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111)--广东(19)深圳中英街2019.1.12-1.22

陈乐萍(拒私聊)

“中英街地处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南部。<br>中英街原名“鸬鹚径”。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br> 进入“中英街” 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 才能过关,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br>去中英街另有地陪来带我们。这里接团的地陪导游挺好的,她先让我们二人一起排好队,直到全部排好了她才带着我们去关口,我看见她先把排在第一个的一对老人先引领他们一起过安检后就关照他们站在宣传牌下等候后面进关的人一个个排上来,而她自己又转出去到了队伍后面压阵,全部过关后她又进关来带队。她这么做给所有人一个定心,无论是已经进来的还是还在等候的。想起了昨天澳门过关时的跑步的那份惊慌和乱。。。<br> 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各种店铺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br>不知为什么二个导游都关照我们不要去买皮革箱包之类的东西。<br>进关后不知哪边是深圳,哪边是香港,反正现在都是中国了,哦,看文字,那一边是繁体字的是香港。<br> 古榕<br>中英街上有三棵古榕树,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br> 古井<br>在进入中英街后街边的这口古井,该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们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中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 “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它不仅是沙头角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英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br> “界碑<br>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br>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这8块界碑中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界碑被日军丢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至7号碑是国民党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它们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8块界碑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有的字迹已经模糊。<br>“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br> 对面就是香港,前面桥上进入,不能拍照 香港廉政公署,独立于体制之外的一个行政机构。被廉政公署请去喝杯咖啡就是摊上事情了。<div>昔日的小渔村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br></div> 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听说中英街销售的黄金饰品相比比较便宜,好多特别是有子女要结婚的家长纷纷来这里旅游一趟,那个时候单位里有人要去深圳香港等地怕人家让带黄金多不肯说的,回来了总是这么句话,你怎么不告诉我一声你去深圳香港呢?除了黄金还有各种小商品,那个年代伪劣产品还没有盛产到今天这般地步,只是对香港的商品稀奇。 街上有许多保安,有许多岔路口通往香港地界都有武警战士在把守。<br>一条窄窄的不长的街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繁华热闹,<br>一条窄窄的不长的街道却承载着这么丰厚的历史变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