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谈吐不凡;读书,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在这个骄阳似火,万物葱茏的盛夏时节,河流镇广大教师捧起书本,醉心阅读,为教育教学工作充电赋能。 阅读人:河流镇中心小学 秘先梅<br>阅读篇目: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br>阅读时间:2022.7.7——2022.7.14<br>阅读内容: 1页--43页<br>阅读摘记:<br>1.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人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br>2.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br>阅读感悟:<br>自从网络“毒教材”事件之后,头脑中时常闪现一种对外来书籍的怀疑和审视的想法。陪孩子到书店买书时,我会从目录到内容前前后后翻阅好几遍,才确定买与不买。今天,刚拿到日本作家佐藤学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时,同样的想法涌上心头。<br>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利用一周多的时间用心阅读完了第一章的内容后,不但转变了原先的想法,而且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折服。<br>一、突出“主体性”,也要发挥“主导性”<br>作者在书中提到,在教学活动观察中发现,有的课堂片面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学习形式。比如,教师为了达到自己不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而在小学二年级乘法教学中展开“学习的预期”讨论,可是讨论半天却毫无意义和效果。有的课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追求让学生自己设定学习主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仿佛是旁观者,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抢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没有恰如其分的引导性学习,学生学习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混乱现象,小学生毕竟不是研究经验丰富的学者,漫无目的地“研究”,难免会耗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却事倍功半。<br>二、摒弃形式主义,关注真实学习<br> 文中提到,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很多,比如让学生以各种“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以明确的语言、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当看到这些内容时,我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自己平时就常常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定要声音响亮,并且有几个孩子有时因为回答问题声音小,也确实受到过我的批评。记得一次,有一名男生在小组汇报中,因为题目做得不太准确,声音特别小。我让他再大声说一遍自己的答案,但仍然声音较小,在一连回答了三遍之后才得以回到了座位。就像佐藤学教授文中所说,学生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该等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让学习活动更深入学生内心。<br>三、促进师生交往,倡导“学”为中心<br>作者倡导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提出让“学”理论。具体做法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在相互欣赏的活动中学习。也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与我们当前正在推进的“学本教学”改革试验项目非常契合。“学本教学”的课堂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学、互学、展学等学习活动,实现了学生独立理解、思想碰撞、同伴共享,再到每个个体都有所收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在小组活动中“互学”交往,而且通过“展学”达到与全班同学的交互学习,加之教师在关键处进行讲解引导,很好地建构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br>但是,“学本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习”真实有效的发生,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br>四、找到心灵相通的“蒲公英”<br>文中的原田老师,因为有个学生拿来了一棵蒲公英,通过一句“在哪里发现的呀?”而引发了学生、家长探寻蒲公英的兴趣,他们一起研究,一起种植,热烈地投入到“蒲公英学习”中。师生通过蒲公英找到共同热爱的事情,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期盼,便有了一起奋斗的凝聚力。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他们的学习活动自然也会顺利地开展起来。正如文中所说“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 <br>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也应该找到能让师生心灵相通的“蒲公英”,一起付出,幸福收获! 阅读人:刘庙回民学校 马宗礼<br>阅读篇目:《静悄悄的革命》 <br>阅读时间:7.15 <br>阅读内容: 3-72页<br>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br>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br>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br>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br>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br>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br>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阅读人:九龙湖幼儿园 刘艳<br>阅读打卡:第一天<br>阅读篇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一章<br>阅读时间:2022.7.23<br>阅读内容:01页--20页<br>阅读摘记:<br>1.掌握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指导”既是一种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理念,也是一项技能。<br>2.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涉及以下过程: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做记录,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做结论。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观察的方法获取儿童的常态行为以及行为的变化过程,进而总结出儿童的行为特点。<br>3.个案记录法可以了解一个儿童的行为发展变化;瞬间记录法可以快速了解全班儿童的表现;议事记录法可以捕捉到儿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记流水账可以全面了解儿童的语言认知、动作、社会情绪等方面。<br>4.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丰富的生活,了解、引导他们不是改造、扭曲他们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合格的父母亲。<br>5.儿童的发展通常可以划分为身体动作(粗大的和精细的运动技能)、智能的(认知)语言、情绪情感、社会性互动五大方面的发展。<br>6.教师在看着儿童行为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后,就已经开始评价了。这种评价更关注过程,而非关注结果。观察儿童活动不仅可以看到儿童活动的结果,还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过程。<br>7.一个集体活动好不好?根本标准在儿童。这意味着儿童是上课的主体,儿童在活动中是否较有兴趣的听、看、想、说、做教师是否提供听、看、想、说、做的时间、空间和材料。<br>8.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它们的独特特点。我们能看到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他们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br><br>阅读感悟: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观察儿童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独特特点,可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孩子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特别对于新入职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观察尽快的适应工作,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观察中,我们应该仔细的倾听、分析孩子们所说的话 ,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调整自己对孩子们的方式和行为,还需要为孩子们提供相应的资源活动和行为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熟悉儿童,观察儿童,分析儿童,可以帮助自己开展工作,同时也能够赢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br> 阅读人:河流镇中心小学 丁斌<br>阅读篇目:《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br>阅读时间:2022年7月12日---14日<br>阅读内容:第1页--30页<br>阅读摘记:<br>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主体性”神话是一个与我国的教育状况相联系的十分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渗透到教师血脉里的顽固的文化问题。在下一节中我将聚焦这一“主体性”神话的若干具体问题就促进学生的自立性和自律性一一“教师”、“教材”、“学生同伴”、“学习环境”等四要素的相关变量一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br>阅读感悟:<br>书中说到: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中,“学生”无疑是处于中心位置,所以现在的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好像走向了书中所说的那个极端。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阅读人:刘庙回民学校 从金辉 <br>阅读篇目:《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型学习迈进》 <br>阅读时间:7.13 <br>阅读内容: 第一章<br>阅读摘记: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固有性,只是一般性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教师的个性和经验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又是不同的,那么漂出来的当然是不同气息的教室氛围。这样各个教室里边的学习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br> 阅读感悟:“静悄悄”又给人以莫名的神秘与好奇感,迫使自己很想去了解它!再一看副标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便会心一笑:回归教师的本质——是一本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书!思想很快跳跃到:此书的理念与正在推广的“学本教学”有何不同?<br>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每个教室都有固定的风景。由于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等的不同,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br>教育改革是一场漫长的革命。我会细细的读完这本书,把书中好的方面实践到我现实的教学中,让我的教育人生更加成熟。 阅读人:郭莹莹<br>阅读打卡:第一天<br>阅读篇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第一章:观察的原因和准备<br>阅读时间:2022.7.23<br>阅读内容:01页--20页<br>阅读摘记:<br>共有两节分别是:为什么要观察和为观察做准备。<br>1.为什么要观察?(1)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3)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目标。(4)理解儿童的需要,与儿童交流。(5)有助于与家长沟通。(6)强化心理学知识。(7)科学评价儿童,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br>2.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丰富的生活,了解、引导他们,而不是改造、扭曲他们,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合格的父母亲。<br>3.评价应关注过程,而非关注结果。<br>4.借助各种观察工具,使观察更接近事实。在观察中,观察者自己要先行反思,并在观察后的分析中加以澄清。<br>5.在成人在观察中,一般都加人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没有控制好,可能会先人为主,骤下判断,造成情绪干扰。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包括:辨别观察动机的能力、追求可靠资讯的态度、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能力、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客观与主观的区分、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用词下基础定义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br>6.拟订观察计划,对观察者而言,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对象、观察主题、观察情境、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记录方法、观察效度、伦理道德问题。<br>阅读感悟: <br>首先,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观察幼儿,并围绕这个观察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活动。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幼儿身上,要观察游戏中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或是在不同类型游戏中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并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其次,教师应观察幼儿游戏空间、时间以及游戏材<br>料等游戏环境对游戏的影响,如游戏场地创设、游戏时间的长短、游戏材料的投放等对游戏的影响,以便准确掌握幼儿当前的需要和游戏状況,从而提供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再就是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目的,有所侧重地进行观察。 河流镇学区将以此次读书活动为契机,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