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携子千里奔延安》</p><p class="ql-block"> ——记新民邵清廉</p><p class="ql-block"> 陈敏</p><p class="ql-block"> (傲雪梅)</p><p class="ql-block">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而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坚强,屹立不倒,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有名或无名的英雄在支撑着她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每当国难当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岁月静好,是一直有人在替我们赴汤蹈火,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族,英雄辈出,勇士数不胜数,今天要讲述的,是我们辽沈大地的女儿,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新民人——邵清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1913年10月生于辽宁新民县陶屯(蓝旗堡)。自幼敏学,熟念道德经,性格直爽,开明豁达,属书香门第,邵公馆中的大家闺秀,赋诗吟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其父邵万生,持祖传秘方,救死扶伤,医术精湛,驰名遐迩,设邵公馆,母邵菅氏。育二男七女,邵清廉排行三女。</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教,造就了邵清廉独立、自强、向上的性格。她拒绝裹小脚,坚持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沈阳师范。</p><p class="ql-block"> 在邵清廉的身上:一方面有着中国礼教的道德传统,另一方面也有西方文化的开放脱俗。中西双重道德的融合为邵清廉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她的爱情观与传统品德的交织构成了她人生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在父亲的主导下,与进步青年郑新潮结婚。两人比翼双飞,互勉共读,成绩优异。</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邵清廉与郑新潮随流亡学生进入北平,在辅仁学校读书。纳新文化、启新思维,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文化的影响。后因身怀有孕,也为躲避战乱,邵清廉回新民休养。</p><p class="ql-block"> 话说郑新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郑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炮科,促动抗日爱国的黄埔学潮,面见校长蒋介石,强谏抗战未果。郑不甘平庸,1938年底毕业后,动员6名黄埔军校毕业生一同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重视,他们倍爱炮兵军事人才,令其筹建抗大延安炮校,任首席教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的一天,党的地下组织在新民县找到邵清廉,简略介绍了郑的近况,邵清廉看到丈夫郑新潮写的信:“我在延安,抗战的烽火,可以燎原”。丈夫的远大爱国志向,直接带动了邵清廉的向往,点燃了她心中随夫立志的愿望。她也找到了抗战的目标。邵清廉顿时激情澎湃,毅然决定奔赴延安与丈夫在一起并肩抗战。具有爱国志向的邵清廉不顾父母亲友的劝说和反对,带着不满4岁的幼子郑云燕踏上了“携子千里奔延安”的漫漫征途……。</p><p class="ql-block"> 首先,她出发的第一站要越过辽河,人山人海的流亡人群在码头拥挤不堪,等待上船。被拥挤了三个多小时后,天渐黑色才上了船,因其子郑云燕在寒风中久立,此后便患了哮喘病。</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过了辽河,就遇到土匪(东北人称:胡子)抢劫,由于土匪中有人认识她是邵公馆的女儿才没被洗劫和扣留。</p><p class="ql-block"> 在去北平的路上,多次受到日军检查站盘查,尤其是汉奸在巡查中更加紧了钱财的收刮勒索,所带钱财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从北平到山西大同,一路上风雪交加,邵清廉在入冬的寒风中艰难步行。为了不引人注目,更不敢骑骆驼,坐马车,只能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慢行。更苦了那个不满四岁的患病孩子,跟着母亲踉跄的跋涉……心疼孩子,她就把孩子背在背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踏雪前行……那脚步疲惫缓慢,却是坚定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军阀割据,各管辖区发的钱票不一样,邵清廉身上带的东北“伪满钱票”在山西不能使用,山西只能用的是“晋票”,此时她已经相当于身无分文,娘俩时常露宿街头,靠乞讨度日……望着那病弱的孩子,作为母亲,她为孩子的坚强而感动!作为母亲,她更为让孩子一同吃苦受罪而感到内疚……雪夜的街头,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讨来的残汤剩饭,她先喂给孩子……。</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闯过重重关卡,终于到了大同,又遇上日军关卡检查搜身。在排队的百姓中,日军却唯独把邵清廉叫到审问室里,日军士兵向上级长官汇报说:看邵清廉穿衣打扮不象山西当地人,随后把她娘俩关进收容所。在第二天被审问时,邵清廉按照中共地下党组织提前告诉她的话去回答日军的盘问,说自己带着孩子去晋西南的煤矿找丈夫。但是日本军官却是半信半疑。由于邵清廉在沈阳读书时,日军强迫学校让她们学过日语,她在向日本军官解释关键疑惑词时,她用日语说了话,使日军官感到惊喜,最终释放了她娘俩。日军官还告诉她,这里正在打仗,并拿出地图,指导她绕道去晋西南,走没有战事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她亲眼目睹了日本军人残杀中国百姓的罪行,更坚定了她去延安参加抗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闯过了阎锡山辖区,便进入直隶管辖的领地。一路上大小关卡林立,各防区犬牙交错。邵清廉按照中共地下党提前告诉她的路线和编好的台词,过五关,斩六将,曲折辗转饶过了一道道封锁路线。为了躲避敌伪军发现和搜查,她从燕山山脉进入太行山脉,翻过重重峻岭,徒步跋涉,偏离了原定计划路线。一路上,衣不暖体,食不饱腹,饥肠辘辘。讨饭忍辱,风餐露宿,她没有被一路的好心人屡屡劝说而知难退却,却更加坚定了步伐……。</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天黑赶路,她脚下一空,掉进山壑,险被摔死……幸好背上的孩子无恙。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顺德)山区马车店,并听到学校里唱起抗战与抗大的歌声。她不顾伤痛翻身跳下病床,庆幸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归宿!这就是抗战妇女刚毅的性格和信念的追求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在顺德山区养伤留住了一段,就又跟随抗战组织辗转到了山西,再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绥德,走延川,一步步迈向延安。</p><p class="ql-block"> 又前进几个月后,她在远</p><p class="ql-block">处遥望,终于看见延安的宝塔山影子。邵清廉却在疲劳和兴奋中晕倒了。当地的百姓和民兵再次救了她。当她醒来第一句话就问:延安离这里还有多远?</p><p class="ql-block"> 刚进延安,邵清廉没见到丈夫却被民兵带到保安部。凡是从敌占区来的人都要受到三审五查,审查通过,已经是几天以后了。与丈夫相见时,一路上的艰辛和委屈都化成了泪水……。</p><p class="ql-block"> 她“携子千里赴延安”的英雄事迹被广为流传。苏区号召全体女战士向她学习!</p><p class="ql-block"> 一次艰苦的、向着光明的、向着爱情的、向着希望的、向着伟大志向的艰苦卓绝跋涉,也成就了了后来的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她协助丈夫郑新潮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炮兵学校;是中国第一支炮兵部队的奠基人;为解决重火炮的辎重问题,又创建了牡丹江、扎兰屯等多个炮兵必备的军马场,为部队输送了几万匹军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及抗美援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的经历,文革时期他们两人也受到了冲击。审查清白之后,组织上给她相应的待遇,她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于2004年8月仙逝,享年92岁,与郑新潮立碑合葬于辽宁省新民县“东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逝前无职无权、无名无利,无声无息。天苍苍,野茫茫,人去也。</p><p class="ql-block">她,正如她的名字,清廉。</p><p class="ql-block">奉献一生,清廉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敏(傲雪梅)</p><p class="ql-block"> 拙笔记于2022年7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