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参军了

日月堂

过去的回忆,总是让人感到暖暖的,那年代尽管物质匮乏,但精神上是富有的。又到八一节了,又让我想起了那年的我。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零年的十一月某一天,我正随父亲在山上砍柴,我们大队(村)干部国君急匆匆地从村里跑过来找到我,说接兵的来了,正在我家里等着,让我赶紧回家。回家后见到了接兵班长董怀友,说我参加征兵体检合格,是专门来家访的,简单了解我家庭情况后问我是否愿意当兵。</p><p class="ql-block">  过后,我的小姨父到我家来了,当时也不知道他和我父母谈些什么。过了多少年后才知道,原来我父母是不想让我参军的,大队干部国君告诉我父亲接兵的要来,让我在家里等,而我父亲不想让我参军,为了躲避而故意把我带到山上砍柴的。国君及我的小姨父都在我背后做我父亲的工作,希望让我出去锻炼锻炼。后来我问我父亲为什么不想让我参军,他说他在解放前看到过曾经在嗮谷场训练的国民党士兵,被当官的活活打死的场面,他心里一直有个阴影。但对我来说,当兵,作为最男人的职业,我是一半是出于好奇一半是觉得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当然乐意啦。</p><p class="ql-block">  过后,我带着煮熟了的地瓜,去看望住在小黄村公社的接兵班长董怀友,给他地瓜吃,他很开心。我也了解到了我要去的部队情况,驻扎在镇江的高射炮兵部队,只是告诉我当时部队驻地如何如何好的。也知道了他才两年兵呢,家里只有一位老母亲,是安徽合肥人,城市兵。后来回部队后服役满三年就退伍了,我现在挺想念他的,是高炮六二四团二连的79年合肥兵,但至今再也没有遇见过他了,也没有他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不久,收到了应征入伍通知书领到了军装。于是就穿上军装到各位亲戚家告别,当走到每一户亲戚家时,亲戚总是让我吃上两个水煮蛋,有的甚至三个。我家乡的习俗就是客人来了,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要招待客人吃碗水煮蛋。假如客人来了,正赶上吃饭的时候,往往会煮上一碗挂面再加上两个水煮蛋。而不让客人吃自己家的米饭,因为自家吃的米饭往往没有什么菜,就这样招待客人显得不客气了。左邻右舍也纷纷送来了鸡蛋,大队给我20斤桔子和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当时民兵连长说,这个笔记本给我,因为上面有个什么画,知道我喜欢读书。而那个不好一点的给他弟弟(他弟弟也同年入伍,是工程水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两天,村里敲锣打鼓到我家,欢送我入伍。离开家后到塘雅区公所的所在地曹宅公社的古老房子里会合,在休息时间,董怀友班长就开始教我们叠被子了。晚上,看了欢送我们的一场电影,叫《蔡文姬》,讲的是汉末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多才多艺,被匈奴掠走,后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十多年后,汉丞相曹操用重金换回了蔡文姬,展现了坎坷一生蔡文姬生离死别的场景,很应景的电影啊,至今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就在区公所的房子里,铺开自己的被子睡地铺过了一夜。第二天下午,在兰溪门广场会合,集合的时候,教导员(他回部队后就转业了,记不得姓名)说的一段话,他说毛主席说过: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征,而是可以迅速消灭它的。</p><p class="ql-block">  在火车站吃到了大锅饭,感到大锅饭好香啊,口感也不错。上了闷罐车后真的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了,说起这闷罐车,平时是用于运输牛、猪等畜生的,里面啥也没有,现在变成了运兵车。</p> <p class="ql-block">  在闷罐车箱里,新兵们在班长的指挥下,一个个相互紧挨着铺好被子,就这样准备过夜睡觉。由于车厢里什么都没有,生活成了问题,于是在车门上系了根绳子,教导员说,谁要是解手的话,就在车门口抓住绳子朝外;要是大便的话,就用自己的脸盆。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解手呢,特意问了旁边的人。一路上,车厢的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歌曲,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这歌,太好听了,简直让我入迷让我陶醉。</p><p class="ql-block">  火车慢悠悠的,还一路上开开停停,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到上海的真如车站,在那里下了火车吃早饭。</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中午,到了镇江的高资车站,转乘部队的卡车到达小衣庄部队营房已是下午了。到达时,营房大门的两旁,老兵列着队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新兵进入营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