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引言</b></h1><h1><b><br></b></h1><h1><b>西江月 · 一锅鲜</b></h1><div><br></div><h1>本是农家便饭,</h1><h1>乾隆饥饿尝鲜。</h1><h1>第一美食天下传,</h1><h1>津卫孤芳独艳。</h1><div><br></div><h1>百姓流传效仿,</h1><h1>门类品种齐全。</h1><h1>津门首创一锅鲜,</h1><h1>飨誉运河两岸。</h1><h1> ——作者</h1><div><br></div> <h1 deep="9"> 天津的《贴饽饽熬小鱼》首先流传到河北省。河流坑塘少的地区吃鱼不方便,就有了《红烧肉一锅鲜》,《排骨一锅鲜》,猪下货(猪头、猪蹄、内脏也叫猪下水)《一锅鲜》,炖肥肠《一锅鲜》,胡萝卜、土豆、茄子加粉条等食材制作素食《一锅鲜》。回民有羊杂《一锅鲜》,牛杂《一锅鲜》,羊蝎子《一锅鲜》,牛羊肉《一锅鲜》等等。河北省河间市到大城县一带驴肉火烧很有名,自然也有驴肉下脚料制作的《一锅鲜》。文安县地势低洼,是大清河泛滥的排洪地。民谣:“淹了文安洼,十年不想家。旱年收蚂蚱,涝年收蛤蟆(青蛙)。”这里除了吃鱼方便,其他食材也能做《一锅鲜》,比如;田鸡肉。这说明《一锅鲜》的制作取材很随意,制作简单,丰俭由人。鱼肉类的《一锅鲜》五香料多放几种,素的蔬菜类的《一锅鲜》就可以少放一些。最随意的只要加适量的盐或豆瓣酱或黄酱或甜面酱都可以了。</h1> <h1> 《一锅鲜》除了地方特色以外;主要还是它的经济性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取材方便,花钱不多就能吃到鱼或肉,还能和主食一锅熟。几百年来盛行于黄河以北,主要是华北地区、冀中平原、京津走廊。《一锅鲜》和东北、内蒙的《大烩菜》、《乱炖》相似,区别是《大烩菜》的炖菜锅里没有饽饽、卷子,只是一锅炖菜。</h1> <h1>几百年以来《一锅鲜》除了家庭制作以外;中高档饭馆、酒楼、饭庄见不到它的影子。可能是在家随时都可以制作,到了饭馆里都想吃一些在家制作难度高的、有名气的、饭店特色的菜。饭店餐桌上摆的都是杯、盘、碗、筷,各种菜色、香、味、形俱佳,非常雅观。如果餐桌上就有几个黑色小铁锅,锅里面都是各种《一锅鲜》;第一不雅观,第二饭菜太简单,第三显得对亲朋或客人不尊重。这几方面应该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最讲究的几点。这也是《一锅鲜》难登大雅之堂的原因。</h1><h1> 北京的各档饭庄、饭馆基本没有《一锅鲜》这道菜,很多北京人甚至没听说过也没见过。说明北京这座超大城市饭馆饭店的菜品档次都很高。天津的小饭馆及公路边的家常饭馆里基本都有《一锅鲜》。也许就因为这里是《一锅鲜》的发源地。</h1> <h1>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亲身经历的一段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单位生产的农用低压电器在华北地区市场销量很大,声誉很好。北京房山区一个国营农场供电所的领导带几个人,想来我厂进行一次突袭式的考察。不提前和我厂联系,以便看到真实的情况。由于司机道路不熟,在高速公路上多走了一个出口下高速,一下子到了天津市区,问路才知道向南多走了三十公里,出市区沿着103国道向北走,时间是中午一点多了。</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见路边小饭馆写着“经济实惠 家常便饭”的广告语。下车进饭馆一看,这是个家庭饭店。叫来服务员点菜,问服务员本店有什么特色菜?服务员说:“我们这就是家常饭,没什么拿手菜。”供电所领导看见邻桌上有两个小铁锅,锅里有小鱼有排骨,锅边上还有饽饽卷子等主食。于是问服务员:“你看那桌上两个小铁锅,那是什么菜?闻着还挺香!”服务员说:“那就是我们当地家常便饭《一锅鲜》,一锅是贴饽饽熬小鱼,另一锅是炖排骨粘卷子”。那位领导说:“你这还不叫特色?快着点给我们上双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说领导就是领导!他见跑堂的是位身体健壮的老者,便询问这道菜的来历,老者就把当年乾隆在这一带打野兔,吃贴饽饽熬小鱼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当地政府要搞什么北运河文化,还说要修河道通游船。那位领导和众人听后赞叹不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午饭后来到我们厂进行参观考察。晚饭几位客人还点名要吃《一锅鲜》,为我们厂节约了招待费。</span></h1> <h1> 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上班族和居民们的家宴、待客宴等到饭馆就餐的频次大大增加。促使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锅鲜》这道古老的家常菜;也登上了大雅之堂。</h1> <h1><font color="#b06fbb"><b>感谢您浏览!祝您和家人幸福安康!</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h1><font color="#b06fbb"><b>图片来源于网络(鸣谢!)</b></font></h1><h1><b><font color="#b06fbb">编辑制作:枫林</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