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麦穗理论故事:<br></div><div><br></div><div>2500年前,三个学生问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br><br>苏格拉底带着学生来到一片麦田前,说:“请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一支最大的麦穗,只能摘一支。”<br><br>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地麦穗,于是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可是,他继续往前走,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的走完了全程。<br><br>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后面会有更好的选择,最后错过了全世界。<br><br>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br><br>这就是著名的“麦穗理论”。<br></div><div><br></div>如何用麦穗理论做选择<div><br></div><div>不少人犯拖延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结果犯错,所以在无限准备。因为害怕结果犯错,所以难以抉择,犹豫纠结,有完美主义。总想着所有条件具备才行动,要等所有具备才行动,只能永远等下去。等来就去,等待就是失去。但是人性就是这样的,恐惧未知,恐惧未来,沉浸过去,难以忘怀。<br></div><div><br></div><div>怎么办呢?或许麦穗理论可以帮到你。麦穗理论中没有犯错,只是积累试错的经验,就像爱迪生说的,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5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而已。</div><div><br></div><div>允许自己犯错,接纳自己犯错,不求完美,只求完成。就没有所谓拖延症。先前进,才看清路,犯错的经验足够多了,不断的升级迭代,这才是进化的最终奥义,并没捷径。</div><div><br></div><div>麦穗理论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允许小范围试错,设定一个自然常数e为最小(试错)样本容量,比如三分之一,在时间范围内,把每一个选择都试一次,有一个时间限制和基本满意选择标准,避免最差选择标准,在以后选择中只要满足这个标准,或好于这个标准就可以了。这就避免了永远在找最优解,更优方案,最佳选择,没有最好,最好是不存在的,只有基于当下的适合的折中的选择。<br></div><div><br></div><div>著名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与“麦穗理论”异曲同工的“满意决策论”。他认为:一切决策都是折中,只是当下可选的最佳行动方案。为了满意,而不是最优,决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div><div><br></div><div>第一,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div>第二,考察现有的可选方案;<br>第三,如果有可选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不再寻找更优方案。<div><br></div><div>比如(举例):<br><br>1. 一个女孩打算在19~40岁之间,也就是用21年时间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如果她相信“37%理论”,就可以用这21年的37%,也就是7.77年来交往不同的男士。到26.77(19+7.77)岁,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嫁给从那一天开始他遇到的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男士,并不再寻找更优方案。<br><br>2. 一个人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那他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看房,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从第12天开始,遇到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下手。<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