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疗

岩云

<p class="ql-block">阳台上夏日的凉风习习吹来,那风时不时在漆黑的墨盒里打个转,随后便有风一般的墨香飘过来,凉爽的墨风好让人惬意。</p><p class="ql-block">突然,手机的铃声响了,十天半月也少有的悦耳的铃声并没有让人产生丝毫的快感,反倒有些小小的惊讶“是谁”!</p><p class="ql-block">墨手不顾墨黑的快速拿起接听,那头传来略带着几分急促的呐喊“能来医院吗?”</p><p class="ql-block">“咋啦?”</p><p class="ql-block">“见面再说”</p><p class="ql-block">随后便挂了。</p><p class="ql-block">瞬间小小的惊讶便与那无限的想象悬浮在脑际,立刻就扭曲了浑身所有的神经,那是一种难以淡定的神经了的神情,暂且无法用言语来描画。</p><p class="ql-block">酷热的路上一点都不酷,只有那逐影随行的脚步声带着无休无止的忧患拔地而起阵阵送耳。</p><p class="ql-block">扫码测温带着几分热安全通过,还好没有触碰红线。</p><p class="ql-block">医院里人头攒动,行色匆匆,难道是伏天的热催生了他们的脚步疾速。当然也有步履艰难一瘸一拐,满身伤痕扎着绷带,斜腰咧胯抓着轮椅,袒胸露背挂着输液瓶的,偶尔一辆120呼啸到门厅,无仗之象让人望而生怯。</p><p class="ql-block">急诊的门口透着几分阴凉,一个略显富态的年轻女性歇斯底里的对着三四个强壮的男人吼叫“你们凭什么这么狂……”,任由他们如何解释也无济于事,也许是遇到了恶性而极不积极的恶性事。</p><p class="ql-block">楼道里塞着几张病床,床上躺着年纪、性别、穿着、肤色、相貌、喜乐各自不同的人,腕上挂着同一色的输液吊瓶,加塞让过道显得有些拥挤但绝对还没到不堪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病房里透着凉气,窗外的热风无论如何也别想挤进来。</p><p class="ql-block">“怎么啦”</p><p class="ql-block">“没事,修理修理”</p><p class="ql-block">“哈哈”</p><p class="ql-block">丝毫没有着急的平躺与汗流浃背的无奈的更加催生了那汗流浃背。</p><p class="ql-block">病房里东西两排,闲散的有些不那么规整的摆着两张床和六个可以折叠的陪人凳,有些东倒西歪的挂着八位输液人,相互之间如过道里的人一样的有些个的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邻床的床上躺着八旬老妪,床下卧着中年女人,原来是母女俩。老人低血糖女儿高血糖,同样的吊瓶里大概灌着截然不同的药液。</p><p class="ql-block">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人饭量尚可听力锐减行动迟缓,女儿节食中有些狼吞虎咽,不断的遭到她送饭女儿的“谴责”,最后不得不最终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送饭的女儿和下班看望的女儿都来了,蚕食掉了所有的剩饭,随后三代四个女人便开心的逗起笑来,看得出孙子辈的两个年轻人充满了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拥有更加平和容易满足的心态,也许是因为她们还涉世未深。</p><p class="ql-block">恰此时,倒是实实有些羡慕人家的两个小棉袄了。</p><p class="ql-block">住院的母女俩相互陪伴着,相互犯着不听话的毛病,于是便互相没完没了的相互谴责着,好在血浓于水一点都不影响她们的感情。</p><p class="ql-block">热水器里的水不多了,可还是有病友在不停的接水“我这个人就爱喝水”,八旬老妈终于忍不住的开始公然声讨她的女儿“你看看水都快用完了你也不管,那可是用钱买来的”,女儿无语接水者无语,所有病房里的人都无语,原来病房里唯一的热水器上的水是由病人各自购买。</p><p class="ql-block">趁着母女出去了,对面的稍稍有些年轻的女人便开始嚼舌根“这老婆有两个儿子,可是人不来钱不给,全凭这个女子照顾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天有雨很正常,可能如今年这样连续的下雨不热甚至有些过于的凉爽就有些少见了。院子里大雨溅起了朵朵水花,可丝毫不能阻挡人们的脚步。人们穿着皮鞋、凉鞋、拖鞋、运动鞋,可几乎没有一个人穿着雨鞋,也算是当今一景吧。</p><p class="ql-block">糟糕,瞄人一眼自己却跌入水坑,顿时凉透了双脚。</p><p class="ql-block">门诊大楼的门厅里挤满了挂号交费和等待着CT磁共振的人,把那拎着大包小包上下楼的人挤了个扁而又扁。</p><p class="ql-block">二楼的抽血化验排起了长长的曲里拐弯的长队,后面的人不断的絮语着“啥时候才能到跟前啊”。</p><p class="ql-block">住院病人的胳膊上无一例外的死扣着一个无法卸掉的注明了患者身份的腕带,病房里除了床头的标签还有输液杆上的明白卡,墙上还挂着一牌,上面详细记录着盖了主管护士章的病人入住外出时间,哪怕你只是外出了一会。</p><p class="ql-block">热情的护士热情的喊着“叔、姨……”,热情的告诉你“病号服证明你是病人,腕带证明你是哪个病人,床头的标签证明床上病人是谁,杆上的清单证明你用的啥药”。</p><p class="ql-block">诊室外的长椅上坐满了候诊的人们,面前的电视屏幕上挤满了滚动的名字,喇叭里不断重复的喊叫着就医者。电梯口不时涌进来一波又一波的患者,楼道里也开始有些水泄不通了。</p><p class="ql-block">科室的护士们热情的应答者每一个病人各自不同的提问和质疑,仅仅在没人时互相倒出一些牢骚“我说了嘛就说我没说”“我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领导又批评我了”……,好在这些释放还都没有释放到病人扎针的手上和屁股上。</p><p class="ql-block">连续几天楼道里都会看到一个衣着整齐却有些呆滞的老者,逢人就会举起呆滞的目光把你迎来送走,他的目无表情却一定会影响到别人的心情,显得有些悲凉。</p><p class="ql-block">早餐是一天中最显而易见的饭了,似乎比午饭晚饭更显得集中热闹一些。病房走廊的出口处会早中晚准时出现“打饭打饭”的呼叫声。医院对面个个餐店人流如织骆驿不绝,医院的大门口穿行着不同饭菜的人们,很是热闹。</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观察,一般患者大约住院十天左右即可带着治愈、好转的烙印出院,你想赖着估计都不行。十天到两个礼拜之间,无论你病情如何的严重或者轻描淡写,医院都有充足的时间给你来个全面彻底的检查,B超、心电、抽血、验粪尿应该算是常规动作了,CT、磁共振及各种针对病症的专项检查能有尽有,这样才便于对症治疗嘛。</p><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以一例住院略做分析,十来天时间,各种住院总费用大约在一万二左右,其中检查化验费大约占40%,药费大约占47%,其余的就是诊查费2%、床位费6%、护理费1.6%、治疗费1.2%、特殊材料费0.27%。</p><p class="ql-block">医院报销门槛费700元占5.8%、先行自付占6.9%、超限价自费占4%、符合报销占88.9%?医保报销比例85%,实际个人承担占24%,可谓皆大欢喜,但皆大欢喜的大头在医院,因为医保报销和实际承担有10%的余地。</p><p class="ql-block">有些诸如先行自付、超限价自费等名堂会让人懵懂甚至眩晕。有些药同样剂量品牌厂家不同医院二十几粒一块多外面药店十几粒却最少也要十几块,而且药店可以随便买变相买而医院只能开一盒。</p><p class="ql-block">从上可以看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好社会,人民健康的确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很好的保障,感恩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从上可以看出,住院检查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大约各占50%,患者实际直接使用的药物费和医院的各项诊疗收入大约各占一半。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大幅度提高了看病就医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但同时也弱化了医生“智力智慧”,似乎多少有些增加了患者负担和不必要的开支。是否存在虚开和过度治疗就不得而知了,无奈出院是否又要隔日重返医院走进下一个轮回也不得而知了,所以只能就事论事不可不能妄言。</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便又一次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某小区诊所老大夫诊对普通感冒的一席话“你是要省钱还是要好的快?”。</p><p class="ql-block">“省钱就是西药片回去慢慢吃”</p><p class="ql-block">“好的快就是输液”</p><p class="ql-block">“那既要省钱还要好的快呢?”</p><p class="ql-block">“那就是屁股上打一针”</p><p class="ql-block">对症施治也做的非常人性化。</p><p class="ql-block">不时总能听到患者嘟囔“医院看病没商量”,闲谈中问护士“你们的待遇一定不错吧?”,回答是“不行,都搞基建了”,恰此时便又对医院是救死扶伤还是赚钱的机器有了一些无端的猜测的拓展。</p><p class="ql-block">曾经就医有大夫说“医院看病就是看一次严重一次,最后死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懵懂中便又无端的增添了一些无端的懵懂。</p><p class="ql-block">看来能真正让自己健康快乐的也只有自己,看来健康还是要从小从娃娃从年轻时从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健康思维抓起。</p><p class="ql-block">常言道:“生死路上无老小”,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坚信医疗的主流是好的,治愈的比例是主流的,怪不得到处的广场挤满了七八十还能玩耍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医院,前门有健康后门留太平,岁月静好还望各自多多保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