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是这样银妆素裹,也是这样铺天盖地,白雪皑皑。</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雪下得真大,沙雪"习习沥沥"地从晚八点下到次日凌晨。那天我起得特别早,说是天冷要帮家里生早火,让奶奶多睡一会儿。一开大门,我傻眼了,到处白茫茫一片。我情不自禁地朗读起老师在学校教读的课文来:</p><p class="ql-block"> "树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好大的雪呀"!</p> <p class="ql-block"> 说是起床替奶奶"起早火",结果被白雪吸引注,把正事给忘了。踏出门外,就跟邻居的小伙伴们打起雪仗来。直到五岁的大妹到门前的石板桥上喊:"哥,吃早饭了"!我才记起替奶奶生早火的事。本以为有顿臭骂,却不曾想迎来的是一家人笑呵呵的迎候,</p><p class="ql-block"> 奶奶把火生得很大,用铁夹把“红火炭"掏出火塘的四周,将我昨天上学路上弄湿的布鞋、长桶布袜和单衣单裤等通通烘干了。一穿上便觉得暖烘烘的。</p><p class="ql-block"> 爷爷将昨夜大家入睡后,他在火塘里用柴灰埋熄成的木炭,装进了我上学用的火笼,并用”红火炭"将火笼中的木炭烧燃了。就连一向开口便是骂的母亲,竟然也没骂我,把积攒的一大碗油茶泡上炒剩饭,叫吃完赶快上学去。</p> <p class="ql-block"> 学校离我们家不远,约莫一里路左右,是位于屋后面的“后龙山”田垌里的一座破庙。听说解放前这座庙叫"先锋庙",里面有许多高矮大小不等的菩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期,政府要在这里开办学校,村里请来师公作法,将灵感的诸位菩萨,请送到"和尚岭界"的"上庙"去了。我知事后,人们就管这里叫学校,连庙周围的水田也叫"学校边"了,没听说有人叫什么什么庙的。</p><p class="ql-block"> 从我家去学校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说是大路其实也不大,只不过一米宽而已。但古时候铺的花阶路的石头还依稀可见,走在上面相对不那么滑。一条是小路,是沿后龙山脚下绕道,跨过一处用两块木头架设的水沟桥,然后沿田梗直奔学校。田梗很窄,只有三四个巴掌宽,也就20公分宽吧。但熟能生巧,我们却可以在上面飞奔。不过下雨天就不能走了,田梗泥巴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水田里,弄得湿碌碌的。这大、小两条路,给我们放学增添了一项乐趣。只要是晴天,我们便会分组“听快”(比速度),常常是跑小路的赢,因为跑小路可以不择手段,直接从田里穿过去,路途就近多了。不过,那样会踩死田中的绿肥,只有生产队长和社员们不在场时,才敢这么做。</p> <p class="ql-block"> 这天的雪特别大,路面上积雪足有3寸厚。几个小伙伴提着火笼,穿着布鞋踏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感觉特别地带劲。虽然我上身只穿三件单衣,下身只套两条裤子,却并不感觉有什么冷意。因为大家都提着火笼,火笼下面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早已烧燃的木炭,上面是我们在后龙山脚拾来的杂木树枝。到山脚转向田垌处时,冷北风从鳌塘岭口吹过来,把架在火笼上的树枝吹燃,火越来越旺,几个小孩提着火笼便跑,只见一路学生就是一路火球。远远看去就象一条火龙向着学校蜿蜒而去,煞是好看。只是今天雪大,路难走,火龙的速度比平日缓慢许多。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我打了个趔趄,摔倒在地上,火笼也倒扣在地面上,红火炭散落一地,熊熊的烈火瞬间熄灭,我急得想哭。幸好大表兄"木星哥"及时赶到,将散落路基和田里的火炭一砣砣捡起来,又在他的火笼中取来红火炭,把我的火笼重新烧燃,然后他一手提着两个火笼,一手拉着我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去。</p> <p class="ql-block"> 学校分上下两座,上座是原庙宇的大厅,下座是庙宇小厅,中间是天井,两旁则是厢房。改作学校校舍后,上下两厅成了教室,厢房是老师的卧室和火房。那时读书的孩子很少,大部分人家的孩子都在家看牛、砍柴、割草和帮做家务事,只有我们村子左下角的几个孩子懒,不想做事,便一直在学校读书。偌大的千人保良村的两个教学点,总共才四十来个学生,鲁塘小学算中心教学点,辖鲁塘、盘店、上坪,红珠岩、楠木岐的上片区,学生不超过三十来人。那时,正逢学校停课闹革命,老师到城里串联去了。但我们同学们仍天天去学校,老师不在,我们便在教室里,剥前些日子捡回的茶子壳。茶子壳剥完了,便无所事是,在“大哥大"戴庭芳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又去后龙山脚下捡干柴。当时的后龙山古木参天,村民对禁山的村规民约又很遵守,所以冬天风一吹,山脚下可以捡到很多坚实的干柴,十多天下来,干柴堆成了一座小山。之后,又捡石头在大教室里砌窑烧石灰,我们天天烧,久而久之石头真地烧成石灰了。就在石头成了石灰的时候,老师串连回来了。但并没有上课,而整天唱红歌,读《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p> <p class="ql-block"> 却说木星哥拉着我进学校大教室时,唐老师(景达先生)已在大教室里烧燃了一堆大火,20多个学生围坐一圈,一边火堆前烤火,一边唱红歌,读《老三篇》、《毛主席语录》。红歌是文老师(我堂叔)教唱的。那时老师教歌,只唱词,不唱谱,因为老师也不懂简谱。老师是在公社文教组集中学习开会时,由当时公社红人张秘书的妻子伊老师教的。伊老师年轻美貌,能歌善舞。是当时观音公社红歌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着堆火,先集体朗读《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那时许多字我都不认识,却背得滚瓜烂熟,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八月,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p class="ql-block"> 之后,就是读《毛主席语录》〈小读本),简称"语录本"。语录本节录毛主席语录很多,时间过去五十年,许多已记不得了。但第一页第1条,第二页第3条我还能倒背如流,那是上课、开会、排队等场合,首先要实施的一道程序。老师的开场白是"学习《毛主席语录》第一页第1条,第二页第3条"。然后对着同学们大声说道"毛主席教导我们",同学们立马齐声朗读起来:</p><p class="ql-block">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p class="ql-block"> 再后便是唱红歌,或复习旧歌,或老师教唱新红歌,一两个月下来,我们会唱很多的红歌和语录歌(即用毛主席语录谱写的歌曲),虽然唱的不那么准确,但是同学们基本能唱完整的词曲。其中,《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我喜欢唱,也算唱得最好,如今仍记忆犹新,朗朗上口。唱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万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里头热乎乎。哎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呀!毛主席的雨露滋养了我呀啊我干起革命劲头儿足,我干起了革命劲头儿足………”。</p><p class="ql-block"> 三步曲结束,中午放学时间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般学校没安排什么统一活动,同学们就三五成群,在大教室的后墙根下挖洞"烧窑仔"烤火。所谓"烧窑仔",就是在后墙根挖一个洞,烧火取暖。原来学校座北朝南,冬天北风吹时,由于学校正当风口,北风从墙外洞口灌入,教室内墙边的火窑犹如架设天然的风箱。置入"红火子"(燃烧的木炭),架上干柴,火会不吹自燃,且越烧越旺。我们只管往火窑里添柴便是。那时我年龄还小,大个的同学我搭伙不上,只带着小我两岁的六弟,在墙根的中间开窑生火。有时也与同龄的"木哉"、"佬仔",“老明仔","老运仔"以及上坪“妹仔"(奶名)为伴。</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时分,天下起了鹅毛大雪,足足下了两个小时。上午同学们沙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和污迹被厚厚的"棉花雪"覆盖了。老师见雪加大,提前放了学。鲁塘村的学生离家近,不急着回家,都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田垌堆雪人,打雪仗。不一会,雪人、雪山、雪房子比比皆是,熠熠生辉。雪越下越大,田垌里嬉戏的孩子们,人人鹅毛雪花遍布,头上,脚上,身子上浑身白绒绒的,倘若孩子们站立不动,远远看去,分不清哪是孩子,哪是雪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玩得很尽兴,尽管脸冻红了,手冻僵了。大家仍没有回家的意思。直到天快黑时,家里人纷纷到学校边找人,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各自回家去了。</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我才发现布鞋烂了。左脚拇趾从布鞋的鞋面穿破了一个洞,完全裸在鞋面外。鞋底也露出棕皮,完全渗水了。原来,布鞋底是棕皮粘帖,用烂布层层包裹后,用针线一针针地扎成的。经过雪地里的长时间打磨,鞋底布层磨破,棕皮裸露在外。幸好母亲重男轻女,那年给唯一的儿子多制做一双布鞋,不然那年我只能赤脚过冬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爷爷料事如神,早就预料到孩子们雪地里玩雪,迟早会出现这么一曲。于是未雨绸缪的爷爷早早地生火,将昨日我换下来的鞋袜衣裤等都烘干了。我一到家,奶奶便给我倒了一盆热水,给我烫脚、烫手、洗脸。然后将我抱到火塘边烤火取暖,并将一块木板放置在火塘里,让我把裤管勒至大腿上,裸露出整个小腿,双脚放到火塘中的木板上"炠"脚板和脚梗,顿时感觉一身都暖烘烘的,久久不愿挪座。由于长期烤火的原因,我的小腿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血丝花纹,那时觉得特好看,因为那是爷爷奶奶给我留下的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今天,位于桂东北的家乡下了一场大雪,网友们发来的一张张银妆素裹的精美照片,勾起了我童年的这段回忆。想想那时衣不护体,食不裹腹的贫困生活是苦涩的,心酸的。但回忆却是那么的甜蜜,那么的幸福,因为爷爷奶奶那温馨的爱,永恒地留在我心灵的深处,成为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支撑下去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面对白皑皑的漫山遍野,愐怀爷爷奶奶的沉重心情由然而生,晚上我失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