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了如”

牛头

<p class="ql-block">挚友张炳顺(1954.04—2022.07.29),笔名了如,云霄云陵镇人。1969年秋曾就读“红星初中班”,未几参加上山下乡,报名去福建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清流县林场当工人。八十年代申请调回本县,先后做过大铁社工人、长途货运司机,也曾自营杂货店、小旅馆、“养殖场”等。他阅历丰富,性格开朗,待人接物热诚仗义。寒门不坠青云之志,未曾富贵亦不忘布衣之交。少小聪慧,自学成才,业余爱好广泛,尤热衷文学、摄影、民乐、民俗文化,主要创作散文、小品文、新诗。</p> <p class="ql-block">左:红星初中班的少年时期,右: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年时期</p> 2017年中,莫名罹患脑部痼疾,引起多种运动障碍,几番求医问药,效果甚微,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属无微不至服伺照料下,得以延缓病情发展。不幸天命难违,终至油枯灯尽,于2022年7月29日凌晨星陨,溘然长逝。各方亲友、文友、学友惊闻噩耗,惋叹悲痛不已,恸心哀挽。<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讣 告</b></h1><h1> </h1><h1> 家父张炳顺先生于公元2022年7月29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69岁。兹定于7月31日10点在颐圆殡仪服务中心尚德厅举行出殡仪式。</h1><h1> 子:张炜彬</h1><h1> 张哲慧</h1><h1> 女:张婷娜</h1><h1><br></h1><h1> 泣告</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7月29日</h1> <p class="ql-block">7月31日上午10时,在本县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p> <p class="ql-block">告别仪式现场灵堂,滚动屏幕上显示敬献花圈、挽联的名单。</p> 滚动屏幕名单之二 <p class="ql-block">岁月不居,命运无常。生离死别,天人永隔。</p> <p class="ql-block">有闽南民俗文化特色的告别仪式进行时。</p> <p class="ql-block">人生书一册,定格影无言。</p><p class="ql-block">张炳顺生前的部分生活照片。</p> <p class="ql-block">爱好户外摄影,游览乡野山川。</p> 全神贯注捕捉生动镜头。 <p class="ql-block">兴致勃勃地寻访乡土民俗古迹。</p> <p class="ql-block">与晚辈在广阔天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晚辈在充满生机的碧野中。</p> 有闽南特色的野外“扣窑”,重拾少年时光的野趣。 <p class="ql-block">他喜欢多种管弦乐器,吹笛拉二胡不在话下,估计不是少年时代就有兴趣就是在建设兵团业余时间练成的。</p> <p class="ql-block">对葫芦丝也十分拿手。有一天把街边卖乐器小贩的葫芦丝借来一支在店里试了一阵,摇头认为制作得不甚好,信心满满的说,等有空了自己动手做它一支,质量准比这支优良。</p> <p class="ql-block">旅港乡贤、民乐高手陈水枝回忆,有几年,每年回乡期间,天天都去炳顺自家经营的小旅社,品工夫茶、“嗑仙”。听说炳顺会吹笛子,翌年返乡前买了支正宗G调演奏用梆笛带回去送他。2014年3月10日下午,炳顺收到笛子很高兴,马上在柜台前试吹一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陈水枝把这场景录了段视频。</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间,我在小旅店闲坐,也看到炳顺趁空暇取出这支笛子仔细擦拭,而后稍倚柜台侧,模仿《冰山上的来客》杨排吹短笛,悠悠然来一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p> 与旅港乡贤陈水枝(左1)等朋友会面。 跟旅港乡贤陈水枝形同莫逆。 <p class="ql-block">他俩在马山七星岩“林太史陵墓”景区观赏,二胡高段陈水枝即兴演奏。</p> 2014年,初中69级、高中74届在云一中举行初中入学45年、高中毕业40年纪念聚会,张炳顺(右2)与香港来宾陈水枝夫妇(左3、左2)等留影。 <p class="ql-block">他一向办事勤勉,有条不紊,以热心助人为乐。2014年我回乡参加中学、小学同学几场聚会,邀他帮忙拍照,他都欣然前来,尽心尽力,且一再婉谢入席“吃请”,事毕悄然离去,有侠客之风。</p><p class="ql-block">这是他在为高中1班师生聚会准备拍大合影。</p> 2014年6月,在云山书院,与管委会负责人方建民交谈。 在云山书院拍摄台湾进香团祭拜仪式。 同上。<br> 仪式后,与方建民一起送别台湾进香团车队。 在菜市场水产摊位问价。 2015年5月,在风吹岭自办“动物养殖场”里。 左:2015年5月在“养殖场”,右:2020年5月24日在家中与来看望同学交谈 2018年6月一夜晚,同友人到炳顺家拜访。当时他的病初起,症状轻,言谈举止与往常无大异。炳顺太太特意下楼买卤味,拿出自酿黄旦酒,大家边吃夜宵边聊得投契开心。往事历历,堪叹此情可待成追忆。 <div align="center"><b>永远怀念炳顺同学</b><br>陈长乐(74届高中1班)<br></div><br>回想起2014年至2016年与炳顺同学在一起筹备同学毕业40周年庆典的时光,历历在目。<br>他性格豪爽,好事坏事都表现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在安排庆典一些细节上,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他决不默认。他是红星班的,有个别同学提出不一起庆典,是他第一个公开提出反对,并拿出身家性命一争到底,最终获胜。<br> 他文字功底深厚,文章珠玑满目,为“纪念文集”的成功出版付出了巨大努力。当时文集筹备组除了在忠海那边活动外,大多时间都在炳顺向云霄工会租的小旅店活动,他为同学提供茶水、电脑、笔墨等等。我们时常小餐,他喝白酒大概半斤左右,谈天说地。他饱读诗书,风趣幽默,与他交谈能带来许多乐趣,更多的是人生处事的哲理,受益匪浅。我们一天不见如隔三秋。 他为人乐善,做同学地道。同学之间只要他得知有困难他立马前往,帮找关系或出点小钱(其实他经济是很拮据的)他很乐意,从不吝啬。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是经常走动,他深谙这道理。那次耀龙同学家里出了变故,很少露面。他叫了好几个同学前往慰问,并帮了大忙,使得耀龙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耀龙从那更加勤快的和大家走动了。许多帮同学的好事都是他牵头提议的,他与大家之间的同学交往是真诚无私的。他是我们的好同学好朋友。<br>他得病了好几年了,后来他连与人交谈都出现障碍。我和忠海及其他同学去过人民会堂旁边的他家看望过,因许多不便,后来也就少了来往,真感遗憾,但也没法! 炳顺离我们而去,对他自己是解脱,对家庭对同学是极大损失。有了他的善良和才能可以化解多少困惑和难题。有了他的真诚知心能帮助我们提升对生活的乐趣。他的聪明直爽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r>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学、好朋友深感心疼!有他健康的在那该多好!<br>炳顺同学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你!<br><div align="right">2022年7月29日</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前友好敬献花圈悼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云霄一中初中72届/高中74届同学会</p><p class="ql-block">2、云霄实小红星初中班同学会</p><p class="ql-block">3、原《朝阳》纪念文集编辑组</p><p class="ql-block">4、“漳江文苑”公众号编辑部</p><p class="ql-block">5、云霄一中高中74届1班全体同学</p><p class="ql-block">6、香港友人 陈水枝</p><p class="ql-block">7、在京友人 刘正明</p><p class="ql-block">8、云霄文友 吴章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沉痛悼念张炳顺同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挽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同三载,五十年缘分悭一面</p><p class="ql-block">学富九车,六八届奇才难再得</p><p class="ql-block"> ——实小68届丙班沈鲁宏 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炳斗星宫返,了却尘缘六九秋 </p><p class="ql-block">顺天鹤驾游,如闻仙曲百千啭</p><p class="ql-block"> ——初中72届4连3排刘正明 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花祭缟,素影随风飘云阙</p><p class="ql-block">雪鹭呼魂,悲声化雨罩漳江</p><p class="ql-block"> ——高中74届2班方瑞庭 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悼念文友“了如”仙逝</p><p class="ql-block">漳江赤子,赤身来,赤身去</p><p class="ql-block">云郡人龙,人间失,人间悲</p><p class="ql-block"> ——“漳江论坛”老友吴章生 挽 </p> <p class="ql-block">张炳顺创作歌词、陈水枝谱曲的校友歌,散发出浓浓的乡土风味,透着豁达豪爽气概。</p> <div align="center"><h1><b>孩提时的漳江</b></h1>张炳顺(遗作)<br></div><br> 年纪大了,身体自然就要跟着衰老。现在,早晨出去户外走走,叫散步、健身。无非也就是想出去,透透气,松松筋骨,以求再舒心地多活几年。<br> 江边的路修得很好了,叫“江滨路”,汽车不太多。临水一边,有很宽的林荫道。在绿草和鲜花间漫步,在享受现代化的幸福中,我却经常陷入一种莫名的茫然。儿时和漳江的情结,不时从遥远的记忆长河里,清晰地显现。<br> 虎头潭前绿竹翠,蛟尾岸边柳随风,江面几点白帆过,舟楫声处柴草船。这首小诗就是我的《清明上河图》,无数次地重播着我的童年时光和情景。<br> 那时,人们对生活需求很简单,千年不变地在两岸繁衍生息。晨曦沐浴下,早起的女人们,沿着江边,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浣洗衣服。女人话多,昨天一天里,县城里一半以上的新闻和评论,都会在这里传播。当时公认的新闻集散地一个是剃头店和渡船口,再者,就是那些爱翘舌的浣衣女了。<br>  当沿江下来的西林船,满载着柴草、水果和蔬菜靠码头后,县城的最大贸易活动也就开始了,熙熙攘攘地开价、杀价、过重量。整个贸易过程中,有一两个权威的经纪人,在人群中穿梭;肩上扛着一把,能称起两百斤的大秤,俱要帮人过称,有时还要帮人定价、说合。这种人叫“量牙”。大约到十点左右,贸易活动就结束了。<br>  漳江的水是淡淡的,不像山里的山泉甘甜。现在回想起来,夏天在江边玩耍,在江里赤条条地嬉戏,就像一群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傻亚当。 我一直想用一个简单、形象、确切的词汇来形容赞美漳江。用“伟大的母亲河”吧,她流域太小,是长江的曾孙辈。用“奔腾咆哮”来形容,也不恰当,她在山洪暴发时,顶多也就冲毁百来亩的山田。没有波涛,没有激流;连特大暴雨,要发大水了,都慢条斯理,让住江边低矮房的住户们有条不紊地撤离。<br>  终于有一天,我站在望安山上,遥望漳江的秀丽时脱口说了一句:“柔美、清纯和无私,就像正在给婴儿喂奶的少妇。”<br>  从那以后,我就用“柔美少妇”来赞美和回忆漳江……<br>  现在,原生态的“柔美少妇”,已随着时代的文明节率,逐渐地褪去她淳朴、柔美的风韵;微妙怡神的江弯和凹凸错落的沙滩,成了遥远的情思。<br>  所以,我经常陷入这种莫名的茫然……<br>  (完)<br> <b>  附<br></b><div align="center"><b>《孩提时的漳江》赏析</b><br>吴章生(文集编辑组)<br></div><br>了如兄《孩提时的漳江》,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抒情散文。读后如饮甘泉,余味无穷,使人爱不释手。<br>这部作品,全文仅700余字。它以“儿时和漳江情结”为红线贯穿全文,把漳江寥寥几景象珍珠似地串了起来,构成了旧云霄的一幅生动活泼的“清明上河图”。<br>该文有以下几个写作特色,很值得大家借鉴。<br> <b>  1、主题积极,立意高雅。</b><br>作文是为了抒发感情,陶冶情操;如果给别人看,还希望能感染读者,给别人以有益的激励或启发。所以,好的作品,主题要积极,立意要高雅。<br>漳江是上苍厚赠云霄人民的一份丰厚的礼物。她是我们的母亲河,用甜美的乳汁哺育世世代代的云霄人民,赋予我们生命,陶冶我们品格。她那川流不息的脚步,伴随我们生长;她那宽阔的胸怀,溶进了我们多少的志趣和信念;她那波光粼粼的江水,又给了我们多少的信心和希望。<br>了如兄怀着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无限热爱和深厚的感情,选择我们的母亲河——漳江来描写,来赞颂,他所选择的主题是十分积极的。他用“原生态的‘柔美少妇’”来形容、赞美漳江,不仅形容十分贴切,其立意也是十分高雅的。<br> <b>  2、散文不散,闲笔不闲。</b><br>了如兄散文的写作笔法,看似很散,不经意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榔头闲聊,所聊之事,互不关联。其实你细细品味之后,发现这是一种散文大家的写法。它在大家的不经意中,闲笔不闲,用一根红线串起一串珍珠。这一根红线,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的“儿时和漳江的情结”。这一串珍珠,就是儿时漳江上的几景:虎头潭前的绿竹、蛟尾岸边的柳树、江面上行驶的西林柴草船;渡船口的浣衣女、漳江中戏水的赤条条的顽童;还有漳江岸边草市场里精明的“量牙”……构成了我们心中深藏着的儿时“清明上河图”。这种撩人心弦的情感,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似有似无。说它无,是因为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切旧的东西,旧的思想,都难免“一江春水向东流”,“无可奈何花落去”。说它有,是我们儿时家乡淳厚的乡土风情,童年玩伴炽热的少年情怀,确实使我们难以忘怀。高明的了如兄,就是用这种闲笔,写出人们心中所有,又写出人们心中所无,引起了“繁星闪亮天南地北”的我们亲爱的同窗“莫名的茫然”,撩起了他们绵长的乡关之思,激发了他们对故乡对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和无法忘怀的感情。<br> <b>3、简洁含蓄,点到为止。</b><br>这篇佳作,写事写人,都惜墨如金,点到为止。如写浣衣女,只是含蓄地点出了她们“爱翘舌”的特点;写“量牙”,只写他们“扛着一把大秤,帮人过称、定价、说合”;写顽童,也只写他们“在江里赤条条地嬉戏”。本来描写这些人物,都可以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详写,可是他只是点到为止。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体味。还有一点,含蓄、婉约、通俗、本地化,更使这篇佳作锦上添花,独具浓厚清新的本土气息。 <b>  4、前后呼应,环环相扣。</b><br>了如兄写此文,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紧凑。你看,他到江边散步,听到浣衣女在翘舌,看到西林船在靠岸,想象着“量牙”在过称,小孩在江中嬉戏;然后登高望远,总结出漳江是“原生态的柔美少妇”。全文结构有条不紊,十分严谨。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前后用了两个“莫名的茫然……”来呼应并做为结尾,不仅收紧全文,更引人遐思。<br>总之,了如兄给我们写了篇美仑美奂的佳作。这篇美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出她的感染力和美丽!<br><div align="right">2013、8、30</div> <p class="ql-block">黄鹤一去不复返。音容宛在,长怀故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