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早年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至今在我军的建设中仍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眼前一件件战时有关政治工作的文书和信件,我也沉浸在深思之中。当年我们在战场上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除了言传身教之外主要是靠电台、电话和书信传播、传阅实现的,战时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电台和电话是有限的,因为使用不当,易被敌方窃听、监听,所以,书信成为我们在战场上,开展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场书信图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阵地上我们通过书信、文件和电台、电话等,利用各种条件,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乐观自信、自强自豪的宣传鼓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使得阴暗、狭窄的猫耳洞生活逐渐地活跃起来,也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抒发了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9月,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6周年的生日,我们怀着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在阵地上开展了“让青春之火,在祖国的南疆燃烧”诗歌朗诵活动,大家的文化水平虽然都不高,很多干部战士对什么诗呀、词啊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但大家都用自已的方式和笔法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span></p> <p>马兴、冯国华、王佐文写的诗歌。</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坚守在168高地的六班长马兴,是阵地上有名的“机灵鬼",他军事素质强,战术技术精,胆大心细,机智灵活,进入阵地后,随同排长肖百英对防御地域的地形、敌情,进行了详细勘察。168高地最大的特点一是地形复杂,二是地雷遍布。可在他的眼里,哪里雷多,哪里雷少,哪里敌火力下威胁最大,哪里易被敌偷袭和进攻,哪里便于隐蔽通过,他都一清二楚。为了保证排里物资运送,他组织带领全班人员,每天都要冒着敌人的炮火,上下阵地往返两三次。为了开设连指挥所和开辟一条新的通路,他跟随排长肖百英不惜踏雷的危险,跑遍了整个阵地,他在自己的散文诗中这样写到:“祖国啊母亲,我是您的儿子,我战斗在祖国的南疆,请相信我,为了您的安宁,为了四化的实现,为了十亿人民的幸福,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让青春之火在祖国的南疆燃烧!”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一个年轻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为了这种爱,宁愿献出自己青春乃至于生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六班长马兴在168高地(左脸部弹片擦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惜当年的这些作品,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保存在我这儿的仅有一小部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王胜对活动的体会,(下)见习排长高殿龙诗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正是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恨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战地文书和信件,不难看出,我们在战场上开展"学英雄、赞英雄、当英雄"活动,正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实战中的展现,当年我们是以宣扬身边事,学习身边人为起点,大力塑造本连战中的英雄形象,使全体官兵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把坚定有力的战斗口号转化为活生生的战斗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关于开展学习英雄的通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学英雄、赞英雄、当英雄"活动,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使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我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营团关于向英雄学习的决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家信是家庭成员和亲友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勾通信息的重要工具,战场上的家书家信更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大家往往把家乡政府和人民的往来书信,也都涵概于家书家信之中,战中一封好的家信,阅后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看到眼前的这些信件,我不由的想起,战场上我们开展的“写家信、读家书"活动,让我记忆犹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学习传阅家信的通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这项活动有效地产生了两种效果,一种是家长们的来信,能叫我们不为家事分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战场上,集中到战斗之中;另一种是让我们不忘家乡和亲人们嘱托,激励着我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提振敢打必胜的勇气。在阵地上我们先后转发了见习排长胡国桥、炮班班长李明、战士高峰、王胜、徐红新等的家信,极大地鼓舞战友们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王树群、陈希兵、徐洪新父亲和张德水母亲的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坚守在无名高地的学员排长胡国桥母亲的来信,阅后感人至深、催人奋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胡国桥母亲信(战场复写件),原件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觉得这些信的内容,既有亲人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又有出于对儿子的关心、惦记,生怕影响儿子的思想情绪,而对儿子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儿子的为国奉献精神更感到光荣和自豪。因此,这些饱含亲情,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信件,我当时就觉得,这是我们战场上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多么好教材啊。于是,我们党支部向全连发出了“牢记亲人嘱托,杀敌立功,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的号召”,在阵地上广泛传阅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家信。同时也号召大家给家乡和亲人写信,汇报战绩,表达爱国奉献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亲人的支持和鼓励,赢得地方政府和人民对军人的理解和爱戴。当时,有很多战士都给自己的家乡政府和亲人们写了信,表达自己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汇报自已或部队的战斗成果,表现自已“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如当时我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一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内蒙古日报相关报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开展了学习老山英雄,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活动,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广播电台专门派出记者(陈提、张林祥等)到老山前问慰采访内蒙古籍参战官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两位记者的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哲里木盟委专刊发布“来自于老山前线的一封信,”要求各级党团、群工组织,开展向老山前线将士们学习的热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即,我们收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团体,机关学校给我们连发来的慰问信、慰问品等络绎不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组蒙古族小学生的来信,我们虽然不懂蒙文,从文字上看不懂信的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孩子们来信心意,这是他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向英雄抒发情怀的心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初二5班的班主任刘静老师组织了“寄语前线”活动,前线战士写了回信,还寄了弹片给学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呼兰浩特市蒙古族小学生的来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湖北省沙市市民主街一小大队部主持的"英雄鼓舞前进”主题队会形式开展的学习老山英雄、做美好少年的活动,他们把活动的全过程,精心地制作成录音磁带,连同广大师生们的慰问信寄给我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方面,有效地丰富和活跃了狭窄、潮湿、阴暗、枯燥无味的猫耳洞生活,另一方面,受到了家乡政府和亲人的激励、鞭策和鼓舞,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所以,尽管我们的作战环境艰苦,战斗频繁激烈,后勤保障又异常困难,往往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菜,饮用水也经常中断,可是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贪生怕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家家户户的团圆节。在一九八六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表达我们对战士亲人们的问候,连队党支部给全连每一位战士家里写了一封信。一是表达我们对家长及全家的节日问候,二是将连队在战中取得的战绩和战士本人的情况向家长做个汇报,以减轻家人们的惦念之情。许多战士的家长都给连队来了回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希望我们鼓励和支持自己的亲人,不负重望,多杀敌立功,为全家争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袁振江父亲回信图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袁振江的父亲在春节期间给连队的回信中写到"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收到了党支部的来信,收到了首长及同志们滚烫的心,我及全家欣喜异常,特别是指战员们为了祖国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卫国杀敌,浴血奋战,取得了崇高的荣誉时,全家人无不心花怒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泰国安是你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请首长放心,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为咱国家争气,积极支持亲人安心部队服役,做部队建设的坚强后盾,努力搞好生产和工作,不为亲人分心,只希望首长对我的儿子,严格要求,刻苦磨炼,多挑重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年周慎辉的广州来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看到周慎辉从广州军区发来的这封信时,我不由地想起,35年前,就是这位小战士,听说连队决定让他留守,连夜冒雨闯进连长和我的帐篷,说啥也不留守,坚决要上阵地参加战斗,无奈我们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决定周慎辉留守记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斗中,他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在一次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中,在副班长牺牲,他和另外两名战友都负伤的情况下,他叫轻伤的战友护送重伤的战友撤后,自已不顾伤痛,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返扑,只身坚守哨位16小时,牢牢地守住了阵,被大家称为“孤胆英雄"。上级为他记了一等战功,当年的十月一日光荣地出席了国庆观礼,并参加了解放军英模报告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周慎辉参加英模报告团活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看一封封的伤员们的来信,他们虽然身卧病床,却情系连队,心在战场,有的觉得自已因伤提前退出战斗,感到非常惭愧,给我或党支部来信诉说自己的忧伤;八班副班长何宜生,在168高地抢运伤员中,被地雷炸掉了右脚,痛苦不已,他不只是为失去右脚而痛苦,更是因为不能继续战斗而悲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年何宜生受伤后的来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的伤未痊愈,又要求重返战场;担任军工任务的战士徐召春,背负五六十斤水箱,每天都要四次往返"生死线",给前沿哨位送水,结果在1985年10月5日,敌人燃烧弹打着了救护所洞口,在扑火中严重烧伤,住院期间,伤未痊愈,就要求出院重返战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年徐绍春的来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和背水战士合影。后排右一徐绍春,在往阵地送水时左脚被地雷炸掉,左一周德强。前排右何士彪也是送水的军工战士,左为通讯员董延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见习排长张元生,战中身体多处负伤,住院治疗,医生给他进行了手术治疗,医生说至少要在病床上躺一个月。他在病床上作了一首诗《伤后急情》,诗中写到“前沿将士热血淌,鼠胆庸人恋后方,宁愿前线身裂死,不在后方卧白床。” 用诗表达了自己的恋战情怀,未等伤情痊愈,他就悄悄地离开了医院,返回阵地,继续投入战斗。</span></p> <p>指导员姚庆和(右)与张元生(左)谈心。</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的战士身残志更坚,在住院疗伤期间经常写信安慰其他伤员,鼓励战友。看到这些来信,想起当年伤员们举动,叫我感慨万千,战场就意味着战斗,战斗就意味着流血牺牲,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战场那么留恋?那么执着?是什么精神叫他们重返前线投入战斗?不言而喻,是军人!是军人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使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常言说的好,“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看到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慰问信,更是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战斗力量。在这一百多封的慰问信中,有地方政府、群众组织、机关团体和大中小学生们,他们以崇尚军人、敬慰英雄的心情表达着自己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之情,鼓励我们英勇作战,杀敌立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单位团体慰问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是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伟大的袓国作后盾,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有了我们攻艰克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战斗力!这正是“战士心中有祖国,人民心中有战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全连官兵在带有长城图案的国旗上签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团结奋战,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顽强的毅力和英勇拼搏的精神,顶住了敌军一万多发炮弹的轰击,打退了敌人一百多次的偷袭和进攻,连续坚守阵地108个昼夜,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圆满地完成了那拉防御作战任务,1985年11月21日,我们奉上级命令,撤出防御阵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阵地的英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他们带着胜利的笑容从战场上走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连队胜利归来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撤下阵地的第二天,军师首长和机关就来驻地看望和慰问大家,并且带来歌舞团慰问演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左上为时任414团政委范学主持,67军姜政委讲话。右上为吴副军长讲话,中为慰问演出现场,下为军首长问候官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云南省直机关青年团来我连慰问采访。前排右一记者劳佳,后排右一王林,右三王建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12月2日云南省直机关青年慰问团专程来我连慰问和采访、学习,我把连队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爱国奉献精神作了专题介绍,他们非常受感动。当我讲到艰难困苦的猫耳洞生活时,有的青年就提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难道你们就不想家?”还有的青年说"环境这么艰苦,战斗又这么激烈,就是一天给一万元,也没人愿意在这样的战场上呆一天。"可我们的战士的回答是,我们是军人,为了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为了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我们只是想怎么去完成任务,这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祖国和人民而战光荣。不少青年感动的热泪盈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南省委办公厅的王建中同志在给我们的回信中写到:“我们回昆(明)至今,心里始终忘不了老山,忘不了你们的音容笑貌,我们利用各种形式、机会向青年、向许多机关党员干部宣讲你们的事迹,宣传你们是怎样在炮火硝烟中忘却个人的一切,把鲜血青春无私地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崇高理想情操,许多青年、许多年迈花甲的老干部、群众无不为之感动,都流下了激动的泪花,人们对你们说了很多心里话,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民感谢你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向云南省直机关青年们讲述连队英雄事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云南省直机关青年代表们与官兵们同吃一顿连队的大锅饭菜,共同喝杯胜利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1月17日,由副局长费宣和团委书记陈国栋率领的云南省地矿局的青年们专程来我连慰问,并与我连官兵在山坡上举行一次军民联欢舞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云南省地矿局付局长费宣、团委书记陈国栋率青年慰问团来我连慰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青年们与战士们联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为九班副班长王其友与藏族姑娘边巴卓玛交谈。下为七班长徐在军(中)与葛长敏(左)交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我们与云南省地矿局建立军民共建友好单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云南省地矿局青年慰问团与部分官兵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5月,我连由连长带队,组织二十多名战士应邀参加省地矿局团委组织开展“五四”青年大联欢活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连长孙喜发、一排长徐在軍、战士周慎辉等代表我连官兵应邀出席云南省地矿局“五四大联欢"活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连代表们与地矿局青年联欢活动现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6月我们凯旋归营途经昆明时,云南省地矿局团委书记陈国栋带领青年团员们到车站热烈迎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着时光的流失,硝烟和战火早已离我们远去,岁月的年轮也让青春不再属于我们。 回顾这一段经历,叫我们终生难忘,每当战友聚会或是见面时,谈起这段经历,无不感慨万千,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有表不完的战友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友聚会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在血与火的拼搏中临危不惧,英勇善战,以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慨,战胜了困难,战胜了敌人,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很值得人们的深思……,今天,这些沉甸甸的战地书信己经给出了答案,军人——来自于军人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自于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万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在我们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英名垂千古,浩气贯长虹。在本文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向战斗中与我们并肩作战英勇牺牲的战友刘文平、张建业、王建军、李光珂、张玉贵、张向东、李恒亮烈士默哀!你们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英名已载入民族英雄的史册,我们坚守英雄连的旗帜上有你们的美名,三连的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英雄壮举永远激励后人,你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永世长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中所有文字资料、照片等,都是当年战地资料原件照片,所用照片均为作者收存和本连战友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姚庆和(执笔) 张玉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