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刘树人〉漫谈字外功夫的转化

金垛愚叟(微信同步)

<p class="ql-block">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艺术研究】漫谈字外功夫的转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树人 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b></p><p class="ql-block"><b> 2022-07-27 20:09 发表于上海</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书坛常说“功夫在字外”。这是套用的陆游的诗句。南宋诗人陆游给儿子写诗:“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p><p class="ql-block"> 读此诗,感觉陆游讲自己学诗的过程和心得还是挺实在、挺辩证的:学诗之初是“但欲工藻绘”,即要在韵律、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中年才开始领悟到学诗的更加深刻而宏大的旨要。最后告诫儿子,学诗是士人的正业,不要靠小聪明,真要学好诗,还要注重在诗外下功夫。可见,以陆游的全诗观照书法,说功夫在字外,应是指在字外也要下功夫,即学习书法首先要下字内功夫,如同学诗之初“但欲工藻绘”,同时要注重字外功夫。要内外双修,才是学书正道。</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刘树人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当下书坛对功夫在字外有一种盲目性。有的片面夸大字外功夫的作用,似乎只要有字外功夫字就写得好;有的把字外功夫简单化,认为会做诗词楹联就是有字外功夫,也不管所作的诗词楹联水平如何;有的看到别人作品中出现错别字、混用了繁简字,就随意贬低为“缺乏字外功夫”,等等。以上种种,反映了当下书坛一些书家对字外功夫认识上的肤浅和实践上的无序,也反映了当下书法队伍总体上在字外功夫方面的薄弱和不自信。</p><p class="ql-block"> 廓清关于字外功夫的模糊认知,首先是要认清字内功与字外功的辩证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衡量一个书法家艺术水准的高低,品鉴一幅书法作品艺术水平的优劣,字内功是根本因素,字外功通过字内功相对显现出来。比如各级书协搞展览评选作品,评委们肯定是看作者字写得如何,而不知道作者书读了多少,即使你写的是自撰诗词或楹联,但字写得不如别人好,也还是被淘汰。由此可见,就学习书法而言,下好字内功夫是主要的,是内因和根据,学习字外功夫是一种辅助,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外因和条件。我这样说,并非否认字外功的作用,而是说明,字外功夫很重要,但对于学习书法的作用是相对的。缺乏字外功夫书法难以达到高级境界,但不等于有字外功夫字就一定写得好。历史上,有的大书法家是大学问家,比如苏东坡;也有的大书法家并不以学富五车著名于世,比如颜真卿;而有的大文豪写字却只是一般水平,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曾说,他到了晚年才知道写字的乐趣,遗憾自己“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至于现代人,如果你从来没有好好练过字,即使你现在是大作家、名博导,写出来的字,别人也不会认可是书法。</p> <p class="ql-block">字外功对于书家提高书艺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书家进行转化。没有人今天读完一本《中国通史》或者《哲学概论》,明天写字就变好了。这说明,对书法家来说,学习字外功不是最终目的,把字外功转化为字内功才是合目的性的行为。能转化,学习的字外功是为有用功,不能转化,所学的字外功与字内功两张皮,即便你在字外下功夫再多,甚至学成了文学家、哲学家,但对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不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么,字外功怎样向字内功转化呢?我们知道,书法的字内功分为技法规则和观念理念两个部分。技法规则不断练习、长期坚持,同时书家在此过程中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并形成一定的书法观念。技法水平提高了,书法观念会相应提升;反过来,书法观念提升了,经过练习字也就写得更好,这就是心手相师、心手双畅。所以,书法字外功向字内功的转化,主要是影响和进入观念部分,即字外功能够影响、改变、提升书法家关于书法的观念、理念。这也告诉我们,书法家下字外功夫,应学习能够提升自己书法观念理念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字外功才能实现转化,才有实际效用。</p> <p class="ql-block">实现字外功夫的转化,具体地说,一是要转化为书法审美观念、层次和品位的提升。书家长期临池苦练,目的是为了把字越写越好。但什么是好字?由于各人审美的差异性,看法并不相同。有的书家写到一定水准后遇到瓶颈,从此踏步不前,并非不再用功,而是他的书法观念——主要是书法的审美观念僵化了,对于书法美的认知层次没有不断提高,甚至出现狭隘和偏执。比如有的人强不知以为知,轻率批评其看不懂、看不惯的字是“丑书”,他们的审美心理脆弱,只愿或者只敢欣赏匀称、优雅、妍美的风格,接受不了古拙、奇崛、险峭等风格,有抵触心理,就肆意贬斥。解决这一类书法审美观念上的问题,需要学习美学、文学以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认清艺术审美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性、艺术风格具有多样不同的丰富性、艺术发展具有时空不同的现实性,从而开阔自己书法审美的眼界,增加对于书法审美层次的认知和敏感性,端正下字内功的方向,努力做到“胸罗珠玑,笔涌云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二是要转化为书法本质和书法发展规律认知能力的提升。什么是书法?不少书家思想上并不明了。比如,有的不理解书法在现代已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的认为书写的文字内容就是书法的内容,书写本身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偏爱新帖学,说敲响了碑学的丧钟,说二百多年前的碑学是今天书法审美乱象的根源,等等。当下书坛存在的这一类片面性认识,导致在书法实践上出现保守趋势,不少书家缺乏探索精神和进取意识,有的名家字越写越寡淡无味,书协办展作品越来越面目雷同。解决此类问题,书家要认真学一点哲学、美学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知识,树立辩证思维,深刻理解书法是艺术性、文化性和人的精神的辩证统一,是表现汉字的意象美和书家情感、性情的辩证统一,是承传古代经典和表现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是一种“通过汉字书写,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中国书法申遗文本》用语)。从而在师古临池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积极探索,创新出新,努力促进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三是要转化为人生境界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境界。艺术作品“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做人有境界则人品高尚赢得社会尊崇。艺术境界是由人生境界决定的。清弘飘逸的大草,只能出自宁静淡泊的林散之的笔端;而求名争强、求利斗狠的人,写出来的字则难免狞厉躁蛮之气。当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对于艺术家来说,提升人生境界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是正确对待名利二字。有的书家成名后想扩大名气以更多获利,于是字内功下得少了,艺术观念逐渐变得保守,作品表现力日趋平庸,以至写成“俗书”而不自知。考察自古以来的书法大家,不仅在功力、学养方面超越时辈,在人生境界上也大都堪称楷模。当年齐白石作为一个“北漂”,不谋名谋利难以生存。但他成名以后,并未放弃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他不怕失去已有的书画市场,表示宁愿饿死京华,也要衰年变法,终于创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名垂后世。书家下字外功,要学习艺术大家的精神境界,注重品德修养,树立传薪责任感,淡泊名利,专心向艺,努力臻达书法艺术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2年7月11日于海上倚虹堂</b></p><p class="ql-block"><b>- END -</b></p> <p class="ql-block">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人民网&gt;&gt;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树人:一位不懈前行的低调书者</b></p><p class="ql-block"><b>2019年06月24日17:49 | 来源:海外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标题:刘树人:一位不懈前行的低调书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关注书法评论,你会时常看到一个人名:刘树人。而近段时间再听刘树人,反倒是他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展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的书法“诸体兼善”,本次书法展80余件作品囊括了他50余年书法历程中所钻研的篆、隶、草、行、楷等各类书体。用他的话说,“几十年习书除了修身养性,更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拿出来交流是希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b>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首届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以及中日、中韩交流展等重要展览。曾在南京、上海分别举办书法联展。</p><p class="ql-block">  在刘树人的记忆里,年少时对书法的认识仅是“把字写好”,一本长辈赠送的柳公权《玄秘塔碑铭》成为其书法的入门帖,也让他知道书法与写字的区别,“不能仅按老师要求写就行,还要追溯传统经典学习”。家人知道刘树人爱习字,一本即将化为纸浆的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小楷书帖成为其第二本字帖。鲜少有人知晓,就这两本字帖,刘树人临习了十几年,扎实的楷书功底为他深入书法研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因特殊时期失去了在课堂系统学习的机会,此后,十六岁的刘树人“上山下乡”,知青们的书籍是他学习来源,当时抄录一本《唐五代宋词选(上册)》,他至今仍记得其中的诗句。以至后来考上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老师感慨其知识底蕴已是研究生水平。</p><p class="ql-block">  因为字写得好,在安徽当兵期间,刘树人从事宣传工作,写幻灯片、出黑板报、墙报等,工作便利而接触到的更多文化资源,让刘树人能阅读到诸多书籍。这时期刘树人对书法的认识仍停留在写字阶段,“纯粹是一种喜欢爱好”。直到后来调入南京,刘树人开始意识到写字是一门艺术,它叫“书法”。</p><p class="ql-block">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京,各类书法展览、碑帖扩充了刘树人的眼界,他一边接触和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书法技能,一边认真学习思考,加深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于“碑帖兼融”的探索,上溯书法起源、传承融合,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拙朴厚重、简静遒劲的书风。</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的书法风格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史家、书法家常国武评论为“重、拙、大”,认为能达到这三个标准,说明刘树人对中国古典文学很熟悉。而他的诗词、楹联写得极富情感,对平仄、用韵、格律使用很熟练,可以看出其扎实的文史功底和寒窗苦读之情。</p><p class="ql-block">  书写之余,刘树人出版了《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多本书籍,近年来又发表关于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十多万字。</p><p class="ql-block">  与刘树人聊天,天南地北的话题都能引经据典、随手拈来、深入浅出。从中国历史到历代文字研究,又或者当下的行为书法,只要与书法相关,刘树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提高,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要敢于不断地自我否定,这样才能够自觉地去补短板,既务益又补损,不断进入更高境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对话书法家刘树人</p><p class="ql-block">  您50多年的习书经验,从临习柳公权楷书到碑帖融合,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内涵很丰富。十几年临习楷书的经历,给我带来最大的益处是:解决了后来研习其他书体的结构章法等问题。因为笔法是书法的核心、结构是书法的根本,楷书基础打好了,再进入到行、草、篆、隶会比较容易一些。</p><p class="ql-block">  到南京后,渐渐知道书法中两大重要流派帖学和碑学,我们对碑和帖应该从本质上进行理解,要有辩证思维,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我才会形成“碑帖兼融”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从临帖到临碑,是您作品风格的分界点吗?碑帖兼融有什么难度?</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碑帖之争”一直是当今书法界存在的问题,帖学和碑学都是传统书法,但各有长处和不足。</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清代书家提出碑学时,“碑帖兼融”的思想就已经萌芽。所以上百年过去了,如果再纠结临帖还是临碑的问题,就是缺少辩证思考了。我明确“碑帖兼融”的思想大概已有20余年,我认为“碑帖兼融”应该是书法发展的大趋势。而从个人艺术追求的角度来讲,想达到一定造诣,要尽量走少有人探寻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在“碑帖兼融”中,首先是解决结构、笔法统一的问题。帖中行草居多,注重连贯流畅。魏碑以楷书居多,大多刻于墓碑和山石上。</p><p class="ql-block">  在笔法上,魏碑没有行草书,所以魏碑要解决向行草书过渡的问题。结构上,碑是隶书向楷过渡过程中的产物,但从汉隶到唐楷的过渡还不成熟。碑很多字体结构上大下小,在我看来,这是碑的一种拙趣,将它作为养料来吸取,在个人风格形成上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所谓艺术性便从中产生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探索过程中,往往是意识到这些问题,但笔下却不容易表现出来。当找不到突破口时,我往往几种字体一起练,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需要多看多想,坚持不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书法中写大字很难,但您的大字作品被评论为“中宫疏朗,计白当黑,用笔简静浑穆”,是如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写字首先要把结构摆好,我楷书的基础比较扎实,当笔落下,字体的结构章法也基本形成。我比较喜欢写对联,写对联就大字写的比较多,也许因为我性格的关系,写大字能够开阔心胸,便于感情的表达。写大字讲究举重若轻、从容不迫,通过习篆、习隶,中锋用笔用于所有字体,这样才会显得比较厚实。</p><p class="ql-block">  书法讲究通古贯今,您作为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也创作了许多甲骨文书法,在这其中有什么感悟?</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今年正好120周年。我开始接触到甲骨文书法,是通过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王道云的引荐,学习甲骨文书法的目的是宣传甲骨文。写甲骨文书法,将小字变成大字,刀刻变成毛笔,硬质甲骨变成纸张,书写条件全变化了,而甲骨文书法的艺术性就寓于这些变化之中。甲骨文为什么能跟书法连在一起?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所以甲骨文从发现开始便成为书法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目前甲骨文大约有四千字左右,真正被考证出意思的字大概1300到1500字,这让甲骨文书法创作遇到了一个难题:写一首诗,有的字没有。从书法表现性来讲,甲骨文局限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随意造字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研究是一门严肃的文字学科,如果现在随意给甲骨文造字,再过50年、100年,后人的考证过程会由“原来甲骨文怎么认,变成考证是否为真假甲骨文”。去年在南京的一个全国性研讨会上,我也提出了纠正甲骨文书法随便乱造字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书匠与书法家的区分,在于创作者自身。您如何看待“书外功”?</p><p class="ql-block">  刘树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艺术家的性情、想象力和才情。书坛有个说法,年轻时看才情,中年时便是学养,学养决定高度,而最终的书法境界需要时间来检验,这就需要有书法以外的“字外功”来支撑。</p><p class="ql-block">  “字外功”涵盖面很广,不仅有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其中涉及文字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然而书法写到最后,反应的是书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做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该就要具备这些知识基础和修养。</p><p class="ql-block">  但现今书法最大问题是功利性,展示平台多了,表现方式却越来越奇特,用头发创作等各种杂耍噱头吸引目光,造成了鱼龙混杂的现象,所以名利思想对书坛的侵蚀影响非常大。</p><p class="ql-block">(责编:袁勃)</p> <p class="ql-block"><b>附录:小编集字、习字近作小辑</b></p> <p class="ql-block">小编简介:</p><p class="ql-block"><b>洛阳人居库尔勒,6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农艺师退休。</b></p><p class="ql-block"><b>【美篇之家】委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选刊》微刊编辑,嵩岳诗社社员,大鹏诗书画院·扶摇文学社副社长兼新疆分社社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