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span class="ql-cursor"></span>再谈“格律体新诗”的命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万龙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5月16日)</span></p> <h5> </h5><h5> 我已经多次谈过“格律体新诗”的命名问题,并且专门做过一篇短文,在肯定“现代格律诗”命名的历史功绩的同时,指出在新的情势下,“现代格律诗”名称已经不再适合,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h5> <h5> 但是对于“格律体新诗”的命名,其来龙去脉,并没有做更多的介绍。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有关,应该对其产生的渊源做一番考究。</h5> <h5> 据考,在1954年何其芳发表《关于现代格律诗》之前,虽然建设新诗格律早已开始,以“新月派”为代表,出现了一些格律诗人和格律诗作,但是一直没有对这种诗体的命名。直到1954年何其芳发表了《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新诗中遵从一定格律的作品才算正式上了“户口”,有了个名字。从此,此名沿用了多年,直至1980年代,被打入冷宫多年的现代格律诗才重新抬头,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诗歌现象》中还列入了《现代格律诗的再起》词条。</h5> <h5> 那么,“格律体新诗”的名目又是从何时出现的呢?百度了一下,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较为重要的结果如下:</h5> <h5> 最早的应算陈良运《试议格律体新诗发展的前途》(《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 第4期),再就是孙大雨的《格律体新诗的起源》(《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了。</h5><h5> 这是最早的两篇使“格律体新诗”进入题目的论文。陈良运是江西学者,后来主要从事古典诗歌的研究;孙大雨则是早期的新诗格律研究者与实践者。两文都有一定的分量。</h5><h5> 还有一本重要的专著,陈本益的《汉语诗歌的节奏》,1994年台湾文津出版社印行。此书由古到今,对汉语诗歌的节奏做了深入研究,行文中广泛运用了“格律体新诗”概念。</h5> <h5> 以上三位理论家都是“自然”地使用了“格律体新诗”概念,而并未对其进行解释,也没有说明放弃已有的“现代格律诗”名称的缘由。及至1994年10月,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新诗格律为宗旨的团体成立,还是叫“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h5> <h5> 有意识地运用“格律体新诗”概念,并且明确地提出以其取代“现代格律诗”,需待2005年。是年7月,原“古典新诗苑”论坛一些成员在合肥聚会,决定论坛以建设新诗格律为宗旨,并改名为“东方诗风”;考虑到中华诗词的复兴之势,认为“现代格律诗”概念容易引起歧义,还将“现代格律诗”改称“格律体新诗”。随即在“东方诗风”论坛开设了“格律体新诗”主栏目。</h5> <h5> <b>“东方诗风”成员晓曲,赓即在成都创立了“中国格律体新诗网”。</b>2008年,《东方诗风》半年刊创刊,“中国格律体新诗网”也随之创办《格律体新诗》半年刊。此后“两报两刊”一直正常运行,并肩战斗,影响越来越大,“格律体新诗”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得到业界更加广泛的认可、使用。其要者举例如下:<br> 2007年10月,“全国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究会”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上海《文学报》给予报道,会议产生了纪要,由《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发表,在网上广为传布。《诗评人》杂志刊发了在会上研讨的论文专集。<br> 2012年7月,“中国格律体新诗酉阳论坛”在重庆酉阳举行,这是格律体新诗理论界第二次盛会,规模比常熟会议更大。论坛结束后,发布了《关于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东方宣言 ”》,会后一些未到会的知名诗人也签署了。次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会议论文与采风作品集《桃源在我心》。<br></h5> <h5> <b>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是国内一家成立最早的新诗研究机构,在业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b>该所于2009年开始出版的《诗学》年刊,设立了《格律体新诗研究》栏目,至今已出版8辑,发表论文数十篇。</h5><h5> 从2004年起,由西南师大诗学研究中心与北京《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华文诗学名家国际学术论坛已经举行了五届,每次都把诗体重建纳入了重要研讨内容,其中就包括了新诗格律建设,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将于今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论坛更鲜明地将“自由体新诗与格律体新诗的双极发展”列入了研讨要点。</h5> <h5> <b>迄今已经有不少诗刊、网站将“格律体新诗”列为栏目,经常发表格律体新诗作品,使用“格律体新诗”概念的理论、评论文章难以数计。可以预计,“格律体新诗”像当年的“现代格律诗”那样成为一个学界普遍采用的术语的时候就会到来。</b><br></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格律体新诗研究资料】</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诗学》前10卷</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格律体新诗研究》专栏表现不俗</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龙生</h5> <h5><b> 【前言】</b>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新诗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出版了80期所刊《中外诗歌研究》之后,该所又于2009年推出大型新诗理论年刊《诗学》,致力于新诗理论建设。本人受聘为编委,并一直执编其中的《格律体新诗研究》栏目。这是继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学》设《格律体新诗》专章之后,在公开发行的诗歌理论书刊中使用“格律体新诗”概念,并对此诗体持续地进行研究,已经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产生历史性影响。</h5><h5> 据统计,十期年刊共发表论文40 篇,作者19 人,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论文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历史梳理、作品评论几个方面,扩展到与诗词关系、与译诗关系、资料存目等领域,应该说其中有不少堪称创见,开辟了新生面。</h5><h5> 相信该刊在新的十年中,也是在新诗第二个百年开始之际,在诗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其中也希望该刊的格律体新诗研究更上层楼。</h5> <h5><b>下面是各卷《格律体新诗研究》栏目的目录,录以备考。</b></h5> <h5><b>2009年《</b><b style="color:inherit;">第一卷》</b></h5><h5> 在主持人语中说明以“格律体新诗”取代“现代格律诗”的原因。相信所选二文的发表,仅仅是格律体新诗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开始。</h5><h5> <b> </b>程文*——《成熟会议的启示》</h5><h5> 沈用大*——《从万龙生先生的三分法说开去——试论新诗格律的上限与下限》</h5><h5> *这两位格律体新诗理论家均已作古,特在此表示深挚的悼念。</h5><h5><b> 【又】</b>本期重点推出了《中国现代诗学·“新诗二次革命”》专栏,一共发表9篇文章,其中包括吕进的纲领性文献《三大重建: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新诗“二次革命”当然包括新诗格律建设、格律体新诗的创立。</h5> <h5><b>2010年《</b><b style="color:inherit;">第二卷》</b></h5><h5> 主持人语指出格律体新诗历史的梳理是开创性工作;音步是新诗格律的关键问题,而“程式化音步”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借纪念艾青百年诞辰之机,指出他晚年诗学观念的重要改变很有意义。</h5><h5> 沈用大——《中国格律体新诗简史》</h5><h5> 孙則鸣——《程式化音步是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条件》</h5><h5> 万龙生——《力主“散文化”到倾向“格律化”——纪念艾青诞生100周年》</h5><h5> <b>【又】</b>本卷《重庆诗人访问记》发表了曹军英、龚利才写的《生命中永远的缪斯——诗人万龙生访谈录》。</h5> <h5><b>2011年《第三卷》</b></h5><h5> 齐云——《从汉语特点出发构建新诗格律》</h5><h5> 斯原——《内容上的诗与形式上的诗》</h5><h5> 刘达灿——《格律体新诗的民族性与群众性》</h5><h5> 斯原——《内容上的诗与形式上的诗》</h5><h5> 刘达灿——《格律体新诗的民族性与群众性》</h5><h5> (以上二文皆是《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一书的书评,该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h5><h5> 余见——《厚积薄发 后来居上——读<中国新诗格律问题>》(丁鲁著)</h5><h5> 王端诚——《定行诗体的意蕴与运用——从万龙生<十四行诗 八行诗百首>看借鉴与继承》</h5><h5> <b>【又】</b>本卷《诗学序跋》栏目还刊载了吕进为《东方诗风格律体新诗选》一书所写的序言《走向新诗的盛唐》。</h5> <h5><b>2012年《第四卷》</b></h5><h5><b> </b>万龙生——《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及其深远影响》</h5><h5> 孙则民——《再论“对称原理”在新诗节奏格律体中的统摄作用》</h5><h5> 方红辉——《硬币的两面》</h5><h5> 王端诚——《当代汉语诗坛二元格局中的诗体重建》</h5><h5> 陈仁德——《浅谈格律体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h5> <h5><b>2013年《第五卷》</b></h5><h5> 万龙生——《何其芳研究的重大缺陷——读李卉<历史的折光:何 其芳研究60年>》</h5><h5> 万龙生——《吕进诗学研究的五大特点及其对于格律体新诗的有力支撑——在<吕进诗学雋语>研讨会上的发言》(在本卷发表的研讨会综述中肯定了此文)</h5><h5> 孙逐民——《诗歌格律探讨亟待科学的研究方法》</h5><h5> 齐云——《新诗格律应有技巧初探》</h5><h5> 方红辉——放牧孤独 播种幸福——论凤舞的格律体新诗</h5><h5> <b>【又】</b>本卷《中国现代诗学会议》专栏中刊登了向天渊、龚晓辉的《华文新诗,重建与繁荣——“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其中说:“万龙生在题为《诗体重建的硕果——谈新时期的新诗格律建设》的演讲中,在对格律体新诗的三次高潮进行简要的梳理之后,着重考察了新时期的新诗格律建设,并认为格律体新诗的进一步发展、成型以至繁荣是可以期待的。”</h5> <h5><b>2014年《第六卷》</b><br> 万龙生——《英诗汉译形神兼顾的原则及其对于格律体新诗创作的启示——《读《屠岸访谈录:关于诗人译诗的对话》<br> 孙则鸣——《论分行是新诗形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br> 斯原——《<桃源在我心>之格律体新诗赏析》<br> 宋煜姝——《春风大雅容物,秋水朗净涤尘——评王世忠的格律体新诗》<br></h5> <h5><b>2015年《第七卷》</b></h5><h5> 李长空——《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看格律体新诗》</h5><h5> 赵青山——《自由诗之“天问”》</h5><h5> 晓曲——《标点符号在格律体新诗建行中的使用》</h5><h5> 许霆——《万龙生与王端诚的十四行诗》</h5><h5> 万龙生——《董培伦<新诗的问题建设>驳议》</h5> <h5><b>2016年《第八卷》</b></h5><h5> 丁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中国新诗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h5><h5> 王端诚——《论新旧体诗格律规范之异同》</h5><h5> 黄杲炘——《<格律体新诗与英语格律诗>——从穆旦的一节诗谈起》</h5><h5> 晓曲——《<诗家有女初长成>——格律体新诗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良性互动》</h5> <h5><b>2017年《第九卷》</b></h5><h5> 余小曲——《格律体新诗中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h5><h5> 丁鲁——《<白话格律楚辞>译后记》</h5><h5> 宋煜姝——《王端诚格律体新诗创作略评》</h5><h5> 万龙生——《任雨玲对格律体新诗的贡献》</h5> <h5><b>2018年《第十卷》</b></h5><h5> 程雪峰——《程文与“完全限步说”——<父亲一生的诗路足迹>》</h5><h5> 赵青山——《史论同举 树标立体——<读许霆教授的两部新著>》</h5><h5> 杨开显——《也谈诗歌翻译的形似》</h5><h5> 万龙生——《“两栖诗人”琐议》</h5><h5> 余小曲——《<格律体新诗(原称“现代格律诗”)论文>——论著百年选目》</h5> <p class="ql-block"><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9.cn/4bhkbc6k?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8025670&uuid=fc5dad5db8381e198f6ff8384179cabd&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802567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f9b881fa3a91daba6cee9a9ed0a9c770&um_rtc=a16c72ee46f72da656709f96087e93eb"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点击此处:了解/加入格律体新诗诗友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