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吊炉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人很难想象到,有钱买不到东西吃是个什么滋味?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经历了这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3年,我才10周岁,我清楚地记得,月供的粮食几乎家家的都不够吃,每年的9月份,还要供应“以薯代粮”,就是3.5斤地瓜顶1斤粮食,一天两顿地瓜,吃的人们烧心,涨肚,还没有青菜和“油水”。今天我们知道了,吃下去的食物,缺少蛋白质和脂肪,只有碳水化合物。人们是越吃越能吃,肚子就象没有了底,人们的身体是越来越瘦弱,很多人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症。</p> <p class="ql-block">虽然粮食、食品短缺,但是,我们家还好一些,爸爸、妈妈总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宁可花高价还是买到一些议价粮食,作为月供补充,虽然地瓜照吃,但是家里的“油水”没断,爸爸,妈妈总是想尽办法,为的是能够让我们哥三个吃得多点,吃的好点,保证了我们娇小身体的良好发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时的国营饭店是很吃香的,能够在国营饭店里做服务员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那时去饭店吃饭,除了花钱,还必须出示粮票。没有粮票是吃不了饭。饭店的菜单大同小异,肉副食品都是限量供应的。当时如果能去一次国营饭店吃饭,是值得吹的一件大事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老百姓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国营饭店。“下馆子”请人吃饭,人们连想都不敢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市当时的国营饭店,其实就是几个小吃部、吊炉饼铺,吃一顿吊炉饼,不仅要粮票,还要发的吊炉饼票;没有票,你就是有钱、有粮票也吃不到吊炉饼。当时发的吊炉饼票上面写着某某饭店,你就要到哪个饭店去吃吊炉饼,而且,还有时间限制。</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得到两张吊炉饼票,就带着我们三个去“解馋”,我们非常高兴,一个个屁颠、屁颠的跟在爸爸的后面,来到了南地汽车站旁边的南地饭店吃吊炉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营南地饭店,坐落在解放南路二马路旁,泥泞不堪的胡同里面,有一栋红砖小平房,爸爸领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有着七、八张桌子的不大的饭店,爸爸调了一个靠墙角的地方坐下,让我们的脸面对着墙,好象是怕熟人见到一样。是的,在那个年代,为了孩子,弄几张吊炉饼票,就好像有问题了。爸爸不好面对,又不能回避,只有躲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饼票一份,两张吊炉饼和一碗汤。我们是两个票,四张吊炉饼,两碗汤,当服务员把吊炉饼端到桌上时,我们看到了刚出锅的金黄色的吊炉饼吊炉饼,散发着香喷喷的味道,瞬间,我们食欲的灵魂被震撼了,引得我们小哥几个口水直流。爸爸分给我们每人一个吊炉饼,又将两碗汤分为四碗汤,爸爸看着我们吃那满口油香,金黄酥脆的吊炉饼,他自己不舍得吃,把最后一张吊炉饼还是分给了我们仨,爸爸只喝了半碗汤。那时候我们小,只顾着吃吊炉饼,其它的什么也没有想。</p> <p class="ql-block">父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此时此刻的爸爸,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上一顿吊炉饼,自己挨点饿,心里也是高兴的。时值20年后,我也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时,在体现父爱的过程中,总是把孩子作为第一位的,至高无尚的,而我们自己却是付出的,不求回报的,这也是为人之父的一种本能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重温童年吊炉饼的味道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装饰一新的吊炉饼店,品尝着吊炉饼的脆香的味道,回味着童年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留恋孩提时代受人娇惯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我更愿享受作为人父的神圣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篇摘自大强《心的呼唤》 第一章——我们的家园部分章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