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新荣区明长城为古长城大同段遗址。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p><p class="ql-block">其中外长城长153华里,内长城长66华里,沿边筑烽台350多外,护边城堡10座,马市交易堡一座(四城堡),设口五个分别为: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p><p class="ql-block">沿内长城有著名的“边墙五堡”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新荣长城最有特色的就是从得胜堡到宏赐堡之间的一段长城,被誉为“紫塞长城”。</p> <p class="ql-block">守口堡村在大同市阳高县城西北20公里的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之一的守口堡脚下,长城依山而建,十里一堡,五里一墩,村落人家依墙而居,村名就是长城的名字,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左有虎儿山,右有猴儿山,中间黑水河,山高坡陡,极似一峡谷。作为明长城的关口,这里曾经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如今城堡已毁,但长城犹在,残垣断壁依稀,土墙烽燧相望,盘垣于起伏连绵的山间,风骨犹存。</p> <p class="ql-block">新荣境内长城有两条,是明代大同北部重要的两道防线,总长219华里。</p> <p class="ql-block">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 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p> <p class="ql-block">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市场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四城堡,又称市场堡,位于得胜堡北部,同样在长城内,是历史上的马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羌堡位于得胜堡东北2里的镇羌堡村,长城以内,东拒饮马河,嘉靖24年建。</p> <p class="ql-block">得胜口关在得胜堡北面,位于长城上,北边是马市。得胜口长城向西连接拒墙堡,向东过饮马后后向南一段后向东往镇川口而去。得胜堡东南饮马河西岸长城第一个敌台旁修有羊马城(修有墙壁的土围子),《图文长城——山西卷》作者李少文老师富有诗意地命名其为“巡河堡”,但此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墩院,或者称为坞壁,其级别不能作为城堡。</p> <p class="ql-block">镇川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p><p class="ql-block">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当时由于此堡所辖长城沿线地势平衍,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易受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长城由镇川口继续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这段长城为黄土夯筑,较坚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又墙体保存较好,多存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内所辖长城较为突出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大同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长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包括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2009年公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数据中,大同市境内明代长城343.149千米,其中浑源县80.309千米,广灵县0.08千米,灵丘县4.298千米,天镇县62.213千米,阳高县49.098千米,左云县37.489千米,新荣区109.662千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