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是内生性发展的教育,落脚点在各个学校,意味着学校需要审视路径依赖,变革育人思维,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办学内生动力。<br> 尊重教师学生,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校长要确立尊重人、解放人、成就人的思想理念,眼里、心中要有教师和学生,让每名师生都能享受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人的荣耀和价值。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把教师当成给我们卖命的工具,把知识的生硬传授当成唯一目标,把成绩分数作为我们唯一的追求。<br> 合理授权分权,强化各大治理主体 政府对学校简政放权后,在学校内部要进行“二次分权”,加强各治理主体建设,保障法人治理下的分权治理模式。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中的舵手作用;强化教代会制度,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大家共同决策;强化家长委员会,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强化学术委员会制度,学术的问题不能用行政管理手段去解决。<br> 重视激励作用,强化愿景价值引领 综合运用精神荣誉激励、专业发展激励、岗位晋升激励、绩效工资激励、关心爱护激以激发教师活力,尤其要加强目标、愿景、价值观等价值引领。我们常发现,两所师资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的学校,几年时间却成为办学效益差异巨大的学校,背后的原因就是目标、愿景、价值观的不同。要形成教师愿改革、会改革,学校又有容许改革的组织氛围,高质量教育才可能在学校逐步落地。<br> 重视师生参与,强化学校文化自觉 改变重景观轻理念的倾向,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以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焕发勃勃生机;坚持内生的发展理念,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智慧众筹,发挥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校文化只是班子成员甚至只是校长一个人拿出来的,或“请专家”设计自外而内硬塞给师生,那注定就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是长期积淀而不是短时间“打造”出来的,切忌一任领导一个想法,或者同一个领导朝令夕改。“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没有根的文化只能是浮萍而已。<br> 实现集团办学,强化优质学校带动 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对薄弱学校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要注意:政府要加强集团化办学的区域顶层设计,避免“冠名办学”问题;“一带多”存在着“心有余力不足”的问题,中心校要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解决薄弱学校内生动力问题,从“输血”到“造血”,从对名校的依赖走向学校“自我赋能”,实现从单一导入到共建、共创、共享;对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要给予政策支持和绩效奖励。<br> 提倡开门办学,强化借力借智而为 多元参与、多元治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闭门办学,独善其身,是很难发展的。“善借”是大功夫、大智慧,善于借势、运势,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以小博大,以无取有。所以,学校要打破有形、无形的围墙,取得社区相关单位、公共服务机构的支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br> 倡导自我教育,强化“自教育”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精神性成长,一切外在的技术、要求和规训都不能替代个人精神世界的自我重塑。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创造未来”。所以,要在学生中持续激发“自勉自立、自发自觉”意识,形成“自育自觉,自律自主”的自教育课堂,建立“自治自律,自动运转”的自教育治理模式。<br> 聚焦课堂班级,强化最基本单元 学校是“大活人”最多的地方,理应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拔节向上的力量。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一堂好课应该是“上着上着教师不见了”,而不是“上着上着学生不见了”,课堂应该是有滋有味的,是生动的,是生长的,是一种生命力如大海浪潮般涌动的活的状态。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角色应该是多样多量的,而不只是几个学生常年垄断班干部“职位”,应实行班干部轮值,给更多的学生送去鼓舞性的机会,让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合作、包容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