,也决不会陷入不能熟练识谱的尴尬境地。</p><p class="ql-block"> 那么,学习作曲应从何处入手呢?我冒昧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建议, 供初学歌曲创作的读者参考:</p><p class="ql-block"> 首先,你要锻炼提高自己的听音记谱能力,能做到把所听到的曲调准确记录下来,进而才能记录你头脑中产生的曲调。</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有意识地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的“曲调仓库”,大量背诵、进而分析古今中外的优秀民歌、名歌,这样你才有丰富的音乐语汇,才能了解体会到不同的感情和情绪是如何用音符去表达。这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是一样的。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我国的群众歌曲大师李劫夫也曾说过: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在脑子里背了几百首民歌。无数成功的作品也都证明了积累和汲取民间音乐养分对于创作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第三,对 有志学习作曲的人来讲,人格的锤炼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培养高尚的音乐鉴赏情趣,有饱满的生活激情和歌颂“真、善、美”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学习作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条对于我们每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讲都是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让我们破除作曲神秘和高不可攀的羁绊,满怀信心地加入作曲者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认为学作曲就应该是先“作”而后“学”,许多知名的作曲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就是一个“先作后学、自学成才”的典范。如果你酷爱音乐,经常能有一丝灵感,也有创作的欲望,就不妨写他几曲试试,“非驴非马”也没有关系,有了一些感性的体会之后,你自会产生深造的欲望,这时你再带着问题去学作曲法,用作曲理论去归纳、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诸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你的作品就能经得起一些推敲了,将逐渐由“习作型”过渡到“产品型”。</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初学者尽快找到为歌词谱曲的感觉,这里我想分析一下作曲者在创作时通常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状态,或许能对大家学习写作有一些帮助。</p><p class="ql-block"> 当你选择了一首中意的歌词之后,首先应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可有表情地朗诵或吟诵歌词),按照歌词所提供的形象和意境去酝酿你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期待即将出现的灵感。这时你脑子里以往积累的音调素材有如堆好的干柴,正等待着勃然而发的灵感火花去点燃它。一旦这一刻来到,一句优美的旋律便和第一句歌词合为一体,歌曲的主题乐句就此产生,这是写歌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歌曲主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败,如果你对这个主题句不太满意,可以变换角度,重来一次或数次,变换的角度可以从节奏、调式、调性、速度、风格等多方面。直至使之“准确、动听、感人”。 </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曾动情地说起他在创作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时与剧中人物共命运、同悲欢的感人情景,以至在完成创作后数月中仍沉浸在剧中的气氛中而不能自拔,这就说明他创作时太投入了,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无疑是作品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歌曲的主题乐句产生之后,你要继续进入“角色”,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思维,使自己沉浸在歌词所提供的音乐意境之中,任你的乐思纵横驰骋……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此时你必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有时,一首作品就这样一气呵成了。但有时写着写着,你可能怎么也写不下去了,这时不要急噪,冷静一下,想想我们学过的曲调发展手法,它将提醒你:曲调的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可能性,试着多设计几种走法,看看哪一种能把你的乐思顺利发展下去。可能需要反复吟唱,苦思冥想,此时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智的逻辑思维,一旦找到突破口,你会顿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思维将更加兴奋活跃,写作的思路也将更为顺畅。作品完成之后,要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对其进行冷静的思考与评价,即转换角色,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找出不足,修改完善。在这个“冷处理”的过程中,一般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刚写完的歌曲作品,不宜立即推出,要通过自己的严格把关,把它修改至最满意为止。我认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者的思维特点是感性的形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思维交替使用的;优美旋律的产生需要丰富积累基础上的激情冲撞,而作品的最后完善仍有赖于相对成熟、丰富的作曲技巧和经验。敬爱的周总理曾把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精辟地概括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此话也形象地说明了歌曲的创作规律。</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认为,学习歌曲写作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有希望能做到的。如果我们在勤于积累的基础上,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边写作、边学习一些有关作曲的技法,善于总结,勇于探索,契而不舍,就一定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唱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在数十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一直对歌曲创作情有独钟,坚持业余写歌。从1977年发表第一首作品算起,至今不觉已近二十五个年头,现有机会在音乐界前辈们的扶持下将部分作品集结成册,一方面体现着自己多年来追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足迹而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想为初学作曲的青年朋友献上一块铺路的基石,使他们敢于踏上这条路、走好这条路!</p><p class="ql-block"> 人民需要大量的优秀歌曲,让我们共同努力,繁荣歌曲创作的百花园,唱响新世纪的主旋律! </p><p class="ql-block"> 2002年3月</p> <h3> </h3>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数十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一直对歌曲创作情有独钟,喜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歌曲创作。从一九七七年发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算起,至今已经二十五个年头。这二十五年,恰逢祖国进入改革开放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因此这个小册子所收入的歌曲一方面体现了自己追随祖国前进的足迹而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从若干侧面记录了我亲身经历的共和国的发展过程,展示、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中年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也想以此为初学作曲的青年朋友献上一块铺路的基石,使他们在学习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当。这本小书如能为他们提供些许的借鉴与启迪,我将甚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北岳恒山脚下,自幼接受着家乡流行的地方戏(晋剧、二人台等等)和民歌的熏陶,这些都不知不觉地在我日后的音乐创作中有所体现,露出若隐若现的痕迹,也形成了我的某些创作个性。因此我感到:丰厚的音调积累对一个音乐创作者来讲,既是一种积淀、一个重要的基础,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往往无法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主动的选择,人生旅途的曲曲折折,最终使我走上了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岗位,而童年的音乐积累,便“歪打正着”地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的创作道路,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大妄为”阶段,那时我是一名插队知青,因宣传“学大寨”工作的需要,硬着头皮编写过一些应时之作; 二是求学阶段,在山西大学学习期间,我的创作曾得到黄万品、张怀绵、王迺立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都是我的恩师; 三是工作之后的社会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著名词作家、作曲家张枚同老师经常给我提供大量的歌词并对我的习作提出指导意见;沈阳音乐学院张玉林教授曾手把手地教我指挥法;我曾有幸聆听过瞿维、李民雄、张一非、刘德增等作曲家的创作辅导讲座等。特别要提到的是曾任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黄河之声》主编的王盛昌老师,我通过投稿认识了他,他对我热情关怀,大力扶持,常对我的“有一定基础、但不太成熟”的作品加以修改并予以刊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只是“神交”而并未谋面。盛昌老师对我的鼓励给予我继续深造的强大动力。我插队时的挚友、山大时的同学、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姚恒璐先生对我走上音乐之路起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作用,他的父母姚思源、李晋瑗教授都曾在关键之时给我以教诲、点拨,使我获益匪浅,永志难忘。</p><p class="ql-block"> 感谢音乐界的前辈、老师们以及中国文联出版社对我极大的鼓励和扶持,使此书得以早日与读者见面;感谢尊敬的姚思源老先生、梁述中老师在百忙中阅读全书并热情作序!</p><p class="ql-block"> 另外,黎阳、涵月等朋友曾为此书的出版提过很好的建议并付出大量艰辛,在此也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 李恒林 </p><p class="ql-block"> 2002年3月5日于大同</p> <h3>美篇之末尾,录入一首新歌《故乡情》,马斌作词,崔凤岐配器,张艳虹演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