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一哈达铺 试看天地翻覆

杨效成

<p class="ql-block">  若尔盖——哈达铺,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今天的红色旅游线路。</p><p class="ql-block"> 从唐克黄河第一湾前往若尔盖县城时,路过一处观景台。观景台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走近才知道这是为纪念红军穿越若尔盖草地而设立的纪念碑。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走过的即若尔盖草地。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着“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并刻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等九位元帅的名字。陈毅元帅因伤留在江西,未参加长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甘南旅游,从若尔盖到陇南宕昌时,有段路程是红军长征时走过的一段艰苦卓绝的路线,这条线路现在已成为红色旅游线,一路感触颇深,令人泪目。</p><p class="ql-block"> 由若尔盖出发,首先经过班佑村国道213线旁的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当年国民党军队在川甘边境布署了重兵,围剿红军,唯独在松藩草地方向,留了一条豁口。蒋介石料定红军不敢走这条被称为“死亡之路”的通道。中国工农红军是1935年8月21日开始过草地的。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西部的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现在的若尔盖草原)。这里是高原沼泽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芜人烟。红军将士在茫茫草地上走了七天,才到达一个有人烟的村庄一一班佑,由此走出草地。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的碑文是当时仼红十一团政委,后为开国上将的王平将军的一段回忆录,全文如下:“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了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对岸观察。那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唉呀!他们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含着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p><p class="ql-block"> 这段碑文令人心酸、泪目。王老将军生前一再叮嘱,要在班佑修建纪念碑。2011年9月纪念碑落成。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走过的若尔盖草地现在称为“若尔盖草原”,虽是一字之差,但草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尔盖”是藏语“牦牛喜欢的地方”的意思。现在的若尔盖草原上牛羊成群,帐篷点点,一派宁静祥和。这里也是旅游胜地,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光顾。如今面对如诗如画般风景的草原,使人很难相信这里是曾经吞噬了无数红军战士生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若尔盖经迭部去陇南的宕昌县,与前几天走过的地方完全不同。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山高林密坡陡,公路弯弯曲曲,一路都在下坡。路旁有清流奔腾而下,沿途山青水秀,与江南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季节不同,这里还是春天。</p> <p class="ql-block">  途经若尔盖求吉乡麻藏村时,公路旁有块石碑,上面刻有“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行军路线首次汇聚点”。再往前就到了甘肃甘南迭部县的高吉村。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俄界会议”。当时把藏语“高吉”译成了“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确定了红军北上的战略。俄界会议在党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俄界会议景点园</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上刻有“长征指北针”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到了迭部境内的腊子口了。腊子口,藏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自古为甘川古道的咽喉要道。山沟两边,绝壁峭立。口子宽约30米,素称“天险”。1935年9月16~17日,红一方面军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攻克了天险腊子口,打通了红军北上的通道。攻打腊子口时,毛主席曾亲临前线指挥所了解战况。腊子口战役事关红军的存亡,能过这个关隘,红军可继续北上。过不去,只能退回从走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意味着红军打通了生命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过去了,腊子口山沟里修建了公路,尽管地形地貌有了很大地改变,然而来到这里依然能一眼看出地势的险峻。如今在腊子口战役遗址上矗立着杨成武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遗址上还有座展现当年红军激战腊子口的群雕。去时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孩,穿着红军军装在雕塑前拍照,让人感到一丝欣慰。是的,我们在缅怀先烈时,更需要继承前辈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实现強国之梦,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只讲物质条件是不够的。</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公路两旁不断看到立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经过的标牌,以及与长征有关的宣传画、标语等等。公路的护坡上、公路旁设立的混凝土防撞墩上都画有红色五角星。红色标志向人们提示——这里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到宕昌县后,我们又去了宕昌的哈达铺。</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自古是甘川古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明朝在此设“铺”(驿站),“哈达铺”的名字沿用至今。这个小镇后成为红军长征路上一个重要节点,称之为红军长征的里程碑、转折点、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  长征时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于1935年9月、1936年8月到达哈达铺。现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旁边有条红军街,街上保留了多处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高级将领曾住过的房子。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博古)、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罗永桓、陈赓等等。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周恩来、朱德、林彪等人住房,街上有的老房子正在维修,可能没有挂牌。</p><p class="ql-block"> 街上还有一间很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一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更是引人注目。 </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之路,去寻找、创建新的根据地。一路上国民党军进行疯狂地围追、堵击。何处“落脚”,成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俄界会议决定一路向北,是打算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一个新的根据地,再伺机向东发展。到了哈达铺后,就是在这个小邮政代办所里,红军找到了几张国民党发行的报纸。在一份《大公报》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创建的红色根据地。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后,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一致认为要到陕甘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下午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向大家宣布“到陕北去”的决定。随后在榜罗镇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党中央正式决定落脚陕甘根据地,并以此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哈达铺这个小邮政代办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召开干部会议的关帝庙正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和张闻天住在店铺后面院子里的一间平房里,没有开放,举着自拍杆拍了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住房紧挨“义和昌”,房屋陈旧,亟待维修。</p> <p class="ql-block">  李克农和杨成武住毛主席斜对面。</p> <p class="ql-block">  王稼祥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哈达铺还是一个商贸小镇,物资相对丰富。红军在饥寒交迫中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后,来到了哈达铺。部队急需的给养在这里得到了补充,使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得到休整,提升了士气。如今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项详细的统计,当时哈达铺人民群众支援中央红军的物资,包括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后来,杨成武将军在回忆2这一段历史时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见过这样的豆腐吗?</p> <p class="ql-block">  这条红色旅游线路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颇深。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属不易,致敬——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革命的先烈和前辈!由衷地希望我们国家在浴火重生之后,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日益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