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的世界自然遗产

田雨

<h1><b><i>前 言</i></b></h1> 想去非洲旅游,是一个时隐时现的念头。<div> 听闻非洲一些离奇的传说,有三个最为直接。</div><div> “一颗树、一条舟”是说那里的人守着一颗树或木头舟就可以过日子。</div><div> 第二,去外援过的人说,外交招待会结束时,客人从纸箱里抓一把硬币算是送别礼品,不管你的手大小,职位高低,很受欢迎。</div><div> 第三,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知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去非洲考察东非大裂谷,不知道感染什么病,离世在回来的途中。</div><div> 当然,这些只是听闻。想去看新奇,又害怕那里完全陌生的世界。</div> <h5>东非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h5> <h5>花豹</h5> 国旅首开肯尼亚旅行团,有朋友一家同伴,爽约参加了肯尼亚的旅游。<div> 当然,记得去防疫部门打上了该打的防疫针、带上了防疫必备药品。</div> <h5>火烈鸟</h5> <h5>狒狒</h5><div><br></div> <h1><b><i>一、肯尼亚</i></b></h1>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div> 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肯尼亚有非洲“十字架”国家之称。</div> <h5>首都内罗毕</h5> <h5>总理府</h5> 肯尼亚国民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div> 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div> <h5>马赛马拉宾馆</h5><div><br></div> <h5>花园</h5><div><br></div> <h1><b><i>二、马赛马拉大草原(世界自然遗产</i></b><b style="color: inherit;"><i>)</i></b></h1> 马赛马拉大草原指肯尼亚西南部的广大区域与坦桑尼亚西北部相连的塞伦盖蒂草原(坦桑尼亚叫塞伦盖蒂)。<div> 约有70种大型哺乳类动物和500多种鸟类在马赛马拉生存。<div> 半年一次的大型动物来回迁徙是世界十大自然旅游奇观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马赛马拉是非洲唯一的陆地动物迁移区域,它保存着地球的原始生态系统。</div><div> 1956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并列为联合国的生物保护区。</div></div> <h5>马赛马拉雷阵雨</h5> <h5>稀树草原</h5> <h5>马赛马拉的主人</h5> <h5>热气球上看马赛马拉</h5> <h5>母子俩-长颈鹿</h5> <h5>草原季节水道(绿色部分)</h5> <h5>家畜</h5> <h5>游览车与狮子</h5> <h5>马赛人</h5> 马赛马拉在土语中是“无边的平原”。每年的五六月之间,草原上大约150万只角马、斑马,30万只汤姆森瞪羚和3万只格兰特瞪羚从中央平原马赛马拉向西部有水的区域迁徙;到七八月之间一部分又从塞伦盖蒂向马赛马拉回迁。<div> 迁徙旅途中,展示出“千军万马”过马拉河的壮观景象。</div> <h5>马拉河</h5> 每年,汹涌的河流和凶残的鳄鱼是动物迁徙的屏障。其景象被旅行者们称作“天国之渡”。<div> 马拉河下游在坦桑尼亚境内,形成马拉河湿地,是干旱季节动物的天堂。马拉河在此流进维多利亚湖。</div> <h5>千军万马过马拉河</h5> 研究马赛马拉草原的科学家,从雷电引燃的草原大火中得到启示。对旱季的草原分区、分片放火。雨季时,草原便绿草丛荫。这种保持草原繁茂的方法,叫“轮作式生息养护法”。<div> 此外,人们还在河流上筑起矮坝,旱季形成蓄水区,水区周边植被丛生,营造动物生存环境。</div><div> 分级蓄水法的作用很大,缩短了局部干旱时间。</div><div> 人们想方设法地保护湿地,湿地是大象、水牛的旱季庇护地。</div> <h5>风光</h5> <h5>马赛马拉景观</h5><div><br></div> <h1><b><i>三、马赛人居住地</i></b></h1> 非洲草原居住着带有传奇色彩的马赛人。几百年,马赛人保持近原始的生活习惯。<div> 马赛人可以用手杖猎杀狮子,这不是离奇的传闻。据说,千百年来,狮子看到穿红格子服饰的马赛人一般选择绕道而行,至此相安无事、和谐共存。</div><div> 马赛人与狮子、大象、草原构成马赛马拉的自然景观。</div> <h5>部落牛粪土坯房</h5> <h5>部落周围有树条栅栏、预防野兽</h5> <h5>进门的房子是给牛崽的,再进去才是马赛人居住,非常照顾牛崽。</h5> <h5>马赛男人是以拥有的牛多少论财富,也决定能娶几个老婆</h5> <h5>部落货摊</h5> <h5>女人都是光头</h5> <h5>男人的花格</h5> <h5>马赛人钻木起火</h5> <h5>钻木起火、浓烟滚滚</h5> <h5>作神法的马赛人装束</h5> <h5>舞蹈</h5> <h5>再见、马赛人部落</h5><div><br></div> <h1><b><i>四、乞力马扎罗雪山(世界自然遗产)</i></b></h1> 一条大裂谷将肯尼亚从南向北一分为二。<div> 中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峰顶终年积雪,是非洲第二高峰。</div><div> 南部与坦桑尼亚边境上的乞力马扎罗雪山5963米,是非洲第一高峰。</div> <h5>乞力马扎罗雪山位于东非大裂谷</h5>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与坦桑尼亚交界,距首都约200多公里),公园的名字是干涸的湖的意思。<br> 这里可以看到乞力马扎罗雪山。上山需要从坦桑尼亚一边登爬。<br> 这座非洲高峰山顶终年皑皑白雪,犹如锅盖,在云层里若隐若现,天气好时能清晰的看到。 <h5>山下的裂谷型胡泊</h5> <h5>非洲第一峰的乞力马扎罗山(5963米)</h5> 乞力马扎罗山由地下熔岩堆覆出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主峰基博峰高5963米,有“非洲屋脊”之称。 <h5>乞力马扎罗山</h5> 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被辟为国家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录》。 <h5>山下草原六畜兴旺</h5> 肯尼亚山是死火山,山顶终年积雪。<div> 她穿越赤道线,平时烟雾缭绕,峰顶若隐若现,晴朗的日子,可以看到屹立的雪峰。</div><div> 冰河覆盖山谷,15条冰川从5000多米伸延至海拔4300米,景色瑰丽。</div> <h5>非洲第二峰的肯尼亚山(5199米)</h5><div><br></div> <h1><b><i>五、马赛马拉的原住民</i></b></h1> <h1><b>1、羚羊</b></h1> <h5>角是弯的羚羊</h5> <h5>羚羊幼崽</h5> <h5>瞪羚角是直的,肚子白毛</h5> <h5>直角瞪羚</h5><div><br></div> <h1><b>2、斑马</b></h1> <div><br></div><div><br></div> <h1><b>3、狒狒</b></h1> 狒狒,身形娇小却四胶粗壮,适于地面奔走,时速超过32千米,喜欢群集于树木稀少的石山上,晨昏活动频繁,采食野果、昆虫、爬虫、鸟卵,有时盗食谷、瓜果。 <h5>狒狒</h5><div><br></div> <h1><b>4、犀牛</b></h1> 非洲犀牛皮糙肉厚,性格勇猛,敢于接受任何挑战,最锋利的武器是头上的角,几乎没有动物可以狩猎它。 黑犀牛是真正的“远古巨兽”,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5000多万年。<div> 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国家公园等地可以看到野生犀牛。</div> <div><br></div><div><br></div> <h1><b>5、非洲大象</b></h1> <div><br></div><div><br></div> <h1><b>6、角马</b></h1> <h5>由于赤道穿过非洲原因,非洲无四季,南北存在旱季雨季,角马需要随季节迁徙</h5> <h5>角马</h5><div><br></div> <h1><b>7、非洲野牛</b></h1> 非洲野牛群是非洲草原上庞大的食草动物群体,强大的团队,野牛是狮群的食物。 <div><br></div><div><br></div> <h1><b>8、长颈鹿</b></h1> <div><br></div><div><br></div> <h1><b>9、河马</b></h1> 河马是非洲水域的霸主,河塘干枯,水流减少的季节,河马总是占据最好的河段,几乎是无敌的。 <div><br></div><div><br></div> <h1><b>10、非洲狮子</b></h1> 非洲狮子是群居生活动物,一个狮群约有8到30个成员。雌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div> 狮群包含至少2头成年雄狮,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雄狮在狮群中做头领的时间,看它们击败外来雄狮的能力。<br> 狮群会尽量避免与其它狮群遭遇,雄狮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div><div> <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11、非洲猎豹</b></h1> 非洲猎豹奔跑的速度很快,体型虽大,没有犬齿和强大的头部,它们的咬合力达不到其它大型食肉动物力量。 <h5>非洲猎豹</h5><div><br></div><div><br></div> <h1><b><i>六、高原裂谷胡泊-纳库鲁</i></b></h1> 东非大裂谷伴生一系列的高原胡泊。沿这条大断裂带,分布有,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div> 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在此栖息。 </div><div> 湖泊的水色湛蓝,辽阔浩荡,是旅游胜地。</div> <h5>纳库鲁湖</h5> <h5>火烈鸟</h5> <h5>火山的矿物质导致鸟的红色</h5> 肯尼亚峡谷省省会近郊的纳库鲁湖,海拔1753~2073米,占地面积188平方公里。<div> 鸟类资源丰富,鸟类400多种。<br> 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栖息时,远望一片红霞般绚丽。</div> 纳库鲁湖有流水注入,没有一个出水口。水流带来大量熔岩土,造成湖水中盐碱质沉积。<br> 盐碱、阳光为藻类提供生长条件。湖的浅水区生长的水藻含有叶红素,水藻是火烈鸟的主要食物。<div> 火烈鸟食用叶红素周身呈现粉红。</div> 纳库鲁湖地区,称为“火烈鸟的天堂”。<div> 这里200多万只火烈鸟,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div> <h5>纳库鲁湖风光</h5> <h5>再见、纳库鲁湖</h5><div><br></div> <h1><b><i>七、东非大裂谷</i></b></h1> 东非大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br> 首都内罗毕在裂谷南端的东断壁悬崖上。<br> 登上悬崖,裂谷底部松柏叠翠,一座座死火山静卧在沟壑中,一串串的湖泊闪闪发光。 <h5>大裂谷东西横向景观</h5> 东非大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分成二支继续向北延伸。<div> 裂谷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达红海北端,长约5800公里,它是地球上大陆最大的断裂带。<div> 从卫星照片上看,犹如一道“地球伤疤”。</div></div> <h5>绿油葱葱、谁能想到这里正在被撕裂地球大断层</h5> 地质学家认为,大裂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新生代大地构造运动的喜马拉雅期),这一区域的地壳下地幔物质上升,地壳抬升,产生张力,地壳发生断落式断裂,形成裂谷。<div> 由于抬升不断进行,地壳向二边运动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涌出,造就了现在的东非熔岩高原。</div><div> 火山堆叠成山峰,断裂下陷地带则构建一个个的草原、湖泊。</div><div> 裂谷带是天然的储水场所。</div> <h5>裂谷一侧</h5>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后对比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div> 他认为,“东非裂谷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四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div><div> 显然,东非裂谷不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是由于地壳雨水河流下切、自然风化形成的”。</div> <h5>裂谷风光</h5> 东非大裂谷将来会演变成何种面貌,一直是地质学关注的课题。 <div> 近代的研究者注意到,裂谷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显然,这里是扩张的中心。<br></div> <h5>在我们看来,裂谷的变化是漫长的。但是,从地质年代来阅读,它的变化仅仅是一瞬间的过影</h5> 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是每年2厘米。<br> 非洲大陆的裂谷每年扩张速度是几毫米至几十毫米。<br> <h5>见到“活着的裂谷”是人生旅程的奇观</h5> 1978年11月6日,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随即喷发。导致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分隔开1.2米。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 <h5>也许、下几代人看到的,已经不是这样的景观</h5> 地质学家认为,2亿年后,东非大裂谷会被撕开,形成新的大洋。<br>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非洲之角的阿拉伯半岛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div> 这只是千万年以后,是我们的灵魂也许要漫游的世界,现在大可不必担心。</div><div>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这个过程中,细微变化的一小段。</div> <h5>再见、东非大裂谷</h5><div><br></div> <h1><b><i>八、酒店</i></b></h1> 在马赛马拉,酒店一般选择沿火山岩山坡上构建,房屋依山势高低错落,建筑风格自然。<div> 酒店也选择有动物饮水的自然水坑旁,在餐厅等地方,隔着玻璃就能看到动物饮水场景。有的地方搭起高架木桥,桥上同样可以观察动物饮水情况。</div> <h5>酒店四周可以看到野生动物</h5> <h5>观察野兽的酒店高架走廊</h5> <h5>水坑不断投放矿物盐,野兽自然来吃盐</h5> <h5>窗外就是喂养野生动物的水坑</h5> 这样的酒店一般是四星级的,吧、宴会厅、泳池俱全。事实上,这样的酒店就在保护区中。<br> 我们的旅游团都住这类酒店。自然,团友都听从导游教诲,不喝酒店外的水、不吃酒店外的东西,小心驶得万年船。 <h5>非洲风情酒店</h5> <h5>带有非洲风情的廊柱</h5> <h5>酒店游泳池</h5> <div><br></div><div><br></div> <h1><b><i>九、其它景观</i></b></h1> <h1><b>1、路边商店</b></h1> <h5>公路商店</h5> <h5>公路边小卖店</h5> <h5>非洲人石雕像(购买后带回来的纪念品)</h5> <h5>商店木雕旅游纪念品</h5><div><br></div> <h1><b>2、雨后泥泞草原</b></h1> <h5>旅游车都带有无线对讲机,哪里发现野生动物,司机们会互相通报,短时间会聚集许多车辆</h5> <h5>大雨后的草原低洼处,车辆经常陷于泥泞中</h5> <h5>只能合力才能逃出。特殊的经历,倒成为了旅途的纪念</h5> <h5>叫做“使出吃奶的力气”</h5> <h5>逃出</h5> <h5>轻松</h5><div><br></div> <h1><b>3、《走出非洲》作者、凯伦·布里克森</b><b style="color: inherit;">居住地</b></h1> 《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发表于1937年。讲述的是一个丹麦女子在非洲的一段生活经历。<br><div> 据说,《走出非洲》是第一部描述非洲的小说,曾经轰动西方。</div><div> 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小说的影响力度更大了。</div> <h5>丹麦女作家肯尼亚住所</h5> 作者以一个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走进非洲的肯尼亚。<div> 作者以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14年到1931年间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非洲人民的热爱、同情和眷恋。 <br></div> <h5>平凡但不简单,“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景致盖世绝伦”。</h5> 该书体现出作者对非洲风土人情的谙熟和眷恋。<div> 原始土地上的空气、水、阳光,仿佛伸手就能触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使得人物和场景鲜活地跳跃于纸上。</div> <h5></h5> 书中写到,“我在非洲的农场,坐落在肯尼亚恩贡山脉的山脚、海拔6000英尺的高原上。<div> 赤道在农场以北100英里处横贯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景致盖世绝伦。</div><div> 农场上种植着咖啡,生活着土著居民及各种野生动物“。</div> <h5>让人记住的《走出非洲》,“我在非洲的农场,坐落在肯尼亚恩贡山脉的山脚、海拔6000英尺的高原上“。</h5> <h5>再见《走出非洲》</h5><div><br></div> <h1><b>4、乘坐热气球</b></h1> <div><br></div><div><br></div> <h1><b><i>结 束 语</i></b></h1> 有人说,“有生之年你一定要去一次非洲,去一次肯尼亚。在那里,生命以一种前所未见过的形式自由地奔放。到了那里,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灵魂。<div> 说实在的,那么近距离、那么真切地去观察野生动物,真叫一个“触目惊心”。</div><div> 我看到东非大裂谷的地理地貌。裂谷正在扩展,眼见的是一条“活着的裂谷”。</div> <h5>非洲印度洋的风云</h5> <h5>原野</h5> 旅途中总能碰到一些有意思的团友,有的用完五本护照,仍然在奔跑;有的仅带一双眼睛行途万里路,从不留一张照片;有的带着心脏起搏器,这一站未完,着急去规划下一站行程。<br> 有意思的一位团友,留学英国结识肯尼亚一位部落首领的公子,到了谈婚论嫁境地。喜悦的心情不由自主说给身旁团友,参观完马赛人部落后,从不再提此事。<div> 其实,部落不一定都富有。英国给被殖民国家的部落留有免费留学指标。<br></div> <h5>草原雷阵雨</h5> <h5>聚焦于赤道的团友,现在可好</h5> 追求决定人生,有人活得千篇一律,有人却把日子过成了诗。<br> 旅游是对美好与未知的追求,旅行追求三个境界,看天地,观众生,塑造人生。<br> 未知在继续,美好在路上。 <div><br></div><div><br></div> <h1> <b><i>  再 见 !</i></b></h1><div><b><i><br></i></b></div><div><b><i><br></i></b></div><div><b><i><br></i></b></div><div><b><i><br></i></b></div><div><b><i><br></i></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