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特钢之王俞亚鹏(蒋国良)

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u></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5月,中信泰富副总裁,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俞亚鹏正式退体,又被选举担任江阴市企业家协会会长,继续为江阴企业发展做着贡献。</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 俞亚鹏在钢铁行业从业48年,在国内特钢领域声誉卓著,是特钢行业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特钢产能超过13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特殊钢制造企业集团,主要财务指标连续多年远远领先国内同行, 2015年时企业净利润排名全国同行业首位。俞亚鹏因此荣获多项殊荣:2003年获评中国首届十大科技前沿人物,2004年获评江苏省劳模,2006年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获评中国创新创优企业家、中国特钢协会会长,2015年当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span></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 俞亚鹏至今保留着钢铁行业内三项纪录。1988年担任江阴钢厂总工程师,这个全国冶金行业最年轻总工程师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除了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他还是业内少有的从学徒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没跳过一个台阶,一直做到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第三个纪录则是目前钢铁企业从事钢铁专业48年,时间最长的在任董事长(刚卸任)。“48年来,他就做一件事两个字,一件事是‘钢铁’,两个字就是‘特钢’。”在他的带领下,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建立了以人才、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企业文化,树立了“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先进理念,任职兴澄特钢总经理期间,持续加强技改投入,加大新品开发,积极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优特钢基地;担任中信特钢董事总裁、董事长以来,开展一系列集团化运作,推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完成对青岛特钢的股权交割、对华菱锡钢、浙江格洛斯钢管的收购,进一步优化企业战略布局,实现特钢集团深交所整体上市(证券名称:中信特钢,证券代码:000708),企业市值一度实现1700多亿元,成我中国钢铁板块第一股!也使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特殊钢制造企业和我国特钢行业主导者。</span></b></p> 从学徒到总工程师 <p class="ql-block"><b>  1973年1月,17岁的俞亚鹏从南菁高中毕业后进入江阴钢厂当电工学徒,从此决定他有缘钢铁业的一生,开启了他勇闯特钢世界、成为特钢之王的漫漫长路。</b></p><p class="ql-block"><b> 俞亚鹏当学徒的第一天,师傅便安排他更换车床上的一个交流接触器,他用了不到20分钟,就换好了新的接触器,师傅很满意这次考验,觉得自己是收了个善于学习而又肯干上进的好徒弟。</b></p><p class="ql-block"><b> 为了能尽快地胜任电气方面的工作,俞亚鹏一方面白天向师傅学习,和同行们互相探讨交流;另一方面又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电工书籍,学徒工资基本上都买了电工书籍。更重要的是,俞亚鹏善于把书本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他通过自学很快成为了维护保养、检修各类电力设备的行家,颇得大家的好评。1975年10月,他被提升为水电班副班长,当时他学徒还未满师。</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江阴县举行职工技术大比武,学徒刚满师的俞亚鹏参加了电工项目的比武,在1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成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年轻的技术“骄子”。两年后,潜心自学电气、机械知识的俞亚鹏奋发上进,在高考恢复的舞台上步入常熟理工学院,攻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五年电工实践加上三年专业学习,让他拥有了扎实的电气控制和金属材料、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为日后大成钢铁、振兴企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渐渐地,他成了厂里上下公认的“机电行家”。</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江阴钢厂建设花山新厂,俞亚鹏承载着钢厂的信任和希望,出任“三电一机”项目的总指挥。他深深懂得,在钢铁企业中,设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从建厂开始,就整日奔波在花山这片土地上。挫折、探索、突破,俞亚鹏从安装、调试、验收,一刻不停地围着设备转。1987年7月22日,110KV变电所一次投运成功;7月27日,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的发电机组一次调试并网成功;10月22日,第一台20吨电炉出钢。接着是员工培训,俞亚鹏身体力行,他知道,钢铁企业应该努力实现全员企业管理。在厂长支持下,他带领钢厂员工,投入到全员培训的大学习中,这种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专业性培训,大大提高了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队伍。</b></p><p class="ql-block"><b> 花山钢厂引进的设备是当时国内先进的连铸半连轧生产线,但由于是二手设备,电机功率小,电控设备老化,经常发生故障,严重影响产能的提高。俞亚鹏大胆建议改造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他辗转努力,从冶金部北京自动化研究院请来了副总工程师左德傲指导,更换了全部电气传动柜及主电动机,从而改变了二手设备故障频出的局面,月产能力由改造前的3000吨提高到万吨以上,适遇市场螺纹钢价格暴涨,江阴钢厂乘势大获其利。</b></p><p class="ql-block"><b> 江阴钢厂花山新厂的建成,产能一下子提高了几十万吨,使江阴钢厂从此“府里有名”“省里有号”。俞亚鹏所负责的“三电一机项目”的成功运行,让他声名大振。1987年12月14月,花山钢厂宣布正式成立,俞亚鹏被任命为花山钢厂厂长。年轻的后起之秀,稚嫩的肩膀上,承担起江阴钢厂大半江山兴衰成败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 1988年,俞亚鹏担任了江阴钢厂总工程师,在全国冶金行业总工程师队伍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时年32岁。</b></p> 兴澄突起的优转特 <p class="ql-block"><b>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推动着江阴钢厂思索寻求如何做大做强。1993年初,一份有关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寻找合资企业的材料,摆到了江阴钢厂负责人的案头。在时任无锡市常务副市长、曾任江阴市市长的吴新雄以及江阴市领导的大力推荐下,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先生在几经考察,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江阴钢厂干部员工创业精神的认同,江阴钢厂与中信泰富于1993年正式合资成立了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1995年,合资公司在江阴开发区投资16亿元人民币,建设滨江新厂区,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特殊钢生产线。但当时的合资公司总经理对管好这条生产线心中没底,于是由香港中信泰富出面,着手寻找国外合作伙伴。最后,目光落在了美国500强的百年老企业铁姆肯(Timken)公司身上。铁姆肯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特钢企业,号称世界特钢领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锥滚子轴承和无缝合金钢管制造公司,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产品深受中高端用户的欢迎。铁姆肯公司本有意中国市场,受兴澄邀请后马上花500万美元请咨询公司做了一个与中方兴澄特钢合资的方案。这个方案条件“荷刻”,一要派员全面管理,二要产品贴“铁姆肯”商标,三是只生产高端产品,四是逐步控股滨江新厂。方案令兴澄公司迟疑,也让香港中信泰富举旗不定。</b></p><p class="ql-block"><b> 此时已经新任兴澄特钢公司总经理的俞亚鹏,脑海中也掀起了一场风暴:难道我们中国的企业中国人自己管不好,一定要请外国的公司来管吗?考虑再三,俞亚鹏向荣智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与其和外方合作谈判旷日持之、滨江厂生产停滞不前,不如让我们中方经营管理层和技术团队来试一下。这份请战书得到时任江阴市委书记翟怀新的大力支持。当时担任合资公司副董事长的蔡星海,也极力支持以俞总经理为首的班子来管理新厂。荣智健和董事局认真研究后,接受了翟怀新的推荐和俞亚鹏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 承诺就是责任,挑战就是拼搏。兴澄人决心要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俞亚鹏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首先对引进的“四位一体”生产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在总经理办公会上做出改造理由的分析:这条生产线从德国引进,其工艺装备虽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但生产线引进之初是从普优兼顾的要求着眼的,这两年的角钢、槽钢生产实践证明,该生产线生产型钢在工艺上是不匹配的,生产上是不稳定的,要靠这条线在型钢生产上达产达标难度是很大的,而国内市场上型钢产品已供大于求,型钢生产没有大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必须果断地淘汰不赚钱的型钢生产,转而集中精力开发生产有市场有效益的优特钢棒材产品。也就是说,要服从市场需求进行转型。</b></p><p class="ql-block"><b> “说干就干”是兴澄人的一贯作风。根据俞亚鹏的总体设计,对引进生产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炼钢方面,为提高产能新增2号钢包精炼炉、2号真空精炼炉,为提高质量在连铸线增设末端电磁搅拌装置。在轧钢方面,将6号轧机由平轧机改为平立可转换轧机,新增17号轧机,并新增一台钢坯加热炉,这样可以用单一300方坯轧制出直径45—130mm的各种规格棒材。整个改造总投资花了1.6亿元人民币,但由此番改造带来的巨变却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产能大大提高,从设计年产60万吨一下子提高到100万吨;第二,质量有了保障,产品精度提高,棒材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均有质的飞跃;第三,生产成本每吨降低了200元;第四,提高了生产作业率;第五,产能提高了,操作人员一个也没增加,大大提高了实物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改造,这条引进的生产线真正成为了一条特钢生产线,为公司“优转特”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工艺装备基础。如果没有这次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能有日后轴承钢、汽车钢的大发展,兴澄特钢也不可能一下子走到全国特钢行业前列。</b></p><p class="ql-block"><b> 这一年,兴澄合金弹簧钢产量、合结钢产量、冶炼电耗、人均产钢、人均利税、人均创利、资金回笼率、全员总产值生产率八项指标,位居全国特钢行业第一。当年,国家冶金工业局副局长赵喜子到江阴兴澄钢铁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后欣喜地说:“你们是全国特钢行业中运营得最好的企业。”2008年,兴澄实现上交地方税收11亿元,成为江阴市首个税收突破10亿元大关的企业。几年后,当年寻求合作的美国铁姆肯公司老总一行再次来兴澄,吃惊于兴澄的经营、生产、科研面貌一新,连铸工艺生产的质量不亚于铁姆肯公司,把三年前未达成合作确定为“重大战略失策”。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中国人自己不仅能够管理好,而且还能创出奇迹,让世界为之信服!</b></p> 招人才三请蔡燮鳌 <p class="ql-block"><b>  企业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的竞争,特钢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熟悉特钢的特殊人才。2001年元旦,兴澄总经理俞亚鹏在《兴澄特钢报》上发表了题为《竞争更激烈前景更美好的战略思考》的元旦致辞。</b></p><p class="ql-block"><b> 致辞中说:“新世纪兴澄钢铁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将兴澄钢铁建设成为一个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品牌国际化、环境园林化的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高新技术特钢厂,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参与并抗衡国际竞争。”为此,在新的一年里,公司继续实施“尊重知识,培育人才,实施‘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的战略。‘派出去’,走出国门去考察、学习;‘请进来’,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办班培训,要培养出自己的国内顶级的轴承钢专家、齿轮钢专家、弹簧钢专家。”这不是一般的贺年套话,而是俞亚鹏要把企业建成长盛不衰的学习奋进型企业的宣言。</b></p><p class="ql-block"><b> 俞亚鹏2000年曾去德国考察过全世界电炉炼钢效率最高的巴顿钢厂。只有600多人的巴顿钢厂,当时年产173万吨钢,而兴澄3000多人,年产量却只有100万吨钢。这样的比较,让俞总印象极为深刻。他意识到:高效率就是竞争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软实力。一切以人为本、团队精神,是企业攻坚克难的重大法宝。当今竞争激烈的年代,只有快,才能高效,只有高效,才能低成本、高产出。俞亚鹏当即决定,派送厂里的全部干部、技术人员和员工骨干去德国巴顿钢厂培训、学习。第一批赴巴顿培训的兴澄18名员工,由他亲自带队。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72名培训人员来到巴顿,每期两至三周,接受巴顿钢厂的全面培训。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兴澄人看到巴顿钢厂的管理理念炼钢工序是以秒来计算的,而兴澄自己是以分钟来计算的,二者的差距是60倍。一比较、一分析,找到了差距,也转变了观念。兴澄花山分厂2001年初觉得完成35万吨钢生产任务还有困难,学习培训回来,干部员工信心大增,年底实际完成了42万吨钢产量,第二年又超过了50万吨。去巴顿培训学习的总费用500万元,回来实战不到两个月就收回来了。</b></p><p class="ql-block"><b> 俞亚鹏说:“兴澄从当初的手工小作坊到今天拥有世界一流装备,从小生产农具到今天成为全国优特钢基地,一步一个脚印,所走过的历程,就是坚持走了一条不断地提高员工素质的道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兴澄把培训看作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无论市场形势如何变化,兴澄都坚持像办学校那样办工厂,坚持不懈地开展企业职工的全员学习培训,从而使员工的素质始终能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b></p><p class="ql-block"><b> 俞亚鹏采用内外兼修方式打造企业。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打破人才认证唯学历、唯职称的框框,以实践锻炼员工,以实绩评价员工,鼓励人人都能成才。兴澄有个电炉的操作电工张国伟,在企业的支持培养下,他荣获“无锡市张国伟技能大师”“江阴市企业首席技师”等称号。在兴澄拥有“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创新工作室”。另一方面,兴澄千方百计从国内引进人才,十多年来,光从国内外十大特钢企业就引进了数百名中、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俞亚鹏三请蔡燮鳌”,就是流传全厂的引进特殊人才的一段佳话。</b></p><p class="ql-block"><b> 蔡燮鳌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交大,原山东莱芜特钢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擅长优、特钢技术,在钢铁业内享有盛名。1991年,时任总工程帅的俞亚鹏意外获知蔡要离开莱芜钢厂的传闻,当即借出差青岛的机会,专程赶到莱芜,找到蔡燮鳌家中。交谈中得知蔡的夫人徐玉芳是江阴人,是理化检测的高级工程师,当时还担任着山东省政协常委。老乡相见,推进了亲切关系,也进一步坚定了俞亚鹏引蔡燮鳌夫妇来江阴钢厂的决心。但这一次上门,蔡燮鳌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1992年春节,俞亚鹏第二次到访,让蔡燮鳌暗生感动。春节间的千里专访,让蔡对江阴钢厂有了新认识。一个月后,蔡燮鳌如约来江阴钢厂考察。莱芜钢厂是大型国有企业,无论管理模式还是车间布局,还在起步阶段的江阴钢厂和莱芜钢厂比,都有不小差异。蔡燮鳌萌生了退意。俞亚鹏锲而不舍,他相信江阴钢厂的未来一定能让蔡燮鳌大展宏图。1992年8月,俞亚鹏会同当时的厂长吴晓白,开始了他们的第三次请贤之路。这一次,宾主之间敞开胸怀,进行了半日长谈。蔡燮鳌感激江阴钢厂多次盛情邀请,也谈了自己内心的疑虑。俞亚鹏谈了江阴钢厂的创业历史,历数多年来工厂历尽艰难,却能从艰难中创造奇迹,推动企业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俞亚鹏说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蔡燮鳌听得十分动容,他不再有任何犹豫,当场答应了两位求贤者的诚请。</b></p><p class="ql-block"><b> “三请蔡燮鳌”,是兴澄求贤纳士过程中的一个故事,然而又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一个美谈。蔡燮鳌的最终加入,为江阴钢厂产品技术的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蔡燮鳌上任后,在立足于技术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创新优质的产品研发,一方面着眼于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蔡燮鳌和厂内外人才合力发力,为钢厂“普转优、优转特”的战役进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b></p> 特钢之王走向世界 <p class="ql-block"><b>  “我的追求是中国尽快能由钢铁大国变成世界钢铁强国,我要努力尽好一名特钢人的责任。”俞亚鹏诠释了他一直以来的人生追求。</b></p><p class="ql-block"><b> 在俞亚鹏的带领下,兴澄特钢20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品牌铸造引领未来,经过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一次次的华丽转身。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兴澄特钢走出了一条稳健、高效的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了1800多个钢种,“棒、线、板、坯”门类齐全的综合类大型特钢企业,并且成为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会长单位、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首批节能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成为中国特钢行业的引领者。</b></p><p class="ql-block"><b> 在国际上有“钢中之王”称誉的轴承钢,因其钢材纯净要求高、杂物含量小、碳化物分布均匀、材质强度特高等特点而成为国际特钢行业中公认的高档产品,其实物质量水平更是代表着钢铁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但多年来我国在连铸生产轴承钢这一领域几乎一直是空白。当初人们都认为“连铸工艺不能生产轴承钢,更不能生产高品质的轴承钢”,在俞亚鹏领导下,兴澄组建高级技术精英团队,开始集中精力在“四位一体”短流程生产线上进行攻关,终于以连铸工艺生产出了符合国家标准和用户需求的轴承钢,并经过多年努力,使轴承钢的质量达到国际权威标准,为中国成为世界轴承生产大国做出了一份贡献。轴承钢的攻关成功,也打开了兴澄高端特钢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之门。</b></p><p class="ql-block"><b> 从1998年到2002年,兴澄完成了第二次战略转移。兴澄特钢的轴承钢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三,获得了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SK等几大公司的认可,成为这些厂家在中国的唯一供应商。与此同时,兴澄的弹簧钢通过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PPAP认可,成为该公司在中国的唯一供应商;油井管坯钢获得了美国石油协会API证书;锚链钢和海洋系泊链钢先后获得了日本、韩国、英国、挪威、美国等多国船级社工厂认可证书。</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特钢出口,兴澄特钢厂改写了海关编号缺失的历史,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国外同行也不得不由衷地表示佩服,更让中国钢铁企业从此跻身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行列。兴澄特钢产品出口保持着30%以上的增幅,到2005年,特钢出口量超过20万吨,顶替进口20万吨;2007年,兴澄特钢出口达到40万吨,顶替进口50万吨。到2019年,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特钢出口总量达到了180万吨,占同期我国优特钢企业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同时,在国际市场反倾销、反补贴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了对欧盟市场406以下无缝钢管反倾销的全面胜诉,取得零关税。</b></p><p class="ql-block"><b> 钢花飞溅于春秋轮回,高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特优质量的不懈追求,不仅使兴澄特钢步入中国乃至世界特钢的前列,也塑造了兴澄掌舵人俞亚鹏的形象:13项技经指标连续十年居全国特钢行业之首;产销率、资金回笼率连续十多年实现百分之百;中国的特钢产品的出口有一半是兴澄的……</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8月3日,群星闪耀的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颁奖仪式现场,巨大的背景图映照着获奖者无比灿烂的笑容。俞亚鹏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手中接过了“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证书。当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用热情澎湃的高亢声音念出对特钢骄子俞亚鹏的介绍词,“特优精品欲称王,跨越发展世无双”时,俞亚鹏的胸中涌起一股滚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提醒自己,再光辉的过去只是历史,未来的路还很长……</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5月20日,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在香港中信泰富总部宣告成立,俞亚鹏出任集团总裁。2012年3月,俞亚鹏出任中信特钢董事长。此后,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实现了裂变式发展。2004年成功收购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并通过湖北新冶钢控股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又先后收购了铜陵亚星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焦化项目,成立新亚星焦化有限公司,出资组建扬州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特钢的物流供应基地和中信泰富澳矿在国内的中转基地。2017年5月15日,正式收购青岛特钢。2018年7月,收购了江苏华菱锡钢集团,成立了靖江特殊钢有限公司。2019年5月,收购了浙江格洛斯钢管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钢管有限公司,至此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完成了沿海沿江的战略布局。</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已具备年产1500万吨优特钢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全球钢种覆盖面大、涵盖品种全、产品类别多的精品特殊钢生产基地。俞亚鹏领导的特钢事业越做越大,2018年成为产销超千亿元的企业。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质量奖”“全球卓越绩效奖世界级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A+评级”等多项荣誉,中信泰富特钢这首巨舰在俞亚鹏领导下,不畏艰险,劈波斩浪,努力前行。</b></p><p class="ql-block"><b> 2016年9月底,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俞亚鹏,通过董事会做出重大决定:将总部搬往江阴。一座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25层大楼,崛起在长江边,它与兴澄特钢联为一体,紧靠着气吞万里的长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本文摘自2022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菁苑之华一一南菁学子风采录</i></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下册) P763~774</i></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