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园■周末论坛》第110期开坛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所有人 </p><p class="ql-block">【《周末论坛》第110期,今晚开讲!】</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园传习书院《周末论坛》第一百一十期,今天晚上20:00-21:30开讲!</p><p class="ql-block"> 《周末论坛》是以阳明心学理论为指导,以《传习录》精读为载体,让学习者深切地体会中国圣贤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本期论坛共分为六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李安老师《传习录》【二四】精讲;辅导员连金焕、陈婷要点讲解;</p><p class="ql-block">二、本周作业答疑;</p><p class="ql-block">高级六班问题汇总</p><p class="ql-block">1、江辉提问:</p><p class="ql-block"> 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如何理解这里面的逐物,和天理。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五】)</p><p class="ql-block">2、江源提问:</p><p class="ql-block">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六】)</p><p class="ql-block">3、康瑜轩提问:</p><p class="ql-block">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怎么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八】)</p><p class="ql-block">弟子一班问题汇总</p><p class="ql-block">1、陈艳提问:“固己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三五】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2、百合、邹德华提问:“事天”如何理解,请举例说明?“事天”和“知天”的区别?</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三五】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3、陈林莉提问:“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三五】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4、马丽提问:“若俟[sì]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sì]者也。”,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问题出处:《传习录》【一三五】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三、《本周心得:一件事上磨》中级十四班谢晓琴作业点评;</p><p class="ql-block">四、家庭教育栏目:推开“阳明家庭”那扇门。</p><p class="ql-block">五、时事探讨:“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p><p class="ql-block">六、尾声:难忘今宵。 </p><p class="ql-block"> 阅读经典,反观自己,感悟圣贤思维,唤醒真实自己。</p><p class="ql-block">郑重预约:每周五晚上八点,相约“哲学家园”视频号。</p><p class="ql-block"> 让全中国的良知联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20220729</p> 阳明剧场 <p class="ql-block">阳明剧:“下学而上达”主题思想:致良知。“下学而上达”只有“量变到了一定程度达到了“引爆点”才能引起“质”的改变。致良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人物:王阳明、陆澄、对话甲、乙、丙</p><p class="ql-block">【雪发】陆澄:问上达①工夫。</p><p class="ql-block">陆澄问“上达”工夫。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磨炼和修行,达到对“天命”“天道”的认识和体悟。陆澄没有弄明白“上达”究竟要达哪里去,更不知道“上达”工夫应该这样练,就问阳明先生。</p><p class="ql-block">【李自强】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p><p class="ql-block">【李和】后代的儒学教人往往都是涉及精微的地方,就说这是上达的功夫,不便学,就去讲下学的功夫,这是把上达和下学做成两件事情了。</p><p class="ql-block">【李自强】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p><p class="ql-block">【雪发】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能说出来的,心里能琢磨的,都是“下学。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说不清楚的才是“上达”的范畴。</p><p class="ql-block">【李自强】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林子】先生举了个例子,种一棵树,如何除草,如何灌溉,如何修剪,这些都是“下学”。这棵树内部生命力量的生生不息,今年看着明显比去年大了,这摸不着,看不见的的生命运转气息,就是“上达”。</p><p class="ql-block">【李自强】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p><p class="ql-block">【李和】所以说凡事,可以下功夫,可以说出来的都是下学,所谓的上达呢,其实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下学里面。</p><p class="ql-block">【林子】如何达到“上达”呢?通过原文懂得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们只管从“下学”里用功,自然能够“上达”,不必别处找寻一个“上达”的工夫。</p><p class="ql-block">【雪发】凡是圣人所说的,无论如何精微,都是下学,而自己悟出来的,都是上达的功夫。</p><p class="ql-block">【林子】但凡圣人讲的道理,再精深微妙,为学的人只有在“下学”上用功,自然能够“上达”,不必另外去求一个“上达”的功夫。</p><p class="ql-block">【李和】本章节以草木比喻,对草木的栽培、灌溉是下学,栽培灌溉到位了,树木自然日夜生长、枝繁叶茂,是上达。</p><p class="ql-block">【林子】那这么说来,上达不是功夫,是境界。</p><p class="ql-block">【雪发】也就是说,学问不要高,只要踏实能做事;进步不怕慢,只要日日不断。上达这个境界是要通过下学这个功夫来达成的。</p><p class="ql-block">【李和】我似乎体会到了,要能凡事彻底,不是成天想着去做不平凡的事,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p><p class="ql-block">【李和】新老朋友们,有志于修身的人,不要问上达的功夫,要兢兢业业下学,功夫到了,自然能上达。</p><p class="ql-block">【雪发】你懂了吗?下学而上达,唯有下学,才能上达;不能下学,则不能上达;即使下学,未必上达;</p><p class="ql-block">【百合】我们每日的学习,不是到处要去学高大上,前沿尖端的东西,而是反复学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把它做好,做到极致,这就是下学而上达的道理了。</p><p class="ql-block">【自强】老师说同一本书为什么要反复读,每年都重读一遍,原来是因为你“下学”的功夫一样,但每一年不同的你,“上达”的结果差别就太大了!试试看吧!</p><p class="ql-block">【雪发】哦!我体会到,从下学到上达,就是要凡事彻底,做好每件事。学好每个知识,并且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林子】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吗?王阳明是经过百死千难才得“致良知”之说,才能运用自如,“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p><p class="ql-block">【林子】所以要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自我修养,继续下学而上达。这是唯一的道路,孔子都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好说的呢?</p><p class="ql-block">【李和】世界上没有脱离了具体“下学”的“上达”。在“下学”中用功,不理会“上达”,其主旨是“知行合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百合】这个世界上坐而论道,空谈理论的人太多,只有在笃行的“下学”中,才能自然体会到“上达”。</p> 论坛开场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百合老师致开场词及介绍论坛流程</p> 《传习录》二四精讲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李安老师《传习录》【二四】精讲</p><p class="ql-block">本章节以草木比喻,对草木的栽培、灌溉是下学,栽培灌溉到位了,树木自然日夜生长、枝繁叶茂,是上达。</p><p class="ql-block">上达不是功夫,是境界。上达这个境界是要通过下学这个功夫来达成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有志于修身的人,不要问上达的功夫,要兢兢业业下学,功夫到了,自然能上达。</p> <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大家打开书第33页,今晚来探讨“下学”和“上达”的功夫,这个概念出自于《论语》。陆澄问:“上达”的事情,阳明先生说,后儒(春秋战国之后的人)教人学习的时候,才涉“精微”(才涉及到形而上的内容”,这便是“上学”。“未当学”(不方便学),“且说下学”(还是说下学吧)。这就是把“下学”和“上达”分成两个部分了。一般人认为的“下学”,就是“目可见,耳可闻,口可言,心可思”。“上达”:凡是那些“目不可见,耳不可闻,口不可言,心不可想”的为“上达”。简单的说,那些看得见的树木浇灌,是“下学”;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是“上达”。如果“上达”和“下学”这么分的话,“人安能预其力哉(人哪能干涉树的成长呢)?凡是能说清楚的是“下学”。圣人所说的道理,虽然很哲学,很深奥,都是“下学”。学者只是在“下学”里用功,自然就能“上达”去,不必寻个“上达”的功夫。也就是说,你就那样做就行,不用分出个你我。</p> 辅导员连金焕、陈婷要点讲解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下学~学习平常知识或者学习人情事理!</p><p class="ql-block">比如栽种树木,灌溉浇水这些具体的工作就是栽种树木必须做的事!</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p><p class="ql-block">①至于~今义(副词连词或到达的意思)!古义(表示有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上达~认识自然法则通达天理!</p><p class="ql-block">②【日夜之所息】,出自《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nie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zhuó也。人见其濯濯zhuó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p><p class="ql-block">整句译文:</p><p class="ql-block">因此呢.树木日夜生长,有条不紊、旺盛繁茂,这就是“上达”就是自然法则。</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p><p class="ql-block">【翻译】:人怎么能用功夫提前达到呢?所以凡是能用功夫的,能用语言表达的,都是“下达”就是平常的事,“上达”就是天理都存在于“下学”中,就是天理都存在于平常的事中。</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p><p class="ql-block">难字解释</p><p class="ql-block">①:精微~精深微妙。</p><p class="ql-block">但凡圣人讲出的道理,虽然用词非常的精深微妙,也都是“下学”,就是教你学习平常的事理罢了。</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我们学习的人,只需要把平常的事做好,自然能从事中通达天理,不必去刻意寻找天理!</p> <p class="ql-block">1.上达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通达仁义。古谓士君子修养德性,务求通达于仁义。</p><p class="ql-block">②谓上知天命,知道自己的命数。</p><p class="ql-block">③上进之心,向上发展。</p><p class="ql-block">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p><p class="ql-block">2.功夫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做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p><p class="ql-block">②本领;造诣yi。</p><p class="ql-block">③0后儒的释义:</p><p class="ql-block">3.孔孟之后的儒者(亦以指二程,朱子。)</p><p class="ql-block">4.才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能力;能耐。</p><p class="ql-block">②仅仅;只。</p><p class="ql-block">③刚刚</p><p class="ql-block">5.涉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关联,牵扯</p><p class="ql-block">②经过,历经</p><p class="ql-block">③涉及</p><p class="ql-block">6.精微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精深微妙,也指精微之处。</p><p class="ql-block">②出处:《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p><p class="ql-block">7.精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上好白米。</p><p class="ql-block">②细密的。</p><p class="ql-block">③很,极</p><p class="ql-block">④形声字。从战国文字上来看,就像稻桔上脱落的米粒,“精”的本义为纯净的米。青与米结合,表示经过加工、挑选的米很纯净了,就像从井中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澈、纯净。</p><p class="ql-block">8.便的释义:,即,就</p><p class="ql-block">9.谓的释义:说。叫作。</p><p class="ql-block">10. 下学 的释义:</p><p class="ql-block">①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p><p class="ql-block">②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下达。</p> 本周作业答疑 <p class="ql-block">同学提问解答</p><p class="ql-block">1、江辉提问:</p><p class="ql-block"> “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如何理解这里面的“逐物”和“天理”?</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逐物”就是跟着物在走,心在外。“天理”就是前面说的“一”,我们所追逐的过程中“至善”的位置。</p><p class="ql-block">2、江源提问:</p><p class="ql-block">“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江源提问的这个还是讲到了“结圣胎”的概念在。人在修炼的时候,天地精华在人体内会形成一种东西,类似于道家讲的“结圣胎”,在阳明心学中指的是“良知”的概念。</p><p class="ql-block">3、康瑜轩提问:</p><p class="ql-block">“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怎么理解?</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这个书上有比较详细的解释。“相下”就是要客客气气的,要谦虚谨慎;“相上”就是攀比。朋友之间如果相互谦让,双方都会得到进步,相互攀比的话谁也得不到好处。</p><p class="ql-block">4、陈艳提问:“固己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前面说过把人分为三类,这个说的是第二类人,第一类人是圣人;第二等人是贤者。这里指的是第二等人贤者他们是怎么做的?</p><p class="ql-block">5、百合、邹德华提问:“事天”如何理解,请举例说明?“事天”和“知天”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圣人“知天”,贤人“事天”,“事天”可以理解为侍奉,“事”同“侍”,和“知天”比,弱了一级;“知天”是和天融为一体;“事天”比“知天”差了一点,“事天”为二,“知天”为一。</p><p class="ql-block">6、陈林莉提问:“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学者”指的是学习的人,比贤者低一层次,学者指的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先贤们把人分为三大类。</p><p class="ql-block">7、马丽提问:“若俟[sì]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sì]者也。”,如何理解?</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这里指的是第三类人,“俟”就是等待,就是这么做等待命运的安排。这句话描述的是第三类人的状态。第一类知天,第二类事天,第三类听天由命。</p> 本周心得点评 <p class="ql-block"> 《本周心得:一件事上磨》</p><p class="ql-block"> 绩效考核的“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时间:2022.07.15</p><p class="ql-block">地点:重庆</p><p class="ql-block">天气:晴 高温</p><p class="ql-block">本周学习了”知行合一”,“知行”的问题也不是用两个字就能说清楚的,关键是你自己心里要想清楚:知和行是一个东西,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虽然不同,但属于同一个硬币。这样的阐述清晰明了,大家都懂,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又怎样呢?</p><p class="ql-block">上周班子开会调整了分工,财务部也划归我分管。月中各部门提交绩效考核表给分管领导审核。我打开财务部的考核表,看到在部门内部打分时,部长在出纳员的每项内容里均扣了一分。我就喊来部长:扣分的理由是什么?与本人沟通了吗?部长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之前我都打的满分,领导说这样不好。所以,我就象征性地扣了一分。</p><p class="ql-block">我很诧异,就接着问她:我们每月的绩效考核目的是什么?她回答我:检查员工的工作是否做的到位。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象征性扣分?我笑着看着她。她不好意思了,回答我:我马上回去修改。</p><p class="ql-block">我们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帮助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绩效考核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有了这样的知,行动上就要有方法去践行,才能提升团队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中级十四班 谢晓琴</p> <p class="ql-block">点评《本周心得:一件事上磨》,案主:谢晓琴。</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你写的这篇心得,格式和讨论的过程都没有问题,思维和观点也没有问题,其中的方法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工具,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就是针对人的贪懒贱这三个特点,想尽办法趋利避害。管不了的人暂时不管,执行不了的制度暂时不执行,“是非其事,人非其人事难成”。</p> 时事研讨 <p class="ql-block">  像“二舅”一样,豁达不屈,乐于奉献,唯独没有自己,却做了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你若成了梧桐,凤凰自然来栖,若是大海,百川自然汇聚。</p><p class="ql-block"> 生命本就是一场单程旅行,奔跑的赛道无法决定,但是过程可以由自己而定,不问来路,不记归途,当最快乐的人。</p><p class="ql-block"> 正如“二舅”,面对挫折,不抱怨不怨恨命运的不公,不向困难低头,奉献着爱,豁达地活着,或许这就是生活应有的平凡而不平凡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例子和余华的《活着》很像,只是进步了二十年。</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是在正和岛,就是那次72贤人力挺联想的正和岛,后面发酵就不觉得奇怪啦!咱们从知行合一、夭寿不二解释非常好。</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是从不回头看的人。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在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遗憾过去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百合老师:被二舅的人生给打动了,故事从一开始到最后二舅特别能干,虽然看他的身体状况是一个很可悲的人,但最终二舅用他的精神打动了人们。以前有的人遇到困难就会颓废。看完了以后写了一篇心得,二舅精神是一个代表吧。</p><p class="ql-block">小宝:看了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活中像二舅这样的人可真不少。</p><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p> 难忘今宵 <p class="ql-block">  青山灼灼,星光杳杳;此心光明,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末论坛办过百,</p><p class="ql-block"> 弟子一二班聚合;</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是迎春花,</p><p class="ql-block"> 而今迈步天门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