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棍洞的前世今生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尊敬的朋友们,亲爱的战友们,你去过南疆的老山吗?你知道有个曼棍村吗?你去过曼棍村的曼棍洞吗?曼棍洞见证了我们老山战士的苦乐年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曼棍洞承载了许多如诗如画的战争风和壮丽多彩的人生故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在中越边界有一座山,叫老山,</p><p>在老山脚下有一个村,叫曼棍村,</p><p>在曼棍村有一个天然溶洞,叫曼棍洞。</p><p><br></p><p>曼棍村的东南方向和西侧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在中越边境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村子的北侧是片丘陵地带,农场在这里种植了成片的橡胶林。村子的西北小高地上则种植着一片咖啡林,这是天宝农场职工最珍贵的经济作物。当年,由于越南炮火的袭扰,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寨,早已是弹痕累累,满目疮痍,茂盛的橡胶树也久已无人收割。</p><p><br></p><p>曼棍村也是天保国营农场的一个分场。</p><p>它还有一个响亮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叫红光生产队。</p> <p>这个村子很小,原有7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不过几百人。多少年来,村子里的人不管外面风云如何变幻,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日子过得宁静祥和。要不是因为中越开战,一下涌来那么多的军人,这个村子会一直沉寂在莽莽大山里,不为外人所知。</p> <p>曼棍村位于盘龙江畔,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开阔地,距离船头3公里,属老山北侧的低洼地带,也是敌人炮火袭击的死角。这里靠山近水,山上树木丛生,山下非常隐蔽,交通也便利,适合大部队的驻扎和疏散。轮战期间,我们师的野战医院、工兵、通信、防化、侦察等直属分队,大都居住在曼棍村周围。</p> <p class="ql-block">曼棍村的人民,受尽了越军炮火的轰炸和袭扰,全村男女老少都欢迎和支持人民军队抗击越军的侵略,在各部队的轮战中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p> <p>老山下有一条小河,这条河叫盘龙江。</p><p><br></p><p>从曼棍村穿河而过,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山道,从右侧向上延伸,山道狭窄而弯曲,镶嵌在一片蜿蜒缓缓的山坡上。碎石铺就的路面,在夹缝中点缀着生命力极强的小草,任凭人来人往,在坚硬的路基上顽强的生长。小路两旁更是青草茸茸,一眼望去,是覆盖了漫山遍野的绿色世界。</p> <p>再往上行走,就变成了绿荫蔽天的山间小路,一个一个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在半山腰,有一个天然溶洞,小路的顶端直通洞口。洞顶上覆盖着一簇簇绿色的灌木,洞口四下野藤蔓丛生。洞口上方是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支撑,洞外两侧为悬崖陡壁,山势峻秀。</p><p><br></p><p>山上的这个天然溶洞叫曼棍洞,因曼棍村而得名。</p><p><br></p><p>几十年过去了,曼棍村似乎无人提及,而曼棍洞却名扬四海。</p> <p>曼棍洞所在的山脉属喀斯特地貌,背向越南,高山阻挡,山高林密,非常隐蔽,有利于防空袭和防炮击。四周绿树成荫,绿色的植被包裹着山峦,就象巨大的伪装网笼罩着这一天然洞府。洞口不规则,约有两米见方的面积,但石壁很光滑,可见人员的磨擦和进出的频繁。洞口的外面有一快小小的平地,适合进出人员的短暂停留。</p> <p>在洞口壁岩上刻有“曼棍洞”三个大字,何人题写镌刻不得而知。1984年4月28日——5月15日,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收复老山,1984年8月4日,11军32师接替14军40师防务转入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曼棍洞始终是老山方向师一级的作战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20日,济南军区67军199师奉命接替老山防务,我作为师机关协理员随副师长李凤龙和参谋长李洪程先期到达前线从1军1师手里接管曼棍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一师的同志介绍,这里是老山战场的神经中枢和作战指挥中心。洞里驻扎着师首长和司政后三大机关,除师招待所食堂在洞内以外,其余三大机关食堂都在洞外,司令部人员每天送到洞里吃。政治部和后勤部人员在洞外就餐。主要是考虑空气污染严重。</p> <p>曼棍洞的洞门口右侧,守卫着警卫连的一个排,他们在倾斜的山坡上搭建了牢固的木版房。洞门口站立着一名持枪的士兵,一天24小时轮换。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br></p><p>刚来到老山战区,我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这里的世界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奇和神秘的。我见到在洞口门楣上方的青石板上写着“虎踞龙盘”四个大字,这无疑是南京军区第一军第一师的杰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询问一师的交接人员,悉知此前写的是“奇洞藏威”。</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曼棍洞”三个字出自何人之手没有考究,但参战部队为了抒发官兵的情感,激发官兵保家为国的意志,进而烘托战争气氛,精心在洞口的上方写上或挂上一条匾额,可是换了一次又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匾额的寓意,中国的匾额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其凝练的文字、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纵观曼棍洞匾额上文字内容的变化,各参战部队更是用心良苦,寓意深长,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战争气氛,同样是老山战场上的一道文化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轮战期间,曼棍洞作为战场指挥中心的神经中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轮战期间,曼棍洞上的匾额也伴随着洞内主人的变化在不断地翻新。回顾曼棍洞匾额变化的历史,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表抒情,都是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匾额,着墨不多,但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5年5月我与师司令部通信科孙晋华参谋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28日,中国军队打响了收复老山的战斗,经过18天血战收复老山。担任主攻的14军40师的指挥机关就设在曼棍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4日,昆明军区第11军32师接替40师防务。曼棍洞上的匾额为“奇洞藏威”,当年曼棍洞洞主是十一军三十二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立此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南京军区1军1师接替11军32师的防务,曼棍洞上的匾额改为“龙磐虎踞”。</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我199师接替1师轮战,曼棍洞上的匾额改为“神机玄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2师的“奇洞藏威”和1师的“龙磐虎踞”,给人以战而胜之和气势磅礴之感,而“神机玄洞”,则有一点神机妙算和玄机奥秘的意念,使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这个名字出自老师长郑广臣的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又在出洞口左侧设立了值班室,进洞人员一律登记,而且不准带武器进洞。这里也是我和我的战友们在对越防御轮战时生活战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兰州军区47军139师接替199师轮战,曼棍洞上的匾额改为“南疆一盾”。</p> <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北京军区27军79师接替139师轮战,曼棍洞上的匾额改为“京师风影”。这四个龙飞凤舞的字体,是当年27军79师政治部主任题写。</p> <p>1988年5月,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37师接替79师防务,至1989年轮战结束。后来曼棍洞上的匾额有没有变化,就不得而知了。</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军队对越防御作战,是在两个作战方向上同时展开:老山和者阴山。本篇文章论述的只限于老山轮战。</span></p> <p>众说周知,曼棍洞里因战争而神秘,因属于军事指挥枢纽而警备森严。有人说,曼棍洞是部队的“黄埔军校”,在这个洞里走了55名将军,有人戏称是“将军洞”。说是“黄埔军校”似乎有点道理,说是“将军洞”,村夫不敢认同,因为战争胜利的主体还是战士。</p><p><br></p><p>曼棍洞形成于何年何月无从考究,但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公元一千九百多年的今天,这些炎黄子孙们能在这里度过他们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但有一条可以肯定,是战争改变了这个天然溶洞的用途,溶洞也见证了中国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战斗意志。</p> <p>这是一个千年的天然溶洞,冬暖夏凉。洞内俨然有花果山水帘洞之感,走进洞里,寒气渗人,暑气全消,颇觉凉爽,犹如无形中有一个巨大的空调一般,冷风频吹,在热带丛林里大汗淋漓的走进来,感觉很舒服。</p><p><br></p><p>进得洞来,使人深深感叹的是那种错落有致的宽阔,诺大的空间吸引着我好奇的眼球。沿洞内石阶而下,20米处有一块较为平整约有几百多平米的场地,足以容纳数百人。这是洞内一个比较大的活动场所,是师机关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文化娱乐中心,全国各地的慰问团就在这里演出节目。</p> <p>紧靠场地一边是我们管理科的办公室兼宿舍以及师招待所。另一边木板房内,住有师政治部宣传科,组织科、保卫科、干部科、秘书科和群联科等。</p><p><br></p><p>在管理科处向下40多米,是一个洞中小洞,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直通洞底,长年渗出的水使路面石头结了一层青苔,滑滑的,上下走路都很艰难。洞底有一块比较平整的地方,师招待所食堂的孔庆凯班长就在这里安下了家。</p> <p>在这个小洞内,两个100瓦的大灯泡日夜工作着,还是雾蒙蒙的显得灰暗,住时间久了,真不知是黑夜还是白天。只有滴滴答答的马蹄表,才能告诉主人“今夕是何时?”长期陪伴他们的只是一台变了调的收录机,还有他们那一颗维护祖国尊严的赤胆忠心。</p> <p>手捧鲜花的是孔庆凯同志。前排左二是作者本人。</p><p><br></p><p>孔庆凯班长,本来是军机关的后勤人员,可我这位老乡主动请缨,走后门自愿参战,其精神可嘉可贺。他是一个二级厨师,烹调技术过硬,吃苦精神和工作的责任心很强。接待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将军,招待总政慰问团,举办大型宴会,都是在这个洞中之洞出色完成的。</p> <p>进洞右拐500米处就是我师的作战室,三间木板房内挂满了作战地图,三米见方的作战沙盘摆放在作战室的正中央,上面插满了各种标志。几十部军用电话直通团营指挥所,连接上百个防御阵地。十几张行军桌在木版房四周环行摆放,上面有序的陈列着作战的办公用品,还有喝水杯子之类的东西。手枪、挎包和望远镜,就挂在行军桌的上方。</p> <p>当年曼棍洞洞主199师师长郑广臣和政委张纪根。</p> <p>研究敌情,抗敌进攻。</p><p><br></p><p>师长郑广臣、政委张纪根、副师长李凤龙、贾兴学、副政委单向春、参谋长李洪程、政治部主任薛巨福、副参谋长孙兰琪,副主任张守仁、后勤倪部长等,还有珍宝岛战斗英雄、代职副师长周登国等人。</p> <p>紧挨着作战室的就是师首长的宿舍,还有作训科、炮兵科、侦察科、工兵科、防化科和总机班,这有利于作战指挥和野战保障。顺着洞的方向延伸下去,里面住着司令部的军务科、通信科、直工科、机要科和保密室。师后勤机关的各个部门都是在洞内的另一通道上搭建的简易板房。</p> <p class="ql-block">师通讯连总机班的几个女战士,正值芳华萌动的岁月,给这个男人的王国里增添了不一样的欢快气氛。每次出入曼棍洞她们都是整齐划一,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军容严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回头率特高,无不吸引着男性青年官兵的眼球,这成为当年曼棍洞一道靓丽的风景。</p> <p>曼棍洞的洞体呈南西向展布,内有溪水流淌,溶洞为地下水长年流动而成。溶洞分中洞、上洞和下洞,中洞内又岔洞三个,形成洞中有洞,洞中有厅,洞中有水。</p><p><br></p><p>进入溶洞约1000米处,分布着晶莹剔透的“五彩石”,面积近200平方米,由青、赤、黄、黑、白五色构成,色彩斑澜,如同一幅硕大的天然山水画。在约250米至500米处两山顶部,还分布着天锅、天冲、吊岩等奇观。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分布较为密集,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石幔布等多种类型。</p> <p>大自然就像一个出神入化的抽象派画家,把溶洞雕塑的如此风光无限和眼花缭乱,漫游其中,步移景异,琳琅满目,形态万千,使你看什么就像什么。洞顶和洞壁上怪石累累,恰似一幅幅凸起的美丽浮雕,那活灵活现的荷花,飞流直下的瀑布,光滑起伏的冰川,憨态可鞠的人物图及各种各样的类似恐龙长嘶、猛虎怒啸的野兽形状,都错落有序地镶嵌在石壁之上。</p> <p>真的感谢造物主,如此鬼斧神工,使后人感叹不已。</p><p><br></p><p>洞内最富有的还是水,到处湿漉漉的。洞顶上面的水珠子滴滴答答,有节奏地落个不停,有道是“滴水穿石”,天长日久,真真的把下面的石头砸了一个个的小水坑。洞壁上是小溪潺潺,顺着光滑的石壁不住的流将下来。地面上始终是汪汪着一层水,有着横七竖八的小水流,形成了或深或浅的小水洼。洞内的各个角落都长满了青苔和小草,还滋生出数不清的小生物。</p> <p>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p><br></p><p>于是乎,我想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赞美的水。前些年,我创作了一首长诗《水喻人生》,或许是出自当年曼棍洞的灵感。</p><p><br></p><p>水是物种起源的摇篮,水落九天,而后则万物生。仅凭我一个外行人的直觉,如果没有水的溶洞将会是一具干尸或一堆枯髅。水让老山有了灵性,让这个千年溶洞有了血液。水决定了溶洞的丰盈,溶洞此时也仿佛是水的骨架,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无不得益于水的恩赐与功德。</p> <p>这是曼棍洞内全景,如同一个精美的雕塑,出神入化,目不暇接。感谢这张照片的作者,有着如此精湛的照相技术。</p> <p>这是从洞内向外拍摄的曼棍洞口。很显然,溶洞的外面是经过初步加工后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p> <p>曼棍洞可容纳千余人,这是部队在洞内召开动员大会。</p> <p>这是电影艺术家田华为出征的战士们壮行。</p> <p>这是特形演员古月同老山战士在一起。</p> <p>这是相声演员笑林和李国胜在曼棍洞演出。记得是相声演员笑林同志,在曼棍洞用我办公桌上的军用电话,给战斗在前沿阵地“猫耳洞”里的战士高唱“十五的月亮”,而且是声泪俱下,在场的官兵们无不为之感动。</p> <p>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华先生,在猫耳洞看见战士们只穿着裤头,大部分人换上了烂裆病,依然精神乐观。坚守阵地。这老头激动地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哭着握着我的说:“了不起呀!了不起呀!”</p> <p>这是我与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华、常宝田叔侄在曼棍洞的合影,至今保留的完好无损。特别是常贵华老先生,大表演艺术家,一丁点的架子也没有,长者风范,和蔼可亲。</p> <p>这是199师师长郑广臣,政委张纪根同电影演员田华和古月在曼棍洞合影。</p> <p>这是淄博市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子弟兵。</p><p><br></p><p>这些人员到老山前线慰问部队,大都是我们管理科在曼棍洞自己设宴招待。当年可没有“戒酒令”吆,什么出征酒,庆功酒,接风酒,迎客酒,慰问酒等,基本上是无酒不成宴。</p> <p class="ql-block">一段经历,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旅途中,老山曼棍洞这一个站点更加弥足珍贵。遥看曼棍洞,风景迷人;置身其中,我们也是风景。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大声说:祖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国家稳定、繁荣兴旺,其中有我们老山战士的奉献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来没有犹豫过,从来没有彷徨过,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喝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李润泉 张玉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