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小观音堂

陈新她爹

<p class="ql-block">一堂神仙 满堂华彩</p><p class="ql-block"> ——长治观音堂</p><p class="ql-block"> 淡茶寡酒斋主</p><p class="ql-block"> 与明塑结缘,始于隰县小西天。那时在临汾隰县扶贫,闲暇时,就去县城边上的小西天走走,山中听鸟语,寺内沐梵风,那密不透风的悬塑,华美惊世,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来长治、晋城看国保,知有观音堂,明塑绝佳,当然要看!</p><p class="ql-block"> 天下小雨,溽热尽退,游兴添了几分。地方小,建筑就紧凑,献殿挨了主殿,有女信士长跪,旁边一老年妇女唱着道情,替她把祈求、心愿表述给天帝神佛。道情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长于叙事,在长治一带颇为流行,之前在九天圣母庙、崇庆寺见过几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容我没听懂,但寺庙因这个仪式多了一分神秘庄严。</p><p class="ql-block"> 国宝国保,只能隔殿门栅栏而看,光线暗淡,看不分明。旗帜高张而来,有铩羽而归的意兴阑珊。讲解员很及时的来了,启锁钥,开铁门,电筒冷光聚处,彩塑一层层、一叠叠,依序呈现,一堂神仙,满堂华彩。观音堂虽小但别有洞天,洞天这才别开!</p><p class="ql-block"> 观音堂之美,当然首推雕塑之精妙绝伦。殿内的四面墙壁及柱、梁、架上到处是彩塑,大的约2米,小的仅10厘米,一座观音堂,殿内彩塑现存500多尊(最多时有800多尊),五彩纷呈,美妙绝伦,人物刻化细腻逼真,有“海内悬塑之冠”之称,被誉为“明代悬塑珍品、上党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次推集佛、道、儒与一体,佛祖说法,老子论道,孔子讲学,三教济济一堂,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关公、罗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等等,融融洽洽,一派和谐。在观音堂,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雕塑大师的杰作,更能直观地了解儒、释、道三教人物及其历史演变与三大宗教在明代时期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式源渊。佛释道三教合一在元明时期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兼容并蓄,文化多元,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阔胸襟与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三推塑像中隐含的一段历史。观音堂是明万历九年兵部侍郎郜钦丁忧回家为亡母建造,纳佛释道三教历史传说故事人物于一殿倒也罢了,偏一组塑像,几个人拥了一个乘轿子的人匆匆向前,背后高高的红门尚未掩上,说的正是“夺门之变”。在这里,郜钦是为于谦的冤死鸣不平么?在题匾“观音堂”时,郜钦手捻胡须,眼望北京,心里想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四是观音堂后侧,有一座小庙,上书蛩斯千古,是供奉蛩斯神的,由此可追溯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那时人们支配自然的能力很低,对生命繁衍的期盼,目睹蛩(也就是蟋蟀)超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自然相信如有神助,甚至大禹也以禹虫来命名。《诗经•螽斯》云:“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是人们对多生子女的喜庆祝愿,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 ——螽斯衍庆。甚至明故宫内也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 百代、千婴。清代,从皇帝到民间,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即兴赋诗:“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这小庙,或者就是那时候兴起的吧。</p><p class="ql-block"> 看完庙,观音堂侧的小园散步,“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想起了苏轼一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微笑。</p> <p class="ql-block">下为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