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我看到一本旅游书籍《一路走来》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旅途带走岁月,留下笃定;相机记录影像,收藏时光;文字描摹生活,沉淀心境。未知的路,依旧等待被寻觅。愿你在远方亦看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壶口瀑布</span></p> <p class="ql-block"> 对我来说,出外旅游是一件令人非常愉悦身心的事情。古人行万里路难于上青天,如今我们再不行万里路,那就太对不起时代,对不起自己了。屈指数来,在退休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我竟然外出旅游达六、七十次之多,说来也真够可以的了,近三年如不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估计怎么着我也得把世界五大洲最后的南美洲跑完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欧阿尔卑斯山下明珠——布莱德湖</span></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嘛总不想老呆在一个地方,即使天堂也会有呆腻的时候。因此在走得动的时候,总会想到陌生的地方走走、看看。我想这应该就是旅游者最原始的动力吧。发展到如今,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一种别样的生活,一种人生的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比书本上更直接获得感性认知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1998年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身后海水里是被炸沉的“亚里桑那”号巡洋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夫妇及孙女2013年在夏威夷游船上</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对旅游的热衷,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里。主要是许多人口袋里有了点余钱,就想出去走走了。而对我辈来说,爱好旅游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一”:一是虽为工薪阶层,靠平时节省确实存有一些闲钱;二是虽年己七十,但每天坚持锻炼,还算有一副行动自如的身体;三是退休后虽受聘于一家上市公司发挥余热五年,却上的“自由班”,有不为世事缠身的一点空闲;四是原工作单位以及老年大学有一批兴趣相投的“驴友”,经常相约结伴而行。这样,“有钱、有体、有空、有伴”,旅游起来就“有味”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在洛杉矶迪士尼乐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在丹麦哥本哈根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在葡萄牙里斯本渡海纪念碑前</span></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是一本斑斓多彩的书。广袤世界、万水千山,各异其貌;历史悠悠,古迹名胜,各具风采;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各显魅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心灵感悟与人生启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200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夫妇在土耳其“月亮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曾无数次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夏威夷的威基基海滩、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海南的天涯海角,留下了我人生的期盼;波罗的海海岸、马六甲海峡、卡塔尔多哈海边,好望角悬崖波涛,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我喜欢山,我曾采集过香山的红叶,领略过天门山的壮美,感受过祁连山的绵延,体会过大兴安岭的逶迤。我曾去过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湖边,遥望碧波荡漾的湖水;我曾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由警察佩枪护卫旅游,见到了四千年前的神庙;我曾到过西藏林芝的八一镇,住在森林的木屋里,远离尘世的烦恼,远离俗世的喧嚣,望月怀远。我曾在洱海和泸沽湖边寻梦,寻回了幽深的往事与记忆;我曾在乌镇和西塘小桥边,寻到了记忆中的青蓝与宁静;我曾在西湖和太湖上泛舟,寻到了生命的浩淼与蔚蓝。不经意间,加上在职期间的公派出国和在国内各地出差开会,我游览过了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名山大川和好看好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1998年在未炸毁的纽约世贸大厦顶层平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1998年在被炸毁前的纽约世贸大厦楼顶,背后是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夫妇在南非开普敦桌山山顶,身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与朋友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城堡上,身后为阿尔卑斯山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先贤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自己的旅游,我更喜欢说是旅行。其区别有如《浮生六记》中的所说的,旅游者“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旅行者则“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以平生历历者记之”。所以,当我在每次旅行后的间隙里,当我停下脚步暂作修整时,我的思想却还继续跟着曾经的步履前行,还在反复思考,继而辛勤笔耕,九年间共写下了近五百篇游记,出版了六本散文、游记文集和诗歌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出版的游记、散文、诗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与家人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抱着孙女在美国国会山前</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游记最忌不胜其烦的流水帐,或赘述在网络上能看到的类似旅游资讯一样的文字,不能只看景写景,睹物写物,观人写人,而要善于从眼前的那景、那物、那人中感悟出人文内涵、精神魅力和文化品格,或者倾情山川,借景抒情,启迪思绪,激扬文字,使读者读着这样的游记,似乎也在一同身临其境地周游列国和祖国大地,同时又在对照与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让知识与智慧随着游记里的故事和情节不断增进,从而体会人生哲理的智慧亮点。而我出版的这些文集,专家评议说尚能达到上述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与神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夫妇在埃及金字塔前</span></p> <p class="ql-block"> 游与学,乐旅游,这是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今后能一如既往,多些、再多些出游的机遇;但愿新冠疫情早日消亡,让我继续自由自在的到国外旅行,实现我游览南美洲的愿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与供电局的“驴友”们在南非十二门徒峰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与朋友在土耳其卡博多其亚“月亮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作者曾登顶的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866米的阿里发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